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苏教版教学计划上册集锦12篇

举报
资源描述
一年级数学苏教版教学计划上册集锦12篇 一年级数学苏教版教学计划上册第1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能准确地开展计算;在计算过程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将5、4、3、2加几的问题转化成9、8、7、6加几的进位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5、4、3、2加几的问题中,让学生感受到可以将新问题转化成已学过的问题,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生比较熟练计算的根底上,引导学生观察,从计算的角度发现加法交换律的现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开展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目标分析]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掌握了9、8、7、6加几的计算方法的根底上,能通过规律的发现,类比迁移,自主探究5、4、3、2加几的计算的一般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5、4、3、2加几的计算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计算5、4、3、2加几的算理。 三、教学准备 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牢固,做准备 师生互动复习算法。 以6+9为例复习9、8、7、6加几的计算方法,即“凑十法”。 学生抢答快速计算。 9+2=8+5=8+3=7+5=6+4=9+5= [设计意图]牢固9、8、7、6加几的计算方法,熟练9、8、7、6加几的准确度与速度,为学生新知学习奠定坚实的根底。 (二)比较发现,找规律 在题组计算中初步感受规律存在。 2+8=10+5=8+6=9+7=8+2=5+10=6+8=7+9= (1)学生独立计算出以上每组题的结果。 (2)教师指名答复,订正计算结果。 在观察比较中发现规律。 (1)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看一看:观察每组题中的两个加数与计算结果。 想一想: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不同? 说一说:每组题中的两个加数是相同的,只是位置不同,结果也是相同的。 (2)指导学生总结规律。 学生自主总结规律。 教师帮助学生整理语言: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揭露课题。 带着你的发现,继续研究5、4、3、2加几。 一年级数学苏教版教学计划上册第2篇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共有学生50人。由于刚刚跨入小学校门,孩子们对很多事情还没有概念,比方进学校不穿拖鞋、不乱丢纸屑等都没有养成习惯。由于年纪小,课堂上很难坐住,喜欢在课堂上讲话、做小动作等。但通过几天的相处,我发现他们对数学有着浓厚兴趣,相信经过我们大家地努力孩子们肯定会有很大进步的。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七个单元:1、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2、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3、分一分、认识物体;4、11-20各数的认识;5、20以内的进位加法;6、20以内的退位减法;7、总复习。 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开展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开展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领域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20以内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初步了解加法、减法运算的意义,会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 经历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简单几何体的过程,了解这些常见的几何体; 2、数学思考领域 学生能运用生活经验,对20以内数的信息做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20以内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学生在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等简单几何体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解决问题领域 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开始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 初步了解到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初步体验; 4、情感与态度领域 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可以用20以内的数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几何体,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个方面的目标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它目标的实现);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比单纯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更为重要。 四、本册教材编写的基本特点 1.教学素材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现实的——与学生直接相关的,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 学生愿意思考,乐于承受; 引入数学问题(如P7例1、P18例1); 引导学习思路(如P71第11题); 激发学习兴趣(如P26例1、P54主题图)。 2.提供探索空间,引导儿童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数学知识不宜以定论的形式出现,培养儿童的问题意识(如P10例1、P81主题图); 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自主探索搭建认知平台(如P17第9题); 表达开放性和多样化,让学生充分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如P8例4,P36例3); 把合作交流作为学习行为与学习要求(P16第8题,P89第3题)。 3.内容呈现直观形象,课堂活动丰富多彩。 让学生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乐于学习数学;卡通、漫画、图片、表格为主,文字以对话出现。 有利于学生“(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 课堂活动 作用: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讨论交流的时机; 课堂活动与教学活动、练习活动的联系与区别; 主要形式:操作、游戏等。 4.实践活动,特色鲜明。 个体与集体结合,分散与集中结合 P16第8题、P62第4题,认识周围的数、我有一双小巧手。 贴近儿童生活,注意适用性与开放性; 展现过程,有一定的操作性。 5.表达学法,利学利导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学生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示儿童的思维过程; ——允许儿童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和策略解决问题。 认真听讲,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仍然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6.注重数学文化,培养数学兴趣 数学文化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 数学文化包括数学简史,数学趣闻,数学家的故事,数学的影响…… 体会数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册两个数学文化:P58“分类”和P80“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五、教学重、难点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数的认识与计算。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学生认数和计算的开始,是学习较大数的认识与计算的根底,是学生适应终身学习必备的根底知识和基本技能。 难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根底,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根底。因此,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根底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根底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六、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求难、求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方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5、每月开展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进步快。 七、教学进度 周次教学内容课时数 1准备课2课时 2—3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9课时 4—9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16课时 10分一分、认识物体5课时 11—1311—20各数的人数7课时 14—1620以内的进位加法8课时 17—1920以内的退位减法9课时 20总复习4课时 一年级数学苏教版教学计划上册第3篇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习。 三、教学目标: 1、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1——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初步了解位置方向,知道上下、前后、左右。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培养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 位数计算的根底。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根底的内容, 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根底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内容变动 1.加强了准备性(主要表达在第一、二单元) (1)把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一单元“准备课”包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