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是审美知觉的主要特征之一》中学生课外现代文阅读强化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

举报
资源描述
《距离是审美知觉的主要特征之一》中学生课外现代文阅读强化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距离是审美知觉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恰当的心理态度。这种距离不是观赏者与艺术家之间的实际空间距离,而是一种美学上的心理距离,是一种我们自身和那些作为我们感动的根源或媒介的对象之间的距离。理想的艺术审美心理是非功利性的,是超越了关乎主体自身实际需要和目的的心理。为了形成理想的审美心理,就必须拉远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主体以超脱个人物欲的欣赏的眼光看待客体,对客体进行审美观照。   那么这种心理距离是怎样形成的呢?关键在于审美主体摆脱了利害关系的束缚,转而以非功利的态度来对待事物。在艺术欣赏过程中,观赏者对于艺术作品所显示的事物在情感上或心理上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由于消除了观赏者对艺术作品的实用态度而使美感有利于情感,因而使我们对眼前的事物产生了崭新的体验。这种距离既可以使对象无法与现实和自然直接关联而呈现出其本色,也可以使主体因为摆脱自身与对象的认识关系和功利关系,而形成审美观照态度,使审美主体的情感转化成审美对象的特征,从而使其获得审美享受。   现实中,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见到树就想到它能用来做家具,但是它除了生活实用之外,是否就没有其他意义了呢?我们不妨把它拍成照片,就不难发现,同样一棵树,在照片中就很美妙(形象与色彩之美)。因为照片中的事物是“假”的,是没有实用价值的,所以我们这时才有“闲暇”关注该事物实用之外的东西,使我们觉得照片中的物象比实物更加美妙(镜中的事物、水中的倒影也如此),这便是直觉的美感经验。从现实的“真”到照片的“假”,这之间就是一种“距离”。艺术家和欣赏者应该善于制造距离,把作品中的事物摆到某种距离之外去看。艺术家在制造“距离”的同时就是在创造艺术。同样,欣赏者在接受“距离”之外的意象的同时就是在真正欣赏艺术了。   既然“距离”如此重要,它是否越远越好呢?不是的。距离太远和太近都无法产生审美情感。单从艺术形式来看,虽然“距离”越远可能越美妙。但是,另一方面,艺术归根结底源于生活,是切身的,是要表现情感的。哪怕是抽象艺术,它的源头也是生活的启迪。所以艺术家和欣赏者对作品内容不能不了解。如不了解作品内容,就得不到共鸣,更谈不上欣赏。如此看来,在美感经验中,一方面要从实用中跳出来,一方面又不能脱尽实际生活,这是“距离”的矛盾。创造和欣赏成功与否,就要看能否把这“距离”安排得恰到好处。通俗地说,既不因戏(美术作品等也一样)是假而无动于衷,也不因戏很真而忘情一切。只有感情与理智的和谐才是欣赏者和艺术家的美感态度。   (摘编自游火旺《浅谈审美心理距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心理距离是审美知觉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的一种特殊距离,是决定创造和欣赏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B.审美心理与心理距离关系密切,要形成理想的审美心理,必须拉远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主体以审美的态度看待客体。   C.心理距离的形成,关键在于审美主体对待客体的态度发生转变,摆脱了与客体的利害关系的束缚而以非功利的态度来对待客体。   D.心理距离的作用,在于使审美主体摆脱与审美对象的认识关系和功利关系,以及与现实和自然的直接关联,从而获得审美享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观赏者如果与作品中的事物在情感上或心理上保持一定的距离,就有可能对该事物产生审美情感和崭新的体验。   B.事物在现实中具有实用价值,而在作品中其实用价值丧失殆尽,因此观赏者才有可能关注其实用之外的东西,从而获得直觉的美感经验。   C.欣赏者认为同一事物在照片中要比在生活中更加美妙,那是因为这些事物在照片中具有形象与色彩之美,而在生活中却不具有。   D.艺术家应该善于把作品中的事物摆到某种距离之外去看,制造同一事物在作品与现实的距离,创造出艺术,为欣赏者提供艺术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心理距离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恰当的心理态度,并非越远越好,距离太远,会导致对作品内容的不了解,无法产生审美情感。   B.包括抽象艺术在内的艺术都源自现实生活,因此,艺术是否贴近现实生活,真实再现生活就成为欣赏者和艺术家能否产生共鸣的关键。   C.在美感经验中,欣赏者要控制好心理距离,把心理距离安排得恰到好处,既要跳出实用又不能脱尽实际生活,否则不能获得成功的欣赏。   D.理想的艺术审美不能带有功利性,而应超越审美主体自身的实际需要和目的,拥有感情与理智和谐的美感态度,才能实现真正的艺术欣赏。 试题答案:【答案】   (1)D   (2)C   (3)B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段,然后带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D项,原文第二段中是说“使对象无法与现实和自然直接关联而呈现出其本色”,由此可知,摆脱与现实和自然的直接关联的应该是“审美对象”,而不是“审美主体”。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类理解文意的客观题,对于选项,要注意选项中范围扩缩、扭曲文意、混淆文意、胡乱组合等。所谓范围扩缩,是指选项故意漏掉限制性词语或混淆某些范围的界限,造成概念范围的扩大或缩小。所谓扭曲文意,是指选项故意扭曲阅读材料的意思,把考生的思维朝背离文本的方向引领。D项题干中即为这种错误类型。所谓混淆时空,是指事物的发展总有先后,但不符合文意的选项故意混淆时空的先后顺序,以迷惑考生。所谓胡乱组合,是指文章在解释某一个概念或说明某一对象时,会使用比较多的事例,选项就故意把这几个事例的内容加以组合,并且故意使组合后的信息与文本信息相左,以迷惑考生。   (3)   试题分析: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项,最后一段中说“所以艺术家和欣赏者对作品内容不能不了解。如不了解作品内容,就得不到共鸣”,可见,“是否了解作品内容” 才是欣赏者和艺术家能否产生共鸣的关键。所以选B。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论述类文本阅读经常是以客观题选择题的题型出现的,答题的时候要把握一个基本的答题要领:整体把握,抓住关键语句,在文中找答案。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而B项, “曲解文意”,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  《距离是审美知觉的主要特征之一》阅读题及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