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左右教学设计5篇

举报
资源描述
一年级上册左右教学设计5篇 一年级上册左右教学设计第1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能正确确定“左、右”的位置,使学生在活动中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等有关内容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一个游戏说反话。前对(),上对(),多对(),左对() 左右也是一对表示位置的词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左、右”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师:请小朋友们看看自己的小手,想想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平时写字拿笔的是那只手,另一只呢 1、体验左、右 师:知道这两个字的小朋友请举手,你举的是哪只手 谁来说一说,在生活中,你常用左生做什么右手做什么呢 2、感知生活中的左右 (1)找一找 你所坐的这一排最左边的是谁最右边的是谁这一排中从左往右数,你是第()个同学,从右往左数,你双是第()个。 (2)数一数 师:从左边数,你的右边有几个同学师:从右边数,你的左边有几个同学师:为什么同一个人,排第几会不一样 3、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二个同学面对面站着,他们分别举的是哪一只手。全班交流,验证。 小结:我们的左右手是好朋友,生活中的许多事情离不开它们。左右这两种位置关系也是相互依存的。 3、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1、“想想做做”第1题。让每一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左边是谁,右边是谁再同桌交流,最后指名答复。(注意表达完整,多请几位学生说一说) 2、选同桌两个小朋友,请其他小朋友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3、选横排里三个小朋友(与其他小朋友同向,位置如:ABC),请小朋友说一说B所处的位置。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一会说B在左边,一会又说B在右边 说明:说B在右边是相对于A来说的,即B在A的右边;说B在左边,是相对于C来说的,即B在C的左边。因此我们在描述某一物体位置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说完整,它在谁的左边或它在谁的右边,而不能光说它在左边或右边。 4、听口令,做动作。 如:举左手,放下左手;举右手,举左手,两手都放下;举右手,用右手摸你的鼻子;用左手摸你的右眼;用左手摸你的左耳等。 四、作业布置 课本练习二 第2题 5、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了什么(左右)对!是表示方向的左和右。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分清左和右,特别是行走时,人注意靠右走。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位置:左右 两只小手分左右 左手可以做的事有: 右手可以做的事有: 一年级上册左右教学设计第2篇 教学内容: 一年级北师大版本数学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左右 教学目标: 1.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2.能够初步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难点: 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对你的同桌说一说,哪只是右手,哪只是左手。 2.我们要来认识“左右”。(板书课题:左右) 二、联系自身,体验左右。 1.摸一摸。 (1)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团结起来力量特别大,在我们的身体中,除了左手和右手是一左一右外,还有什么是一左一右的? (2)哪只是左脚?哪只是右脚? (3)对!左脚和左手是在同一边的,右手和右脚是在同一边的。来,全班同学一起摸一摸,边摸边说,左脚――右脚…… (4)还有左耳和右耳。 (5)还有左眼和右眼。 (6)还有左肩和右肩。…… (7)生每说一种,教师都引导全体学生用手摸一摸。 三、实际操作,探索新知。 1.摆一摆。 游戏做完了,现在我们要开始摆文具了。同桌的同学互相合作,听清楚老师说的话。 请你在桌上放一块橡皮; 在橡皮的左边摆一枝铅笔; 在橡皮的右边摆一个铅笔盒; 在铅笔盒的左边,橡皮的右边摆一把尺子; 在铅笔盒的右边摆一把小刀。 生摆好后,师用出示正确的排列顺序,生检查自己的排列。 2.数一数。 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二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四个。 为什么橡皮一会儿排第二?一会儿又排第四? 什么东西反了?能讲得更清楚一些吗? (数的顺序反了,开始是从左数,后来是从右数。) 师小结:也就是说,同样一个物体,从左数和从右数,结果就可能不一样。 3.爬楼梯。上楼梯时我们要靠哪边走? 下楼梯时我们又要靠哪边走? 请你们两位示范一下,把教室中间过道当楼梯,一个从前往后走是下楼梯,另一个从后往前走是上楼梯。 (生观察时师提醒:下楼梯的同学是靠哪边走?) (生还是有的说左边,有的说右边。) 师:教学楼中间有一个楼梯,同学们想不想去走一走? (全体学生开展室外活动:走上楼梯,又走下楼梯。下楼梯时,师又提醒:下楼梯时你靠哪边走?) 回到教室。 现在同学们明白下楼梯时靠哪边走吗? 为什么上、下楼梯都靠右边走? (如果不这样走,上、下楼梯的人就会相撞。) 对!特别是要做课间操时楼梯比较拥挤,如果相撞就会发生危险。 4.练一练。 (出示课本第61页第3题图)他们都是靠右走的吗? 五、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转弯判断。同学们想不想去公园玩? 那我们就坐这辆大客车去吧!(师拿出玩具客车。) 准备好,要出发了,请同学们判断客车是往左转还是往右转? (师在“十字路口图”上演示转弯。) 小组讨论一下,客车到底是往哪边转。 (生组内讨论交流意见。) 师生共同小结:站的方向不同,左右也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汽车转弯的方向常常以司机为准。 2.小游戏:我是小司机。 同桌的同学互相配合,左边的同学说命令,右边的同学用玩具小汽车在“十字路口图”上转弯,然后交换角色。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感想吗? 一年级上册左右教学设计第3篇 [学习内容] 人教版本第二单元位置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左、右,感知左、右的位置关系,能用左、右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初步掌握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明确以“谁”为标准,“谁”的左右。 [学习重点] 建立左右的标准,能初步掌握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 [学习难点] 1、明确左右的标准; 2、能正确用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设计特色] 通过学生个体先开展独立思考,进而同桌为单位开展讨论、分析,并解答老师提出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为什么不同的人的左右是谁就不一样?”整理出判断左右时必须明确是“谁”的左右,以谁为标准去判断。 [学习过程] 环节 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目标 问题情境 一、游戏引入。 1、老师口令,生做动作: (1)、伸出你的左手,甩甩你的右手。 (2)、指指你的右眼,捂住你的左耳。 (3)、用你的右手捏捏你的左耳朵…… 2、小结:在刚刚的游戏里多次出现了两个字,什么字?(左右)同学们,你能猜到我们今天将要学什么? 3、板书:左右 根据老师的指令作出相应的举动,游戏中产生学习的兴趣。 以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入手,唤起学生学习的愿望。 独立探究 独立学习任务: 每个人观察一下自己的左边、右边分别是谁? 每个人都要认真地观察。 先认清自己的左右分别是谁,为发现判断左右的标准的学习做好准备。 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任务: 1、以同桌为一组,互相说说自己左右两边的人是谁。 2、想一想:自己的左右两边的人为什么和同桌的不同。 先把独立学习的结果在小组内聚集,承受组内其他同学的评价,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然后通过观察、思考与交流,得出判断左右时,知道是“谁”的左右很重要。 把大家观察与思考的结果在组内聚集,得出判断之前必须知道是谁的左右。 建构模型 把握好“谁”的左右,也就是以谁为标准去判断左右。 应用拓展 左右的`相对性。 1、疑问:刚刚在游戏时,同样是举右手,为什么老师举的右手和你们的不同?(方向) 2、追问1: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3、追问2:怎样才能和你们的右手在一个方向呢? 4、小结:当方向相反的时候,就会出现以上的情况,把我们的方向调到一样的时候,就可以使我们的手的方向一样。 在教师引导下明确左右时有相对性的,当方向改变时,左右会随之发生改变。 一年级上册左右教学设计第4篇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境中认识左、右,感知左、右的位置关系,能用左、右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2.经历观察、操作和活动的过程,初步掌握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3.在游戏活动中,体会位置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认识左右的必要性。教学重点:建立左右的标准,初步掌握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教学难点:能正确用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教学准备:主题图、课件、卡片、图片、胶棒或胶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学习左右的必要性1.由上下楼引入教学 教师:为了安全,防止我们上下楼冲撞在一起,学校要求我们都要“靠右行走”。(出示下列图) 你知道他们应该靠哪边走吗?2.出示课题 教师:只要我们认识了左和右,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左右”。(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新课的学习。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左右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