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歌》说课稿

举报
资源描述
《牧歌》说课稿 《牧歌》说课稿1 教材分析:   《牧歌》选自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州大地(1)辽阔的草原,这一单元以学习蒙古族民歌为主,其他教学方式相互配合的综合课。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我国草原地区的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和风土人情。课本选了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三个少数民族的民歌和典型音乐介绍。   设计思路   本节课通过对《牧歌》的学唱及对无伴奏合唱《牧歌》;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的欣赏,让学生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在教学设计思路上体现了“激趣.体验、探究、升华”的教学方式。   激趣:初一的学生正处在好动时期,对新事物好奇但不能持久,单调的教唱与欣赏是不能够提起学生的兴趣。针对课本和学生的特点,我特别选择了情景导入的方法来进行本课。   体验:在歌曲的教学中,让学生用听唱法直接学唱歌曲,有利于学生感受、体验、掌握蒙古族民歌的特点和风格。对于歌曲的处理,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反复体验中感受和理解。   探究:通过播放草原风貌,介绍蒙古族独具特色的衣食住行,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让学生在看、听、想、议中去发现、探究影响草原民歌的因素,从而进一步了解内蒙民歌的风格特点,特别是“长调”的特点。   升华:通过看、听、唱、对比等方法,使学生感受到蒙古族民歌的纯美,通过学生的才艺展示以及了解“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已不多见的现象,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家乡、美化家乡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学唱《牧歌》   2.通过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了解蒙古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音色。   3.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对民歌的学唱及对内蒙民歌风格特征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激趣   1导入   播放蒙古那达慕大会视频。   (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说出是哪个民族?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本课内容。)   师:那今天让我们走进蒙古族一起去体验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板书课题)   二.体验   1学唱歌曲   a播放《牧歌》(带问题聆听)   提问:从课本的谱例上找出描绘颜色的字词及其景物。   回答:蓝天 、白云、绿草、雪白的羊群   提问:歌曲表现了什么样的景色?   回答:表现了在蓝天下,碧绿的草原上,人们愉快的放牧。   b再听:再次播放《牧歌》聆听   师:你认为旋律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生:第1、2小节与第5、6小节、9、l0小节在节奏上相同,即:_ _ │ __   c听唱:(第三次播放)   用“la”随音乐进行模唱。   请学生轻声和着伴奏哼唱歌曲。   再唱:让学生自主选择分别采用:全班齐唱、小组唱、男女生接唱等形式熟悉巩固歌曲。   唱谱:歌曲唱熟之后,请学生集体视唱歌谱。   (注:提示学生注意:歌唱时的呼吸、换气、咬字吐字、长音的拍数、力度的把握、演唱的情绪等。)   三.探究   1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提问:无伴奏合唱《牧歌》与原民歌的表演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回答:合唱没有伴奏,有不同人声组合,比单旋律原民歌表现力丰富   教师补充:……   蒙古族民歌大体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旋律形态。长调民歌节奏自由、舒缓,旋律悠长,有独特的装饰音。短调民歌节拍律动鲜明、结构句法清晰。前面欣赏的是长调歌曲。   再听:播放无伴奏合唱《牧歌》。(进一步感受长调民歌)   接下来再欣赏一首短调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感受长调歌曲和短调歌曲的不同之处。   2.欣赏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   a介绍蒙古族乐器: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因琴头上雕有马头装饰,故称马头琴。马头琴是拉弦乐器,音色柔和浑厚,独具特色。演奏技术丰富,既可以为民歌、说唱音乐伴奏,也可以独奏。   B播放音乐欣赏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   提问:作品的情绪?节奏?旋律?   回答:情绪热情,节奏紧凑,旋律动感、流畅。   师: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的知识介绍蒙古族人民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及蒙古人的性格   生:通过讨论与相互补充得出初步的观点。   3、探究结论   师、生:内蒙古独特的地域特征,造就了勇敢、豪爽、粗犷热爱艺术的蒙古族人民,造就了他们独特的音乐形式……   才艺展示   播放蒙古舞蹈视频   老师与同学跟随音乐一起来表演蒙古舞蹈!   四、升华   1.升华   师:为什么昔日那种“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色现如今在内蒙已不多见?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生:草原、草场沙化严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目前,我们国家正在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林,大力发展人工草场,推广栏养和封沙育草等措施……   教学效果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比较好,特别是女同学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但有个别男同学在唱歌时,对歌曲的节奏速度掌握不准确。   教学反思   1、充分体现学科本位。音乐是听觉及实践的艺术形式,要让学生在充分的听和唱中感受作品本身的旋律特征,为了解蒙古族民歌的音乐特征作铺垫;同时,在学生学会歌曲的基础上再唱歌谱,降低了学习难度。   2.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多次采用提问、及时评价等方法及学生积极主动的才艺展示,多方位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采用对比法、情景再现法、联系实际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牧歌》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草原牧歌》是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以蒙古族音乐作为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弘扬民族音乐教育理念,让学生在传承音乐文化过程中增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意识。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银杯》属于民歌中的风俗类歌曲酒歌。曲调短小、节奏整齐。由两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音乐欢快、热情。   二、【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模唱学唱《银杯》,指导学生运用律动和固定节奏性伴奏等多种手段体验多声部音乐形式,并能够多种形式演唱歌曲。   2、知识与技能:通过学唱《银杯》和对比欣赏《牧歌》,了解长调、短调的音乐特点,并学会分辨长调与短调;了解民歌,知道一段体结构,会划分乐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演唱歌曲《银杯》体会歌曲的意境,了解蒙古族的音乐文化及独特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唱歌曲,了解民歌一段体,区分长调与短调。   难点:准确地演唱歌曲中的装饰音和大跳并能用固定节奏型为《银杯》伴奏,体验多声部音乐形式;   四、【学情分析及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七年级新生,根据他们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我采用奥尔夫教学法、克洛兹教学法和柯达依教学法三大系中的声势律动、体态律动和柯尔文手势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聆听、律动、表现中感受音乐的快乐。   五、【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以银杯为主线、牧歌为隐线,让学生了解长调、短调,在对比中了解音乐。从横向、纵向、纵深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横向是歌曲的结构脉络;纵向是歌曲的速度、力度、情绪等音乐要素;纵深是歌曲的相关文化背景。   六、【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迅速地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课堂气氛活泼。   1、(播放《吉祥三宝》)提问学生:吉祥三宝是哪个民族的歌曲?老师与学生一起做互动游戏。(学生拍切分节奏xx·,教师舞蹈动作)。   [设计意图]看似简单的律动设计,调动了学生对听觉、视觉、动觉的体验,为下面学习歌曲中的切分音和固定节奏型伴奏做准备。   2、互动游戏   1、互动(一)   刚才我们体会了蒙古人民的热情,下面我们就到大草原蒙古包里,去感受一下那里热情的气氛吧!(板书:《草原牧歌》)   在这里主人会用银杯为你捧上一杯香甜奶洒,请你先闻一闻,再由衷地赞叹一下“啊!”让学生跟我一起做。   ··4/4·6---|7---|i---|   ·······啊······啊······啊   (目的是找到假声的歌唱位置,用真假声演唱歌唱)。   2、互动(二)   4/4·2121·-|2121·-|2121·-|2121·-|   ··赛勒日赛···赛勒日赛···赛勒日赛···赛勒日赛   律动··举杯··········敬酒········饮酒·······举杯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举杯、敬酒、饮酒、举杯,演唱赛勒日赛,   赛勒日外咚赛是蒙古民歌里的一句衬词,表达了蒙古人民非常高兴的情绪。   起到了渲染情绪、推动情绪的作用。用切分节奏2121·-做伴唱,为下面学习歌曲《银杯》做准备。   接着播放音乐《银杯》伴奏,学生边长唱边做动作。   [设计意图]在有趣的互动中,学生聆听旋律,就是本节课的新课《银杯》   在刚才学生兴趣正浓厚时,导入今天的歌曲《银杯》。   (二)、感知体验   1听录音   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短调歌曲,节奏短小、情绪欢快   通过聆听《银杯》录音,思考:   1、它描述了一个怎样的场景·   2、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   3、歌曲分成几个乐句?   情绪是:热情的、   它描述了一个怎样的场景·   一首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宴歌   每当节日聚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   2、教师范唱   分析两句“赛勒日外咚赛”在情绪上有怎样的变化?   赛勒日外咚赛是蒙古民歌里的一句衬词,表达了蒙古人民非常高兴的情绪。   起到了渲染情绪、推动情绪的作用。   3、体态律动   学唱歌词,情绪处理   a引导学生用描述故事开头的感觉唱好第一句;   师:第一句我们演唱的感觉就像讲故事的开头描述语言一样,相对来讲比较平静,但是要能吸引人。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唱唱。   b通过律动“举杯”—“接杯”—“喝酒”的动作来学唱歌曲第2、3、4句歌词。   师:用“开心”的感觉唱好第二句“赛勒日外咚赛”歌词;   师:蒙古族主人在敬酒的时候,要把杯子举过头顶,因此我们一起边唱边把杯子举过头顶。   c用“兴奋”的感觉唱好第三句歌词;   师:唱“朋友们”这句时,客人要接过杯子放在胸前;唱“欢聚一堂,敬请干一杯”时,要求学生向旁边的朋友们相互碰杯并把酒喝完。用喝完把杯子翻转过来的动作解决下滑音的演唱。   d用“祝福朋友越来越好”的心情唱好第四句“赛勒日外咚赛”歌词。   3、体态律动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蒙古族欢快、热情、豪爽的情绪,体会歌曲的意境   让学生边听音乐边做动作。   (同学相互间倒酒、敬酒、一杯见底、一干而净)   (三)、自主探究   1、用歌唱的位置按节奏朗读歌词,感受蒙语的发音,同时解决节奏问题   2、分析情绪的变化   A:第一句我们演唱的感觉就像讲故事,娓娓道来,相对来讲比较平静,   ·B:用“开心”的感觉唱好第二句“赛勒日外咚赛”歌词;   c第三句用“兴奋”的感觉唱;朋友饮酒一杯见底、一干而净的好爽   朋友们,聚一堂,敬请干一杯   d祝福朋友越来越好”的心情唱好第四句“赛勒日外咚赛”歌词。   演唱歌曲   (1)教唱曲谱   教师演唱曲谱,学生跟唱,并运用科尔文手势,解决歌曲中的大跳。   ②从声音情绪上解决大跳音程的演唱。   ······(师引导学生用“情绪热情地、高涨地、高兴地”的感觉演唱大跳音准)   (2)跟钢琴反复学唱歌曲·   从小声的跟唱、模唱到大声演唱   (3)请同学们找出歌曲哪一乐句表现特别的热情豪爽?因为有了装饰音,旋律更加优美、富有韵味。   如:前倚音:美酒,更能体现蒙古人民的热情,下滑音:一杯,感觉方法看到了蒙古人民喝酒时一饮而尽、一杯见底的豪放。   解决了歌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