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知识要点复习整理

举报
资源描述
《愚公移山》 一、基础知识梳理 原文 参考译文 段层精解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jì)州之南,河阳之北。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北边(的地方)。 第一段:故事的背景。交代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zēng)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 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他)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众人纷纷说:“把那些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愚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第二段:故事的开端和发展。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了众人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wú)以应。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借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子的)儿子又有儿子,(他的)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挖不平吗?”河湾上的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第三段:故事的高潮。写愚公驳斥智叟短浅的目光。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cuò)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他(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 第四段:故事的结局。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派大力神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愚公移山的愿望得以实现。 【文学常识】《列子》是中国道家经典之一,旧题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今本《列子》8篇由晋人张湛编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以不生不化为根本。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前面所学《杞人忧天》节选自《列子·天瑞》。 【文章主旨】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终于感动了天帝,“移山”成功的故事。这一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人物形象】 1.愚公:目光长远,不怕困难,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2.智叟:自作聪明,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 【写作特色】 1.善用对比和烘托。2.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多姿。3.细节描写生动,人物形象鲜明。 【成语】愚公移山 【现实意义】 1.告诉人们遇到困难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才能取得成功。 2.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 二、考点清单 1.通假字 (1)始一反焉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 (2)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 (3)无陇断焉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方七百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方向;乘方等 (2)惩山北之塞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处罚;警戒 (3)达于汉阴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见阳光的地方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众;许多 (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鸟类的羽毛等 (7)虽我之死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虽然 (8)何苦而不平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像胆汁或黄连的味道(跟“甜”相对) 3.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吾与汝毕力平险 原意为:险峻,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 (2)名词用作状语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原意为: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 (3)动词的被动用法 帝感其诚 原意为:感动,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 4.一词多义 (1)且 年且九十 __________________ 且焉置土石 __________________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 __________________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__________________ 天子且至(《周亚夫军细柳》) __________________ (2)止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__________________ 止露尻尾(《狼》) __________________ 一狼得骨止(《狼》 __________________ (3)苦 何苦而不平 __________________ 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__________________ 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 __________________ (4)诚 帝感其诚 __________________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富贵不能淫》) __________________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__________________ 5.其他重点实词 (1)惩山北之塞 惩: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塞:____________________ (2)出入之迂也 迂: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聚室而谋曰 室:__________________ 谋: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吾与汝毕力平险 汝:___________________ 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指通豫南 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达于汉阴 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杂然相许 杂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许:____________________ (8)其妻献疑曰 献疑:___________________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损: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且焉置土石 置: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___________________ (12)叩石垦壤 叩:____________________ (13)始龀 始:_____________________ 龀:____________________ (14)寒暑易节 易:___________________ 节:__________________ (15)甚矣,汝之不惠 甚:___________________ (1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___________________ (17)北山愚公长息曰 长息:__________________ (18)固不可彻 彻:___________________ (19)曾不若孀妻弱子 不若:___________________ (20)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匮:___________________ (21)操蛇之神闻之 操: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惧其不已也 惧:____________________ 已: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一厝朔东 厝:__________________ (24)无陇断焉 断:__________________ 6.虚词意义及用法 (1)乎:达于汉阴,可乎 ________________ (2)之 本在冀州之南 ________________ 出入之迂也 ________________ 跳往助之 ________________ 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_________ 操蛇之神闻之 ________________ (3)而 面山而居 ________________ 聚室而谋曰 ________________ 而山不加增 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