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第2课时创新公开课教案

举报
资源描述
《秋天的怀念》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体味本文深沉含蓄的特点,深入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 2.深入理解本文的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生命。 【教学重点】 1.继续体味本文深沉含蓄的特点,深入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 2.深入理解本文的主题。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本文的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生命。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文章语句的分析,感受到了史铁生母亲深沉的母爱。文章中,面对绝望痛苦的儿子,母亲强忍着眼泪说娘儿俩要“好好儿活”。在文末“我”说和妹妹“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究竟有着怎样的含义?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连接新知。 二、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一 1.探究问题 母亲说“咱娘儿俩”“好好儿活”。面对生活困境,她是如何“好好儿活”的? 2.探究过程 (1)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母亲当时生活中的困境。 (2)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母亲是如何应对这些困境的。 3.成果展示 (1)面对儿子的重大变故,她没有被现实击倒,而是一直照顾儿子,想要儿子“好好儿活”; (2)面对瘫痪后暴怒、绝望、消极的儿子,她没有弃之不顾,而是处处为“我”着想,体贴“我”敏感的情绪,照顾“我”,想要开导我。 (3)面对自己身体病痛的折磨,她选择默默承受,不让孩子们担心,并仍然希望带瘫痪的儿子去北海看花。在危重之际仍然挂念着两个孩子。 教师点拨:上节课我们说到,母亲要带“我”去北海看花,是出于深沉的母爱。请同学们深入思考,“看花”对于病重的母亲意味着什么?“看花”中有母亲怎样的期待? 明确:看花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包含着母亲对“我”振作起来的期待。 4.探究小结 从母亲的生活环境来看,母亲是不幸的——儿子瘫痪一蹶不振、女儿未成年,自己也重病不起。但她没有自怨自艾,而是依然无怨无悔地关心照顾儿子、心心念念挂念着子女,希望儿子振作起来。 母亲,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好好儿活”。 设计意图:通过文章中关键词的理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二)自主探究二 过渡:母亲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好好儿活”,“我”懂母亲的意思了吗? 1.探究任务 默读全文,找出表现“我”生活态度的语句,分析“我”的生活态度的变化过程。 2.探究过程 (1)默读全文。 (2)勾画出文中体现“我”生活态度的语句。 (3)一两个词或短语总结“我”的生活态度。 3.成果展示 (1)最开始,“我”暴怒无常,厌世、沮丧。 (2)后来,“我”终于在母亲的哀求下答应了去看花的请求,表明“我”开始感受到母亲的良苦用心,开始试着接受现实。 (3)最后,“我”和妹妹去北海看花,“我”懂了母亲的话,“我”和妹妹“好好儿活”。 教师点拨:作者在最后写和妹妹最终去北海看了花,这些花带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你觉得这里作者理解的“好好儿活”的内涵是什么? 【材料一】 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史铁生《病隙碎笔》 【材料二】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通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做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预设:作者着重写了花的颜色与品性,还写了花的姿态。黄色,白色,紫红色,这些都是非常明亮的色彩,带给人一种活泼与明朗的感觉。作者写花“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我觉得是在写母亲的淡雅、高洁,写母亲对“我”的爱热烈而深沉,写母亲对哪怕是再艰难的生活,都心怀热爱与感恩,都爱得热烈而深沉。 明确:“我”真正理解了母亲的用心,开始明白,面对生活的不幸,人更应懂得对美好生命的珍惜与感恩,任何时候都把自己当作幸运者,顺境时笑迎春风,逆境时乐对风霜。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的反复深入品读,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好好儿活”的内涵。 (三)合作探究 过渡:母亲最终用生命教会了“我”对待生活的态度。 1.探究任务 回顾这一段往事时,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2.探究过程 (1)默读全文,找出你认为包含了作者对往事态度的语句。 (2)小组交流讨论,分析这些句子是如何展现作者的态度的,整理出小组意见。 (3)小组内进行朗读分享,读出作者的情感。 3.探究范例 我们小组找到的是这句话: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从“一直”中,我们读到了作者对于那时沉湎于自己的悲苦的情绪中、没有关注到母亲身体的悔恨和自责,“那步田地”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病重的痛苦。 4.成果展示 (1)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从“再也”一词中,我们读到了作者对于母亲离世的痛苦。 (2)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从“没想到”“病成这样”中,我们读到了作者对于自己忽视了母亲身体的自责和悔恨,“绝没想到”“竟是”中表现了作者不敢相信、不愿相信母亲离世,“永远的诀别”语义重复,突出强调了作者对于母亲离世的痛苦。 (3)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两个“艰难”,既有作者对母亲当时状态的心疼,更有对母亲艰难生活的心疼,暗含了作者对自己没有尽孝的悔恨与自责。 5.活动小结 作者虽然没有写悔恨二字,但对往事的自责和悔恨,却表现在字里行间,深沉而又含蓄。 设计意图:借助合作探究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进一步理解文章主旨,并体会作者行文含蓄深沉的特点。 教师相机补充作者简介,介绍作者的作品风格和代表作品。 三、课堂小结 教师点拨:上节课中,我们说到,“秋天的怀念”,怀念的是母亲。结合这节课学习的知识,想一想,除了对爱“我”的母亲的怀念,你觉得作者还有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对母亲“好好儿活”的理解和践行,对母亲的感激、愧疚和悔恨,最终都浓缩在这“怀念”二字中,含蓄深沉。 设计意图:通过对标题的再探究,回顾本节课内容,明确本文的多重主旨。 四、拓展延伸 合欢树 史铁生 ……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 教师可补充介绍树的来历及点评:史铁生母亲到劳动局去给史铁生找工作的那一年,把合欢树当作含羞草栽种在花盆里,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第三年,合欢树不但长出了叶子,而且比较茂盛。又过了一年,合欢树被移出盆,栽在院子里。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健康变残疾,作者因残疾而对生命有所感悟,并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而后写出下这篇散文。文章用平淡的语调,按时间顺序分别叙述了作者十岁那年由自己作文获奖引发的一件事情、二十岁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的事情以及三十岁以后对母亲的那种压抑在心里、让自己又悲痛又愧疚的思念。 设计意图:通过作者其他同类文章推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生命态度。 五、布置作业 1.当堂演练:假如你是史铁生,请你给母亲献上一束花,你会为母亲写一个怎样的花笺?50字左右。 2.课后作业:推荐阅读史铁生的《合欢树》《病隙碎笔》,从“亲情”“生命”“死亡”“存在”“疾病”“苦难”“信仰”这几个关键词中选择其一,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好好儿活——母亲 我——笑对人生 秋天的怀念——感恩 悔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