高中物理高考 第1讲 运动的描述

举报
资源描述
课程标准内容及要求 核心素养及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 关键能力 1.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科学态度 探究能力 2.经历质点模型的建构过程,了解质点的含义。知道将物体抽象为质点的条件,能将特定实际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质点。 模型建构 物理建模能力 3. 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通过瞬时速度和加速度概念的建构,体会物理问题研究中的极限方法和抽象思维方法。 极限方法和抽象思维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能力 4.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推理 推理论证能力 5.实验一:通过实验,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能用公式、图像等方法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 科学探究 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6.通过实验,认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结合物理学史的相关内容,认识物理实验与科学推理在物理学研究中的作用。 科学探究 实验分析与结论 第1讲 运动的描述 一、质点和参考系 1.质点 (1)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把它简化为一个具有质量的点,这样的点叫作质点。还有一种情况,虽然不能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但是,物体上各点运动情况完全相同。从描述运动的角度,物体上任意一点的运动完全能反映整个物体的运动,于是,整个物体的运动也可以简化为一个点的运动,把物体的质量赋予这个点,它也就成了一个质点。 (2)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是由所要研究的问题决定的。同一个物体,由于所要研究的问题不同,有时可以看成质点,有时不能看成质点。 (3)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2.参考系 (1)参考系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也可以是静止的物体,但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都假定它是静止的。 (2)比较两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同一参考系。 (3)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参考系可以任意选择。但是,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其结果会有所不同。通常选择地面为参考系。 【自测1】 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研究100米赛跑运动员的起跑动作时,其身体可看成质点 B.研究月球绕地球的运动轨迹时,月球可看成质点 C.研究火车通过隧道所需的时间时,火车可看成质点 D.研究“嫦娥四号”在轨道上的飞行姿态时,“嫦娥四号”可看成质点 答案 B 解析 研究运动员的起跑动作时,需要分析运动员身体不同部位的姿态,其身体不能看成质点,所以A错误;研究月球绕地球的运动轨迹时,月球的大小相对于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来说是很小的,可以忽略,月球可看成质点,所以B正确;研究火车通过隧道所需的时间时,火车的长度相对于隧道来说是不能忽略的,火车不能看成质点,所以C错误;研究“嫦娥四号”在轨道上的飞行姿态时,不能看成质点,所以D错误。 【自测2】 下列有关运动的描述中,参考系的选取符合描述的是(  ) A.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以“飞流”为参考系的 B.“钱塘观潮时,观众只觉得潮水扑面而来”,是以“潮水”为参考系的 C.“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以“万重山”为参考系的 D.升国旗时,观察到国旗冉冉升起,观察者是以“国旗”为参考系的 答案 C 解析 描述物体运动,不能选择自身为参考系,故A错误;观众以自身或江岸为参考系,觉得“潮水”是运动的,扑面而来,故B错误;以“万重山”为参考系,“轻舟”是运动的,故C正确;观察者以旗杆为参考系,“国旗”是运动的,故D错误。 二、位移和速度 1.位移和路程 位移 路程 定义 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可用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 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区别 位移是矢量,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路程是标量,没有方向 联系 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其他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 2.速度与速率 (1)平均速度:物体发生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即 =,是矢量,其方向就是对应位移的方向。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其方向是物体的运动方向或运动轨迹上该点的切线方向。 (3)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4)平均速率:物体运动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自测3】 在伦敦奥运会上,牙买加选手博尔特在男子100 m决赛(直跑道)和男子200 m决赛(弯曲跑道)中分别以9.63 s 和19.32 s的成绩获得两枚金牌。关于他在这两次决赛中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0 m决赛的位移是100 m决赛的两倍 B.200 m决赛的平均速度约为10.35 m/s C.100 m决赛的平均速度约为10.38 m/s D.100 m决赛的最大速度约为20.76 m/s 答案 C 解析 200 m比赛跑道是弯曲的,位移小于200 m,100 m比赛跑道是直线,位移的大小等于100 m,A错误;≈10.35 m/s是平均速率,B错误;≈10.38 m/s是平均速度大小,C正确;最大速度由已知条件无法求出,D错误。 三、加速度 1.物理意义: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式:a==。 3.决定因素:a不是由v、Δt、Δv来决定,而是由F、m来决定。 4.方向:与Δv的方向一致,由合力F的方向决定,而与v0、v的方向无关。 【自测4】 (2020·江苏连云港市锦屏中学期中)关于速度和加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速度变化快,则加速度一定大 B.物体的速度变化大,则加速度一定大 C.物体的速度大,则加速度一定大 D.物体的速度为零,则加速度一定为零 答案 A 解析 加速度反映速度变化快慢,物体的速度变化快,则加速度一定大,所以A正确;物体的速度变化大,其加速度不一定大,还要看时间的长短,所以B错误;物体的加速度大,说明速度变化快,但速度不一定大,所以C错误;速度为零,而速度可以变化,则加速度不一定为零,所以D错误。 命题点一 质点、参考系和位移 1.三个概念的进一步理解 (1)质点不同于几何“点”,它无大小但有质量,实际物体能否看成质点是由研究的问题决定的,而不是依据物体自身大小和形状来判断。 (2)参考系一般选取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 (3)位移用来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能准确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线段的长度表示位移的大小,箭头指向表示位移的方向。 2.三点注意 (1)对于质点要从建立理想化模型的角度来理解。 (2)在研究两个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时,选择其中一个物体为参考系,可以使分析和计算更简单。 (3)位移的矢量性是研究问题时应切记的性质。 【例1】 在“金星凌日”的精彩天象中,观察到太阳表面上有颗小黑点缓慢运动,持续时间达六个半小时,那便是金星,如图1所示。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图1 A.地球在金星与太阳之间 B.观测“金星凌日”时可将太阳看成质点 C.以太阳为参考系,金星绕太阳一周位移不为零 D.以太阳为参考系,可以认为金星是运动的 答案 D 解析 金星通过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我们才能看到金星没有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呈黑色,选项A错误;因为观测“金星凌日”时太阳的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不能将太阳看成质点,选项B错误;金星绕太阳一周,起点与终点重合,位移为零,选项C错误;金星相对于太阳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以太阳为参考系,金星是运动的,选项D正确。 【变式1】 (多选) (原创题)如图2,在一次空军投弹演习中,飞机水平匀速运动,不考虑空气阻力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2 A.研究炸弹从释放到落地的运动轨迹情况,可把炸弹看成质点 B.以飞机为参考系,炸弹做自由落体运动 C.以地面为参考系,炸弹运动的位移方向是不断变化的 D.飞行员看到炸弹的运动轨迹为曲线 答案 ABC 解析 研究炸弹的运动轨迹,可以不考虑炸弹的大小和形状,可把炸弹看成质点,故A正确;以飞机为参考系,炸弹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故B正确;以地面为参考系,炸弹的运动是曲线运动,位移方向是不断变化的,故C正确;以飞行员为参考系,炸弹做自由落体运动,运动轨迹是直线,故D错误。 命题点二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区别与联系 (1)区别:平均速度是过程量,表示物体在某段位移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运动快慢程度;瞬时速度是状态量,表示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运动快慢程度。 (2)联系:瞬时速度是运动时间Δt→0时的平均速度。 2.方法和技巧 (1)判断某速度是否为瞬时速度,关键是看该速度是否对应“位置”或“时刻”。 (2)求平均速度要找准对应的“位移”和发生这段位移所需的“时间”。 【例2】 暑假中某同学在公园跑步时,用手机计步器记录了自己的锻炼情况,如图3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3 A.图中的5.0 km/h为平均速度 B.图中的5.0 km/h为瞬时速度 C.图中的5.0 km/h为平均速率 D.图中的5.0 km/h为平均速度的大小 答案 C 解析 由于人行走的路线不是直线,所以图中的6.65公里是路程,而不是位移,所以图中的5.0 km/h不可能为平均速度,更不可能为瞬时速度,选项A、B错误;因为平均速率等于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图中的5.0 km/h为平均速率,注意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选项C正确,D错误。 【变式2】 (2020·江苏连云港市锦屏中学期中)下列所说物体的速度通常指平均速度的是(  ) A.某同学百米赛跑的速度 B.物体竖直上抛到最高点时的速度 C.子弹射出枪口时的速度 D.物体下落后第2秒末的速度 答案 A 解析 某同学百米赛跑的速度为一过程的速度,为平均速度,故A正确;物体竖直上抛到最高点时的速度为某一位置的速度,为瞬时速度,故B错误;子弹射出枪口时的速度为某一位置的速度,为瞬时速度,故C错误;物体下落后第2秒末的速度为某一时刻的速度,为瞬时速度,故D错误。 【变式3】 一质点沿直线Ox方向做变速运动,它离开O点的距离x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式为x=(5+2t3) m,它的速度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为v=6t2 m/s,该质点在t=2 s时的速度和t=2 s到t=3 s间的平均速度的大小分别为(  ) A.12 m/s 39 m/s B.24 m/s 38 m/s C.12 m/s 19.5 m/s D.24 m/s 13 m/s 答案 B 解析 质点在t=2 s时的速度为v=6t2=24 m/s;t=2 s时,x2=21 m;t=3 s时,x3=59 m;根据平均速度=得2~3 s内的平均速度的大小== m/s=38 m/s,故选项B正确。 用平均速度法求解瞬时速度     ——极限思想的应用 1.用极限法求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1)公式v=中,当Δt→0时v是瞬时速度。 (2)公式a=中,当Δt→0时a是瞬时加速度。 2.注意 (1)用v=求瞬时速度时,求出的是粗略值,Δt越小,求出的结果越接近真实值。 (2)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例3】 为了测定气垫导轨上滑块的加速度,滑块上安装了宽度为d=3.0 cm的遮光板,如图4所示,滑块在牵引力作用下匀加速先后通过两个光电门,配套的数字毫秒计记录了遮光板通过光电门1的时间为Δt1=0.30 s,通过光电门2的时间为Δt2=0.10 s,遮光板从开始遮住光电门1到开始遮住光电门2的时间为Δt=3.0 s,则滑块的加速度约为(  ) 图4 A.0.067 m/s2 B.0.67 m/s2 C.6.7 m/s2 D.不能计算出 答案 A 解析 遮光板通过光电门1时的速度v1== m/s=0.10 m/s,遮光板通过光电门2时的速度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