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思政建设:人工智能赋能“大思政课”的育人图景和实践策略

举报
资源描述
高校大思政建设:人工智能赋能“大思政课”的育人图景和实践策略 摘 要 人工智能作为“大思政课”建设的新引擎和新工具,能够切实提升“大思政课” 的育人厚度、精度和进度。为此,须在坚持“伦理为先,技术为器”“内容为王,技术为用”“教师为主,技术为辅”的原则上充分发挥技术的赋能优势,构建动态大数据库以办好涵养家国情怀的理论大课,提升教师智能素养以办好强化使命担当的时代大课,完善基础设施以办好各方协同发力的社会大课,善用虚拟现实技术以办好铸就中国伟业的实践大课。 关键词 人工智能;“大思政课”;育人图景;实践策略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臻成熟和应用场域的不断扩大,人工智能不仅是“大思政课”建设的新背景, 更是新工具和新契机。人工智能能够有效整合多样育人内容、协同多方育人力量、打造多种育人平台,为办好涵养家国情怀的理论大课、强化使命担当的时代大课、办好各方协同发力的社会大课、铸就中国伟业的实践大课提供丰富的育人资源、奠定坚实的育人根基, 应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迎接人工智能给“大思政课”建设带来的新机遇,推动“大思政课”高质量建设。 一 人工智能赋能“大思政课”的育人图景 人工智能赋能“大思政课”,既是对“大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规律和教学本质的深刻认识,也是对人工智能所带来机遇的全面把握。人工智能的迭代更新和有效应用将为“大思政课”的育人资源获取、育人时空拓展、育人对象分类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将极大促进“大思政课”创新发展。 1.人工智能极大丰富“大思政课”育人厚度 人工智能能够延展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获取场域,实现资源供给方式多样化,极大丰富“大思政课”育人厚度。首先,依托知识引擎与知识服务技术能够实时搜集海量的富有思政元素的教学内容,动态组合全球优质教学内容,有效整合碎片化教学内容,实现“大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不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领域内,从而打破学科小壁垒,实现学科交叉互动,形成学科大合力。与思政课有结合点的其他学科、有交汇点的历史事件、有契合点的现实问题等都能够成为“大思政课”活生生的教学内容,“网络思政”“文化思政”“日常思政”“课程思政” 等都能够成为“大思政课”鲜活的教学载体。其次,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共教已成为育人常态, 人机结合已成为育人方式,依托智慧教学平台可以协同育人力量,拓展育人时空,使育人力量不再囿于思政课教师,育人时空不再限于课堂教学,能够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同声合唱“大思政课”,能够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纵横联动育人格局的形成。最后,依托虚拟仿真技术可以打破时空界限,自由切换和有机融合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把全社会的实践资源引入思政大课堂,打造更为丰富的实践育人平台, 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无缝衔接,推动“大思政课” 成为与社会紧密相连的实践大课。总之,人工智能的落地应用将会丰富育人内容,拓宽育人平台,形成育人合力,为“大思政课”提供丰富的育人资源、奠定深厚的育人根基,极大丰富“大思政课”育人厚度。 2.人工智能有效提高“大思政课”育人精度 新时代孕育出新青年,青年学生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原生态居民,他们的思维活动、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知识需求和情感诉求等方面都深深刻上了时代烙印,呈现出更为明显的独特性。青年学生的独特性呼唤靶向教育和精准育人的出场,呼唤资源供给方式由“供给者本位”向“需求者本位”转变,呼唤教学方式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在信息技术加速更迭的新时代,万物互联、万物智慧、人机交互成了全新的时代图景。青年学生的学习偏好、情感诉求、思想动态、学习习惯、认知水平、情绪感知都隐藏在大数据的背后,而“理想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应用模式应是从浩瀚繁杂的信息中探寻受教育者需求变化轨迹、洞见受教育者思想行为变化规律,从而帮助教育者制定高度聚焦的精准教育方案”。人工智能的跨媒介分析推理技术可以动态获取各种媒介中蕴藏的不同形态的数据信息,而深度学习技术可以对累积的大数据进行全面立体的研判分析, 在深度分析大数据的基础上可以动态把控教育对象的“思想缺口”“行为纰漏”“知识短板”“情感空隙”,实现对教育对象“群体画像”和“个体画像”的描摹,进而有的放矢地传导供给内容, 实现资源供给与学生需求精准对接,有效提高“大思政课”育人精度,有力提升“大思政课” 育人成效。 3.人工智能着力推动“大思政课”育人进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因时而进” 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作出的明确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品格, 更是办好强化使命担当的时代大课的客观要求,办好“大思政课”要紧跟时代步伐、把准时代脉搏、回应时代要求,着力推进育人进度。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新语境下,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推进“大思政课”育人进度的新工具和新动能。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动态生成、动态储存、智能推送,可以将聚焦国家战略、反映时代特征、体现时代要求、注入时代元素、紧扣社会现实的教学内容及时高效地传输给学生,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提高学生对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的认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同时,人工智能赋能“大思政课”会推进教学载体的运用、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素材的选用与时俱进,赋予“大思政课”时代气息,改变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使“大思政课”保持“原味” 的同时增添“鲜味”,提高“大思政课”的时代性和趣味性。总之,人工智能赋能“大思政课” 能够推进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载体、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话语与时偕行,符合学生新特征,满足时代新需要,焕发时代新活力。 二 人工智能赋能“大思政课”的原则遵循 人工智能能够为“大思政课”建设注入新鲜血液,使“大思政课”呈现出新的教学样态和教学活力。教育者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倚重与日俱增,为防止陷入技术漩涡,在技术洪流中应把握好技术的“取”与“舍”,平衡好教学的“本” 与“末”和“主”与“辅”,实现技术与教学的完美融合,更好地为“大思政课”建设服务。 1.坚持“伦理为先,技术为器”原则 “大思政课”是意识形态属性和色彩极强的学科,重在教育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曲直、认同主流价值、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然而,人工智能赋能“大思政课”潜藏着个人隐私泄露、主流价值消解、意识形态威胁等显性和隐性的伦理风险,毫无疑问,这些伦理风险与“大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却是背道而驰的,为此,要从源头上防范风险,在过程中化解风险。算法是人工智能的核心,算法扮演人与信息之间的中介角色,能够隐形地实施引导受众思想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算法技术运用是否合理有效将直接影响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这就意味着人工智能赋能“大思政课”要啃下算法这个“硬骨头”,要对算法进行伦理反思和伦理追问,赋予算法价值理性,从源头上防范风险。算法的设计和把关一般是由具有创造性、主观能动性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业人”所执行的,追求“流量为王”往往是“商业人”的价值取向。因此,要矫正技术导向,加强对算法设计者和把关者的思想引领、价值引导,实现算法的设计和运行合乎伦理道德、符合主流价值。然而,算法的“资本理性”决定了无法完完全全从源头上防范风险,算法推荐或多或少地推荐着劣质信息,因此,广大师生要不断提高分析信息能力、甄别信息能力、筛选信息能力和屏蔽信息能力,用师生智慧弥补“资本理性”的缺陷,有效规避人工智能可能诱发的伦理风险,破解“价值理性”与“资本理性”二元对立的问题,在过程中有效化解风险。总之,要坚持“伦理为先,技术为器”原则,实现技术“舍弊取利”“为我所用”,更好地赋能“大思政课”建设。 2.坚持“内容为王,技术为用”原则 “大思政课”用呈现人民伟力的中国事迹、创造辉煌历史的中国精神、反映为民造福的中国情怀等形形色色的育人内容培育有责任、有担当、有情怀、有学识的时代新人,概言之,教学内容是“大思政课”的育人之魂。如果过分追求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教学形式创新就会使教学设计陷入技术漩涡,引发教学内容娱乐化、庸俗化和空洞化,那么“大思政课”就偏离了教学主旨,脱离了铸魂育人的根本。为此,在人工智能赋能“大思政课”的过程中要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内容上做文章、下功夫、见实效,让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于教学内容,提高“大思政课”的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时收集、快速处理和深度加工底蕴深厚的历史资源、生动活泼的现实资源,为讲好理论大课、时代大课、历史大课提供丰沛充盈的教学资源;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找到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声音、、视频等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化、生动化、形象化,提高“大思政课”的生机与活力,把“大思政课”讲到学生心坎里。总之,技术本身不是目的,与教学完美融合,服务于教学才是真正的目的。同时,“大思政课”离开教学内容这个核心要素,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本,为此,要始终坚持技术服务内容,办好直抵人心、浸入人心、启智润心,启人以大智、引人于大道的“大思政课”。 3.坚持“教师为主,技术为辅”原则 事实上,人工智能是人类智能延伸和拓展的外在呈现,人工智能在资料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整合、资料储存等特定的方面比人类智能更胜一筹,然而,“大思政课”教师角色的特殊性和学科属性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人工智能只能是“大思政课”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大思政课”教师不单单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行为规范的引导者,更是心理健康的呵护者、学生人格的塑造者、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同时,“大思政课”是一门触及学生灵魂的育人大课,是集人文、理论、情感为一体的复杂性、重叠性、交融性学科,倾向于以扎实深厚的理论知识、以真挚充沛的人文情感来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引导学生立鸿鹄之志、担当时代大任、成栋梁之材、展骐骥之跃。人本理念和人文关怀是“大思政课”的核心关切所在,办好“大思政课”要有情感的温度和理论的深度。然而,沟通理解能力欠佳、情感表达能力欠缺的人工智能只是冷冰冰的技术,人工智能再智能也难以像“大思政课”教师一样用真挚充沛的人文情感、直击灵魂的动人语言来塑造人、引导人、激励人、熏陶人、感化人。显而易见,人工智能只能替代教师进行作业批阅、资料搜集等繁琐单一、机械重复的常规活动,并不能代替教师进行情感性活动和创新性活动。因此,人工智能赋能“大思政课”要厘清人机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实现“以其所长, 补之所短”,推进“大思政课”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建设。 三 人工智能赋能“大思政课”的实践策略 人工智能以数据驱动为赋能动力,以智能算法为赋能核心,以智能平台为赋能载体。当前,技术条件、数据驱动、平台支撑、场景应用、智能素养等方面的现状同人工智能赋能“大思政课”的要求相比尚存在一定距离,还需加大建设,以夯实人工智能赋能“大思政课”的基础, 有力推动人工智能在“大思政课”中的实践应用。 1.构建动态大数据库,精准匹配资源,办好涵养家国情怀的理论大课 “大思政课”是以学生的理论水平、思想动态、行为特征、价值取向为教学依据,用承载着思想、价值、情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来涵养家国情怀的理论大课。理论性是“大思政课” 最基本的属性,丰富教学内容是办好涵养家国情怀的理论大课的关键一环,资源供给匹配精准是办好理论大课的关键举措。以大数据、云储存、云计算、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技术、跨媒介分析推理技术为核心要素的人工智能具有高速度计算、快速检索储存、动态更新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对海量的教学资源快速分析、实时更新、有效整合、提炼重构、聚合类化、归并重组、动态储存。因此,应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绝对”优势,构建互联互通、实时更新的育人资源大数据库和学生大数据库,以期根据学生的思想状态、学习偏好、学习短板,从育人资源大数据库中筛选出所需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立德树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