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20世纪前期现代化经济模式的探索 (34题) 高考历史选择题 知识讲解与真题训练

举报
资源描述
专题11 20世纪前期现代化经济模式的探索 2016-2020年全国课标卷34题统计分析 年份 全国Ⅰ卷 全国Ⅱ卷 全国Ⅲ卷 命题角度 2020 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德国君主立宪政体 【西方代议制度】 (史料实证) 立体画派的特点 【现代主义美术/立体画派】(历史解释) 考查方式:历史解释 考查内容:苏联: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建设的成就与斯大林模式 美国:柯立芝繁荣、30年代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考查趋势:美苏在近代化中的道路选择、世界的多元发展与近代化的多样性。 2019 瓦特改良蒸汽机 【工业革命】 (史料实证) 法国大革命 【启蒙运动的作用】 (历史解释) 美拒绝救助印第安人 【意识形态影响】 (历史解释) 2018 工业革命 【历史研究】 (历史解释)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 【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美国劳资矛盾加剧 【经济大危机】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017 斯大林格勒对西方的冲击【美苏对峙】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总统将内阁成员解职 【美国的民主政治】(历史解释) 1953年苏联在集体农庄实行工资改革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史料实证) 2016 战后区域经济组织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历史解释) 苏联工业化的成就 【斯大林模式】 (历史解释) 美术流派的演变 【近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历史解释) ※课程标准 1、了解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2、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时空坐标 ※ 阶段特征 总特征 20世纪上半期(1917~1945年)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个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现代化模式调整与创新是该时期典型的特点。 政治方面 俄国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帝国主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 经济方面 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科学文化方面 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的兴起,突出表现了在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精神的空虚和迷茫;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科学诞生,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基础梳理】 一、一战后的世界(1917~1929年) 1.政治 (1)俄国十月革命:①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②1917年4月,列宁提出“四月提纲”,规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③1917年7月,七月流血事件,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④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成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2)苏联建立:1922年。 2.经济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背景:险恶的战争环境、物质极度匮乏 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后期幻想真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劳动,实行配给制。 评价:①、战胜了国内外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侵犯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新经济政策(1921~1928) 背景:①、经济形势严峻,急需恢复遭战争破坏的经济; ②、政治危机严重,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 目的:为迅速恢复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 内容:①、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②、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旧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 作用:①、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②、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实质: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新”的含义:重视市场和商品经济,允许自由贸易和货币流通 特点: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 ②、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3)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3.文化 (1)一战后,美国爵士乐受欢迎。 (2)①20世纪初(1925年),苏联拍摄电影《波将金号战舰》(“默片”)。②1927年,电影进入有声片时期。③20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机出现。④1929年,英国伦敦首次播送了电视节目。 (3)20世纪早期(1929年),英国现实主义作家萧伯纳创作《苹果车》。 二、从经济大危机到二战(1929~1945年) 1.政治 (1)1936年,苏联新宪法,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的建成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2)二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战后问题,达成了若干协议,确立了雅尔塔体系。 (3)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 2.经济 (1)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 ①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供给与需求的矛盾。②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③影响: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国际关系日趋恶化;造成政治危机。 (2)“斯大林模式” A、形成原因:1、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2、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 3、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B、主要表现:1、经济方面:①以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②推行单一的公有制; 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优先发展重工业。 2、政治方面:以党代政,权力集中,个人高度专权。 C、作用: 1、积极方面:高度集中的体制,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发展经济,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方面: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④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⑤对东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生产过很大影响。 D、 评价: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它不是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民也是不利的。 E、经验教训: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只有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反复实践,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3)罗斯福新政 A、背景:①经济危机使美国陷入困境。 ②当时的美国胡佛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③1933年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开始推行新政。 B、内容:①整顿财政金融; ②实行工业复兴法; ③调整农业生产; ④实行社会保障,推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C、新政特点:是在保留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全面干预经济。 D、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加速了生产力的恢复。 ②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人民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级和了阶级矛盾,避免了法西斯势力的上台,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继承和借鉴,标志着资本主义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④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①内容:整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②性质: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③评价:罗斯福新政开创了美国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4)世界经济体系: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定》签署。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 3.文化 (1)①1935年,第一部彩色影片《浮华世家》拍摄成功,标志彩色电影问世。②30年代播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首次开办每天两小时的电视广播。③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④二战后,宽银幕、立体声电影等相继问世。 (2)①20世纪上半期(1933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具有很大的世界影响。②毕加索是最有影响的现代主义美术大师之一,代表作是《格尔尼卡》(1937年)。 (3)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考点补遗 】 一、罗斯福新政在政治和外交上的体现 1、政治体制新政 (1)措施:积极扩充总统的权力,构建“大政府”;扮演“议长”角色,频频使用否决权;使最高法院成为“罗斯福法院”。 (2)作用:使美国国家体制发生重要变化,使以国会为中心的近代总统制向以总统为中心的现代总统制过渡得以实现。 2、外交政策的新政 (1)措施:从拒绝承认苏联到美苏建交;从“恶邻外交”到“睦邻外交”;从孤立主义到加入反法西斯同盟并在其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作用:①与苏建交,既有抵制德、日、意法西斯的考虑,又有向苏联出售农产品的考虑。②美国对拉美实行“睦邻外交”,既有防止法西斯渗入和影响拉美的目的,又有更好控制拉美这一重要的原料供应、商品输出和投资市场的目的。 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历程 工革后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阶段 (1)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18C60S到19C中期——资本主义政治体系建立起来 ①组织形式:工厂取代工场。 ②主流思想:自由主义(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19C中期到20C初——向帝国主义过渡,瓜分世界 ①组织形式:垄断组织出现(公司制、股份制);私人垄断组织开始与国家政权结合。 ②主流思想:自由主义(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罗斯福新政到今天——资本主义新变化 ①组织形式:国家干预经济 ②主流思想: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 三、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项目 美国 罗斯福新政 苏俄 新经济政策 不 同 背景 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自由放任政策下,出现经济危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脱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导致政治危机 目的 维护资本主义正常的民主统治秩序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措施 缩减农业,部分控制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整顿金融 恢复发展农业,部分地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实行自由贸易 手段 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特点 在保证私有制经济的前提下,强调国家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市场经济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性质 资本主义的经济改革 社会主义的经济改革 相同 ①严重政治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 ②改革内容都涉及农业、工业等方面,发展了社会经济; ③是生产关系的局部变革; 【纵横对比 】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 战争环境,形势恶劣,物资匮乏 国际环境改善,但政治经济形势严峻 目的 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期打算借此向社会主义过渡 恢复发展生产,解决危机;向社会主义过渡 内容 余粮收集制;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禁止商品贸易;强制劳动;平均分配生活必需品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