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病虫害——花生褐斑病

举报
资源描述
花生褐斑病 一、简介 花生褐斑病,别名: 花生早斑病,真菌病害。 二、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叶柄、叶托、茎杆也可受害。   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黄褐色或铁锈色、针头状小斑点,随着病害发展,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直径达1~10毫米。叶正面病斑暗褐色,背面颜色较浅,呈淡褐色或褐色。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在潮湿条件下,大多在叶正面病斑上产生灰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病重时,叶片上产生大量病斑,几个病斑汇合在一起,常使叶片干枯脱落,仅顶部3~5个幼嫩叶片。   茎杆、叶柄、叶托:病斑为长椭圆形,暗褐色,病斑中间稍凹陷。 三、发病条件 1)寄主抗性:蔓生型品种或半蔓生型品种较直立型品种发病;花生生育前期发病少而轻,老叶发病多而重;晚熟品种往往发病重。 2)环境:降雨及湿度是决定病害发生轻重的主导气象因素。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蔓延;气候多雨潮湿,发病重。 3)栽培:连作地发病重。 四、侵染循环 病菌以子座、菌丝团或子囊腔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浸染。菌丝直接伸入细胞间隙和细胞内吸取营养。 五、防治方法 1)选种抗病品种;与禾本科、薯类作物轮作;及时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减少菌源;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长势。 2)药剂防治。防治起来可以分为拌种与喷雾进行:拌种:用多菌灵或者苯醚甲环唑进行种子拌种。喷雾:在花生的幼苗期和开花后期采用咪鲜胺、苯甲丙环唑、噻呋酰胺、哈茨木聚糖任意一种进行田间喷雾。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农作物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