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2023届高三调研测试(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缺答案

举报
资源描述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B 2023届广州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 语 文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作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或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埃德蒙在《社会人类学》一书里评论包括我在内的中国几个人类学者的著作时,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像中国人类学者那样,以自己的社会为研究对象是否可取?二是在中国这样广大的国家,个别社区的微型研究能否概括中国国情?埃德蒙对这两个问题都抱否定的态度。 先以第一个问题说,我们的分歧归根到底是各自的文化传统带来了“偏见”,或更正确些应说是“成见”。这些“成见”有其文化根源,也就是说产生于埃德蒙所说的公众的经验。他所谓公众经验,在我的理解中,就是指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当前处境。 我的选择是出于一种价值判断,个人的价值判断离不开他所属的文化和所属的时代。我是出生于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人,正逢社会剧变、国家危急之际。我学人类学,是想学习到一些认识中国社会的观点和方法,用我所得到的知识去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所以是有所为而为的。如果真如埃德蒙所说中国人研究中国社会是不足取的,就是说,学了人类学也不能使我了解中国的话,我就不会投入人类学这门学科了。 埃德蒙第二个问题的矛头则直指我的要害。如果我学人类学的志愿是了解中国,最终目的是改造中国,那么我们采取在个别小社区里进行深入的微型观察和调查的方法,果真能达到这个目的么?个别入手果真能获得概括性的了解么?我确是没想把江村作为整个中国所有千千万万的农村的典型;也没有表示过,研究了这个农村就能全面了解中国国情。 我也同意,解剖一个农村本身是有意义的。但我的旨趣并不仅限于了解这个农村。我确有了解中国全部农民生活,甚至整个中国人民生活的雄心。调查江村这个小村子只是我整个旅程的开端。 我这样想:把一个农村看作是全国农村的典型,用它来代表所有的中国农村,那是错误的。但是把一个农村看成是一切都与众不同,自成一格的独秀,也是不对的。 我对客观事物存有类型的概念。一切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的,如果条件相同就会发生相同的事物。相同条件形成的相同事物就是一个类型。同一个类型里的个别事物并不是完全一样的,类型不是个别的众多重复,因为条件不可能完全一致的。我所说的类型只是指主 要条件相同所形成基本相同的各种个体。 以江村来说,它是一个具有一定条件的中国农村。中国各地的农村在地理和人文各方面的条件是不同的,所以江村不能作为中国农村的典型,也就是说,不能用江村看到的社会体系等情况硬套到其他中国的农村去。但同时应当承认:它是个农村而不是牧业社区,它是中国农村,而不是别国的农村。我们这样说时,其实已经出现了类型的概念了。所以我在这里和埃德蒙辩论的焦点并不是江村能不能代表中国所有农村,而是江村能不能在某些方面代表一些中国的农村。那就是说形成江村的条件是否还形成了其他一些农村,这些农村能不能构成一个类型? 如果承认中国存在着江村这种农村类型,接着可问,还有其他哪些类型?如果我们用比较方法把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一个一个地描述出来,那就不需要把千千万万个农村一一地加以观察而接近于了解中国所有的农村了。通过类型比较法是有可能从个别逐步接近整体的。 我认真地想一想,我这种在埃德蒙看来也许是过于天真庸俗的性格并不是偶然产生的,也不是我个人的特点,其中不可能不存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烙印。我随手可举出两条: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二是“学以致用”。这两条很可以总结我自己为学的根本态度。 (摘编自费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国》) 材料二: 英国社会人类学界的埃德蒙对四位中国人类学家的英文著述加以评判。他认为林耀华运用的不是人类学的描述手法;杨懋春对山东村落的研究则采用落后的早期民族学方法;许烺光的研究,类似于社区调查,但因声称“代表整个中国”,因此是失败的例子。在这四部作品中,最成功的是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因为它与别的描述方法形成明显的对照,避免了早期民族学的方法论缺陷,而且不声称是中国社会的“典型”。埃德蒙说: 与社会人类学者的所有优秀作品一样,费著的核心内容是关于关系网络如何在一个单一的小型社区运作的细致研究。这种研究没有,或者不应自称代表任何意义上的典型。它们也不是为了阐明某种一般的论点和预设的。它们的意义在于它们本身。虽然这种作品以小范围的人类活动为焦点,但是它们所能告诉我们的是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的一般特点,其内容远比称为“文化人类学导论”的普通教材丰富博大。 埃德蒙的批评,强调的是中国人类学缺乏异文化眼光的问题。他认为,社会人类学的目标在于通过异文化的民族志考察来体现人的通性,因而他虽主张人类学描述不应有任何“一般预设”,但是在本质上却主张在差异中洞见“普同性”,主张人类学社区调查的意义与“中国社会”的特征无关,而仅仅是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的一般特点的通论。这一看法,与费孝通的本意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摘编自李培林等著《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费孝通回应埃德蒙的第二个问题,也承认中国个别社区的微型研究确实不能概括中国国情。 B.费孝通认为江村并不是与众不同、自成一格的独秀,解剖江村能够了解各种类型的中国农村。 C.埃德蒙认为,《江村经济》的价值在于通过小范围研究,反映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的一般特点。 D.埃德蒙批评中国人类学者缺乏异文化眼光,他认为应该通过研究其他民族来了解人的共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费孝通在面对西方学者的质疑时,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借此阐明了自己的研究主张。 B.费孝通试图运用类型比较法,描述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进而了解中国农村的整体。 C.埃德蒙用三位中国学者和费孝通进行对比,肯定了《江村经济》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D.材料二中,作者先概述埃德蒙的观点,继而系统阐述了对社会人类学研究的主张。 3.下列关于《乡土中国》的表述,不能印证材料一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乡土中国》的作者通过观察和调查,形成了对中国农村的概括性了解,指出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 B.《乡土中国》运用人类学方法分析乡村的时空特点,提出“文字下乡”的前提条件,体现学以致用的学术态度。 C《乡土中国》通过中西方对比,揭示出“差序格局”这一中国乡土社会特点,表明作者具有跨文化视域的优势。 D.《乡土中国》中作者虽以自己的籍贯为例说明地缘与血缘的关系,但他的研究旨趣并没有局限于这种个案研究。 4.费孝通认为他与埃德蒙在学术上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4 分) 5.南粤中学组织同学们分组合作开展岭南文化调查研究活动。诸根据材料一,借鉴费孝道先生的研究方法,完成以下表格。(4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听水 李拓之 “君玉,这是什么呀?”音乐家师涓看见前面白茫茫的一片。 “那是江水啊。”卫灵公道,“这里是濮水了。” 马在吃草,几个侍臣也拣了一块大石头坐下,卫灵公走近水边去细看,师涓不由跟过去。 月照于浩渺之川,左旁是矗立的岩谷,岸侧的芦荻摇散白色的花穗,川上一座断桥,石梁倾圮,没入水中,桥下流波泻溢。天空有几块灰冻的云彩,舒卷而又飞奔。 柳叶缝中的哀蝉,在呜咽幽鸣,拉起了蔓草中的露虫,蟋蜂和金钟儿也啾唧啾唧的相撞。加以岩穴中水波激荡,川谷的周围万响齐发。于是,芦苇中闪闪流动的萤火,也纵横交错的起飞,仿佛和着虫吟水涌的节拍。 师涓倾耳去谛听:水声、风声、虫声、芦叶磨擦声……喷涌成一片。这是宇宙的大音乐!他沉浸于音律之旋涛中,举起首,看见天宇澄澈,银河化一条萧森的白练,浮浮沉沉地也在涓涓流出无声的音响。 “君王,万有的一切在已死、将生和未生,这是夜之哀曲啊!”师涓说,他沉吟并且恬静。 “师涓!琴拿出来弹吧。”卫灵公凄恻地。 “君王,弹不出呀,宇宙的声音要压倒琴上的声音哩。” “师漏,你听!……谁在唱歌啊。”卫灵公脸色突而更惨白了。 “哦……”师涓惊骇地伸长了耳朵。 真的,谁在唱歌。那声音非常悠远,不是来自幽膀的谷穴,不是发自芦叶,而是低低忽忽地在那悠远悠远、暧昧迷离的水波弥漫之中。水上的歌声,那是怆惋的,令人落泪的声音。 侍臣们都肃然正襟危坐了。师涓走近沙碛,一只手按在额际,竭着目为向水面眺望。看见浩莽空漾的月之川上,有一礁石,浮露波心,那里黑点闪动,恍惚是人影。这时歌声很清晰,追逐着风涛飘送过来: 爰采唐矣,沫之乡矣。 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 “哦。师涓!这声音太悲哀了,太美丽了。 ”卫灵公淤塞着鼻子说。 “君王,这样眩惑的声音,中间有多少青春和生命呀。” “师涓!你赶快把这声音记录下来。” “君王,手指抖颤了呀。” “坐下坐下。你听!你记录啊。”卫灵公一把拉师涓坐下了,侍臣递过十张细致的竹简。 师涓开始沉思,状如入定,抖颤之手记录下震动的音波,回旋起伏, 无数短短长长的标 符线号。 水波汹涌,夜潮是涨了。师涓流下晶泪,被夜寒凝冻,珍珠般一颗一颗结在面颧边。 奔涌的浪涛中,鱼虾在跳跃,芦苇中的宿雁也被歌声惊起。 师涓抖颤双手赶不上这急剧的音波,当他奋力记录完毕这歌声时,手已经冻僵,人倒于 地上。 侍臣们坐在草丛中听着,僵然不动如墓前的石人。 “师涓!这伟大的音乐呀!”卫灵公流泪扶起师涓。 “这是不朽的著作,宇宙最真挚的律韵啊?”师涓坐起来。 月已倾斜。远远的山村中荒鸡唱晓,天快亮了。当他们跨上马和车驾时,东方已透出鱼 肚白色了。 在晋平公的夜宴席上,一阵拍掌声,震人耳朵昏聋。 盲音乐家师旷,坐在一堆乐器当中。这时他的长手指的甲,正滴落在一张桐琴上。 “晋国的音乐可以入耳吗?”晋平公微笑地问着坐在身旁的卫灵公。 “师涓!你把那天晚上在濮水边记录下来的歌,来弹奏一下吧。”卫灵公低低地对师涓 说。 “好的好的。”师涓也急于显出自己的本领。他取过琴囊,整理出那十张竹简来。 师涓开始弹琴了。他用尖指甲向当中弦索只一拨,当郎一声,铜瓶上的花枝随着摇晃一下…… 盲音乐家师旷,离开座次了。他态度严肃,用手掩在耳后,屏息地去辨听。他突出的前 额更显得突出了,终于锁紧了忧苦的眉峰: “奇怪。这是颓废音乐家师延所制作的男女相悦的歌曲呀。师延制作这歌曲给商纣在酒 池肉林上听的,妲己露出白牙齿……这声音距离现在快一千年了。武王伐商,火焚鹿台,师 延东走,投下濮水而死! ……” “哦……”四座不约而同地叫着。 “这是亡国之音,奏不得的。”师旷继续着说:“现在该是靡靡之乐结束的时候了,桑间濮上的歌唱,华情绮怨,如水如烟! ……” “哦……”大家又叫了一声。 “华夏的音乐应该走向另外一条路,应该去抒写人世的不平与疾痛,黎民的冤抑与悲鸣……” “哦……”师涓不觉也哦了起来,但他的手指太奔放了,还不能休止。 “华复的音乐……唉,我也老了。但我希望年青的音乐家们,好好去发扬纯正的智慧, 去聆听自然的律韵,撷取宇宙的真实之音:那日月的运行,山川的流动,花草的欣悦以及鱼虫的活泼,到处都是伟大的题材,不朽的音节呀!”盲音乐家师旷张开他那瞽了的眼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