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银行金融扶贫工作总结

举报
资源描述
2022银行金融扶贫工作总结 银行金融扶贫工作总结 2月18日,第29场银行业新闻例行发布会在京召开,重庆银行副行长杨世银以“重庆银行"精准扶贫"践行普惠金融”为主题,介绍了该行在金融扶贫中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情况。 今年1月15日,国务院印发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规划中提到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如何将金融普惠至贫困人群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 重庆市地处西部地区,目前还有18个重点贫困区县、1919个贫困村、166万贫困户,扶贫工作任务异常艰巨。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精准扶贫的相关要求,加快贫困地区减贫脱贫的步伐,确保贫困地区与全社会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庆市委市府出台了《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计划到20**年底,实现18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全部"摘帽"、贫困村整村脱贫、农村贫困人口绝大部分越过扶贫标准线,未来两年是重庆完成扶贫攻坚任务的冲刺阶段。 做好金融服务脱贫,银行应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在银监会的统一部署下,重庆银监局向重庆银行业提出了支持精准扶贫的总目标,到20**年底,基本建成覆盖全市贫困区县、贫困乡村的农村根底金融服务体系。要求信贷资源持续向贫困地区倾斜,更加完善银行服务体系,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可获得性与便利度。 重庆银行作为地方国有金融机构,在港上市城商行排头兵,秉承“地方的银行、市民的银行、小微企业的银行”的定位,依托巴渝水土,服务一方百姓,自成立之初,便在扶贫攻坚战中不遗余力。 创新构建“四精准四保障”扶贫模式 重庆银行按照重庆银监局《关于重庆银行业支持精准扶贫精准脱困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在总结过往多年的扶贫经验根底上,将扶贫力度再次升级,提出把“四精准扶贫”作为目标,“四精准保障”作为措施的“4+4”总体实施方案指导该行20**-20**年的精准扶贫工作。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关键在精准”,秉承这一原则,重庆银行提出在区域、领域、人群、项目四方面做到“四精准”。 在精准区域方面,重庆银行20**年—20**年将精准扶贫的首要工作放在“14+4”共18个贫困区县范围内,并计划累计投入信贷资金200亿元;其中,城口县、巫溪县、酉阳县、彭水县四个重点贫困县地区,累计投放信贷资金30亿元。 在精准领域方面,该行拟重点支持涉困地区的根底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理与地票项目、医疗与教育等民生服务领域;加大对商贸服务业、特色农业、特色生态旅游的支持力度;对建卡贫困人口专门研发定向支困产品。 在精准项目方面,该行重点支持市内涉及贫困区县、贫困乡镇、贫困村和贫困建卡人口根底设施改善、创业致富的扶贫项目;深入探索农村“三权”抵质押融资业务模式;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房屋、地票等新兴涉农资产和权益作担保的优质抵质押融资业务及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模式;逐步探索与区县政府建立“风险基金池”业务模式,重点支持涉贫涉困的项目。 在精准人群方面,该行将加大对现有金融产品的优化升级,加大金融支持三农工作的力度与精准度:对微企通、小额农户贷款、农户诚信贷等专项信贷产品开展优化升级,通过降低门槛,降低价格,提升效率,对建卡贫困人口研发专门的“支困贷”扶贫产品,扩大受扶人群,充分发挥专属产品精准扶贫的作用。 为了保证“四精准扶贫”的落实到位,重庆银行还同时提出了“四精准保障”措施,从人力资源、信贷资金、审批流程和考核激励多个领域提供切实保障。 在人力资源保障方面,一是建立行内领导牵头负责,支行对口帮扶工作机制,通过以大带小,以强扶弱的帮扶工作,带动贫困区域支行发展壮大。二是给予扶贫区域内经营机构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支持,新投入的人力资源专项用于充实客户经理队伍,加强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 在信贷资金保障方面,总行划定专门的信贷额度用于精准扶贫项目投放,同时,将总行获得的支小再贷款、小微专项债等政策性低成本资金优先用于扶贫区域经营机构的贷款投放。 在审批流程保障方面,一是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开辟绿色审批通道,限时办结放款,提升效率。二是积极探索“1+N”(“1+N”指对于有共性的客户,该共性包括产业、行业、区域、产品等来制定一个标准化的业务模式,通过这一个模式来发展N个客户)业务发展模式,实施批量业务开发,以整体风险控制推动农业金融发展;三是参照微贷业务交叉审批经验,给予客户经理一定限额的审批权限,以适应农户贷款远、散、小的经济特点;四是贷后管理实行“0+12”(“0+12”指每年的贷后管理与每月的付息情况挂钩,若贷款客户正常付息,就不做贷后管理)弹性模式,减轻工作量,提高经营机构工作效率与积极性。 在考核激励保障方面,一是扶贫区域内的经营机构每年下达刚性扶贫考核计划任务,重点从贷款增量和贷款客户数增量两个维度开展;二是提高扶贫地区经营机构小微贷款的两率比率(“两率比率”即绩效工资率和绩效费用率);三是对经营机构发放的农业企业及农户贷款给予内部资金优惠;四是对于完成扶贫任务的经营机构给予专项业务奖励;五是进一步提高小微业务的风险容忍度。对于因扶贫产生的损失类小微贷款,由总行和支行共同担负。 试点“彭水”精准扶贫三步走 目前,重庆银行已完成重庆区域内分支机构全覆盖,在所涉及的18个贫困县中均有分支机构,依托网点全覆盖方面加强扶贫效果。秉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精准”原则,重庆银行通过加强调研走访,找准扶贫开发的方向和着力点,推动金融扶贫示范点建设。因此,制定了“1+2+15”三个层次的扶贫工作计划。 首先,是以彭水县为前期试点。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是一个集“少、山、穷”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目前,全县仍有大部分贫困人口居住在高寒边远山区、深山峡谷和石漠化地区,这些地方自然条件恶劣、地理条件复杂、耕地和水源等资源矛盾突出,是重庆市的重点贫困县,在重庆地区内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重庆银行根据其特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将为彭水县在20**年-20**年累计投入信贷资金15亿元,用于彭水县贫困村建设和产业扶持工作;研发特色金融服务产品,支持彭水115个村建立或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支持27640户贫困家庭开展家庭脱贫致富计划;资助彭水10000名贫困人口开展免费体检或免入院挂号费;完成100名贫困人口就业,资助100名贫困中学生或职高完成三年学业;打造不少于3个金融扶贫示范企业项目。通过这些举措,全力推进彭水县的扶贫工作,总结出可推广的扶贫模式。 其次,在总结成熟经验的同时将“彭水扶贫计划”有层次、有步骤地在黔江区、石柱县2个重点区县开展复制,并向其他15个连片贫困区县开展全面推广。 为推动金融扶贫工作的高效、批量及标准化开展,实现对扶贫工作的多维度支撑,重庆银行将重点加强贫困区县在基建投资、工农业生产、商贸流通和民生发展等领域的信贷投放和金融服务力度,计划投放信贷资金60亿元。一是加大信贷资源投入,确保贫困区县支行的信贷投放平均增速稳步提升。二是不断优化信贷投向构造,提升扶贫工作力度和准度,重点支持根底设施建设、特色农业、农副产品加工、生态乡村游、医疗教育、商贸服务等领域,支持个人创业生产经营,助推贫困户从根本上脱贫。三是加强金融扶贫产品创新研发,重点推动“微企通”、“小额农户贷”、“农户诚信贷”等“支困贷”专属系列金融扶贫产品,使金融发展与扶贫开发形成良性互动,提升扶贫效果。四是加大金融服务渠道建设力度,提升区域金融服务水平,重点加强在黔江区、石柱县区域内ATM机、POS机、转账电话等自助机具投放力度,大力拓展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服务方式。不断加强金融扶贫产品创新,优化信贷投向构造,加大金融服务渠道建设,创新金融扶贫模式,使金融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精准扶贫更加有效,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最终构建起精准性、包容性和普惠性的地方金融扶贫体系。 精准实施“精准扶贫”成绩斐然 20**年8月,重庆银行便制定了《重庆银行金融扶贫工作方案》。截止目前,重庆银行在加大金融扶贫力度方面已按照既定方案落实,并取得了亮眼的成绩。该行向彭水、石柱、黔江等18个贫困县累计投入信贷资金174亿元,占重庆区域内总信贷投放的17%,投放增速和占比均为历年最高。一方面重点支持了村级道路、农田水利、村镇小学、村级标准卫生室等根底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民生保障水平;支持交通偏远的高山地区开展生态移民、土地复垦、退耕还林工作;另一方面对有条件的贫困区县全力支持开展特色生态旅游、农业游、农家游等,通过“农业大户+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创新金融模式为上述贫困地区5500多位农业大户、农户发放贷款53亿余元,带动27000多农户和3000多户贫困家庭脱贫致富。 下一步,重庆银行将通过加强金融扶贫工作力度,加大金融资源投入,优化融资构造,加强金融扶贫产品与模式创新,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支持示范区县社会经济的加快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探索金融扶贫的新道路、新模式,推动普惠金融纵深发展,加快贫困地区减贫脱贫步伐,确保贫困地区与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促进重庆市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银行金融扶贫工作总结 根据浙扶贫办〔20XX〕57号文件精神,现将县20XX年金融扶贫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村级资金互助组织情况 1、互助组织基本情况。20**年我县新增英川镇英川村、毛垟乡毛垟村和秋炉乡半山村三个省级资金互助组织。加上08-12年的梧***梧桐坑村、澄照乡三石村、景南乡忠溪村、鹤溪镇三枝树村、郑坑乡郑坑村、沙湾镇叶桥村、东坑镇马坑村、大漈乡茶林村、葛山乡葛山村,鹤溪街道惠明寺村和大均乡伏叶村,共计成立14个省级资金互助会组织。14个村共有农户2833户,其中低收入农户719户;参加资金发展互助会的农户527户,其中入社低收入农户131户,累计收取会费19.23万元。 2、资金互助组织资金运行情况。我县20**年底前启动的省级资金互助会共有14个,其中有11个互助会已通过民政部门审核并正式登记注册,3个正在向民政部门申请注册过程中。 3、主要措施。一是完善政策。结合已经出台的《关于印发自治县村级资金互助组织示范点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景政办发[20**]48号),明确资金互助社社员的资格和权利、义务,以及资金互助社的运行、章程和各职能部门的分工等意见。同时今年结合我县扶贫改革试验区创新金融扶贫机制任务,出台了《中共自治县委办公室自治县人民政府办 公室关于推进扶贫改革试验的实施意见》(景委办〔20**〕10号)和《关于创新金融扶贫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在一定区域内组建农村资金互助联合社,并在此根底上在全县范围推进组建农村资金互助联合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支持效果。二是部门协作,确保互助社安康发展。为确保村级互助社安康发展,首先由扶贫、财政部门对各村的章程、实施意见、财务管理方法等开展了完善和备案。其次由各村统一制定了互助社操作流程图,以方便试点村按科学流程运作,防止走弯路。再次开展民政注册,确立村级互助社的法人地位,确保其独立担负民事和法律责任。最后建立资金专帐。由乡农经站到信用社建立专用集体帐户。三是狠抓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试点村不定期组织管理人员集中培训、学习、交流。主要培训工作方法,业务技能。同时交流经验,安排部署工作。通过培训逐步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为互助会的安康发展打下坚实的根底。四是控制互助风险,实现持续发展。互助会一方面严把会员入口关、严格限定互助金使用方向、及时掌握会员交纳的互助金不同情况及信用、资产情况;另一方面制定了互助会办公室内部管理制度、资金互助运行制度、部门监控管理制度等各项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