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学范文热门10篇

举报
资源描述
心理教学范文热门10篇 心理教学论文第1篇 一、要提高心理安康水平,丰富体育教学实践活动 只有在更多的实践性、互动性的活动中,学生的心理才能得以更好的放松,才能得以更好的解放。体育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活动的开展,既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丰富校园生活,提高学生心理安康水平的途径。 1、体育教师要树立“以体育教育为突破口 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理念,要求每一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力求在每一节体育课中,身心都能得到发展和锻炼,各项体育活动都能积极参与。 2、要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广泛参与到体育课外活动中来 改变过去那种单调的活动,绝对防止部分学生旁观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要丰富体育活动的内容,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开展球类接力比赛,体育知识竞赛等。 3、要大量开展走出去,请进来 所谓走出去,是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体育比赛,展示体育教学成果,比方队列体操活动。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在校内开展各种联谊活动、邀请赛等,多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时机。而请进来,是指邀请体育专家来校为同学们实践指导,开展讲座,承办各种大型比赛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参与度。通过开展大量的体育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愉悦学生的心情,塑造学生活泼乐观的性格,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消除自卑、孤僻心理。 二、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注重情商的培养 1、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交流互动的过程,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作为一名中专体育教师,课堂上要饱含情感,进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育教师要善于利用体育本身的艺术美感,激发学生对体育和自我的认知,丰富学生情感。另外,教师“以言动情”,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能够通过语言的力量感化学生、教育学生。当我们用生动的、情真意切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上体育课时,我想学生一定会更加的投入,更愿意参与。 2、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 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将受益终生。个性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我们在提体育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那些体育素质非常好的学生更多的是坚持能力非常强的,而一些没有坚持力和耐心的学生总是不能很好的完成体育任务。因此,作为一名专业体育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这个个性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对那些怕苦、怕累、贪玩的学生,要不吝啬表扬的语言,不断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激励他们主动克服自己的不良心理和习惯。 3、增强学生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任何一门学科教学中都不能忽略的任务。体育教学也一定要抛弃那些陈旧的、容易损伤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式,多运用那些学生乐于承受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自信心,选好体育教学内容很重要,深挖体育教学资源,依据学生实际水平、兴趣爱好、年龄特征,严密结合教学要求,把那些积极向上的、思想安康的、学生乐于参与的体育资源引入课堂。体育课程对学生心理健的影响尤为重要,一定要突出强调树立“安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安康成长,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是培养发展学生现代人格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蕴涵了丰富而又积极的教育功能,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对学生开展心理安康教育的意义,努力探索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安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心理教学论文第2篇 安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和心理上保持安康的状态,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安康。随着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体育课程与安康严密联系起来,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安康水平又是体育与安康课程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把体育教学与心理安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关注学生身心发展。 一、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安康 1、体育锻炼可以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学生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竞争的成功可以提高自信心和抱负水平,可以获得同伴和集体的承认。从而可以正确地熟悉自己的社会价值。 2、体育锻炼有益于情绪的调节和控制。体育锻炼内容的多样性和吸引力,能诱发人们从事体育锻炼的喜好。体育锻炼内容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又能激发人们的应变行为和能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既能很快激发起强烈的情感,保持乐观、稳重、安康的情感,又能控制、克服情绪的冲动性、易变性。 3、体育锻炼有利于培养人的意志品质。体育活动是由一系列随意动作构成的,一般都具有艰辛、疲惫、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征。学生在开展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从而保持积极向上的安康心理状态。 4、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一个心理安康的人,应具有宽容、热情、友爱、合群等品质,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体育运动能把人们聚在一起平等、友好、和谐地练习和比赛,使他们之间产生亲切感。在课堂和课外体育活动中。他们不用言语,只需一个手势,几个动作就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沟通信息、交流心声,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平安感和自信心。由此可见,体育运动能使人们结识更多的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融洽关系。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令人心情愉快、振奋。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如何使体育教学与心理安康教育有机结合 1、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教学水平 (1)在体育教学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思想。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抱负的发展。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发展的巨大可能性,提倡多样化、创造性,反对划一性和一味的模仿重复。一切要从学生发展出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体育教学成为学生安康成长的过程。 (2)明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尊重、理解、信任、关心每一个学生,为他们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时机,从而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发展。 (3)建立平等合作的观念。新的教学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是师生人格与精神相遇、相互补充的过程。是师生人格与精神相遇、相容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共同分离彼此的思考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理念,求得新的发现,形成一个学生共同体。对教学而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相互合作,不仅是教学活动的一种方式,而且是充盈于师生之间一种教育情景和氛围。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突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 2、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1)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核心就在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真诚关心爱护、鼓励学生,理解每个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的人格,并以此赢得学生的信赖,就会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这种心理环境中,师生双方就能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开展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接纳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主体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2)创设愉悦的乐学环境。教师心理状态和情趣影响整个课堂氛围,教师若能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就能唤起学生的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 (3)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激发创造的潜能,教师要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感受、认识,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发展心理素质。可具体采用多种方式,如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知识竞赛。 (4)运用积极评价手段。对学生的学习开展经常性的评价,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安康。教师应力求通过客观公正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激起积极进取的动力。营造互学互助、相互激励、积极进取的教学氛围。所以只有把体育教学与心理安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整和课堂教学中各个要素,使教学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理智碰撞、人格感染的过程,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的行成。 总之,在新课标下的体育课,已经不再象以前那样单一地要求对学生开展运动技术、运动技能的训练,而是在此根底上,还要同时对学生开展心理安康教育。体育与安康学科中,心理安康教育这一模块并不一定就要求要在课堂里专门开展心理安康教育,而是可以在任何体育活动过程,抓住时机,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开展心理安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在身体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安康发展。 心理教学论文第3篇 摘要:心理安康教育的学科渗透非常重要。心理安康教育学科渗透的途径有很多: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其次,教师要保持愉快的心境。第三,根据教学内容挖掘可渗透的因素。第四,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关键词:心理安康教育心理安康教育的学科渗透课堂氛围 心理安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难点之一。通过开展学科渗透心理安康教育的活动,可以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学科教学的特点出发,结合心理安康教育的原则,挖掘各学科的心理安康教育内容,寻求实施心理安康教育的新途径. 一、心理安康教育的含义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安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人的安康不仅包括生理安康,同时包括心理安康。著名安康学者马斯乐指出,“心理安康比生理安康更重要”。 20XX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安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的定义了心理安康教育——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心理安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等各项教育活动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安康的教育”。我们教师要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契机,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心理安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的意义 学科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亦是学生心理安康教育的重要途径,科学地研究学生心理安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模式及实施策略,无论对于心理安康教育的理论建设,还是实践指导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安康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策略,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学生心理安康的环境氛围。学校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这个职责要通过教师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心理辅导者,帮助学生身心两方面安康成长。 心理安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能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安康,并巧妙结合学科内容,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开展心理安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心理安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的途径 目前,在各个学校教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安康教育已成为共识。学生心理安康问题已经引起许多学校的广泛关注。很多学校在开展学生心理安康教育的实践中创立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如开展各种形式的集体辅导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个别咨询、利用学科教学开展渗透等等。在这些形式中,利用学科教学开展渗透是实施心理安康教育的一个成效持久、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下面我就利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安康教育的几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