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州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举报
资源描述
达州市2022年(7+3)八年级上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联考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0页,包括A卷和B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需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正确填写在答题卡对应位置。待监考老师粘贴条形码后,再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信息与自己准考证上的信息是否一致。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规范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相应的框内,超出答题区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作答无效。 3.保持答题卡整洁,不要折叠、弄皱,不得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4.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A卷(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27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轻盈(yín) 篡改(cuàn) 教诲(huǐ) 杳无消息(yǎo) B.不辍(chuò) 燥热(zào) 悄然(qiǎo) 惨绝人寰(huán) C.遗嘱(zhǔ) 骤雨(zòu) 粗糙(cào) 锐不可当(dāng) D.翘首(qiào) 屏息(bǐng) 镌刻(juàn) 深恶痛疾(wù) 2.下列句子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 B.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催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C.铭记历史、湎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D.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绉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3.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天的荧屏和银幕,并不缺少令人眼花缭乱的离奇情节,缺少的恰恰是能够关照自我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B.每次我向老师请教时,老师都和颜悦色地给我解答。 C.当敌人冲进大厅时,只见他正襟危坐,那处变不惊、视死如归的气节真让人敬佩。 D.这部小说凝聚了创作者毕生的智慧,构思巧妙,故事情节抑扬顿挫,引人入胜。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方面,中国始终是贡献者、参与者、引领者。 B.“直播带货”是目前非常红火的一种网上销售形式,令许多年轻人跃跃欲试。 C.长期吃外卖快餐的人容易生病,主要是因为油盐摄入过度以及饮食结构不合理造成的。 D.如果考生考前吃得太饱或者太油腻,就会延长消化时间,降低复习效率和考试状态。 5.下列说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八句,每两句一联。一般说来,律诗二、三两联(颔联、颈联)应是对仗句。 B.夸张在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中常见,如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白发三千丈”等。有些成语也带有夸张的手法,如“惊天动地”“气吞山河”。 C.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但由于其强调新闻性、时效性和真实性,所以新闻特写也就等同于消息。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记承天寺夜游》是他贬官黄州时的作品。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从流飘荡 从:跟、随 B.互相轩邈 邈:远,此处用作动词 C.泉水激石 激:冲击、撞击 D.一百许里 许:或许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自非亭午夜分 B.负势竞上 横柯上蔽 C.鸢飞戾天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猿则百叫无绝 沿溯阻绝 8.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译文:夹着江水的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是在飞奔。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那些忙于俗事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D.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露出阳光。 9.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一篇骈体文,以写景为主,兼有抒情。第一段总说富阳到桐庐的山水之美,天下独绝;后两段分写富春江的“异水”“奇山”。 B.第二段写水之异。作者行舟观景,既有俯视,又有平视;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既有静态描写,又有动态描写,突出水之清,水之深,以及水之变换。 C.第三段写山之奇。分别写了山本身和山上的景物。在写山本身时,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山,化动为静,把群山写活了;在写山中景物时用各种声音来反衬山中的寂静。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既是作者观景的感受,也自述心志,表现出作者归隐林泉,享受美景的愿望。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3分) 三、默写(5分) 10.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每小题1分,共5分) ①____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②妻子象禽兽,_________________。(曹植《梁甫行》) ③__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其二)》) ④_____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⑤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反映写景视角转换,化静为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共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3题。 见险峰而越 固强国之基 ——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大中 ①新华社北京11月3日电(记者盖博铭、王琳琳、马晓冬)在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国际著名核能科学家、教育家王大中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近日,记者专访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大中院士。 ②面容清癯、精神矍铄,这是86岁的王大中院士给人的第一印象。对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项沉甸甸的荣誉,王大中自谦说:“它属于集体,属于知难而进、众志成城的清华大学核能团队,也属于所有爱国奉献、努力拼搏的科技工作者。”在他心中,科技创新就是最主要的爱国方式。 ③这份对祖国的热爱,让王大中在先进核能技术研发的征程中一干就是几十年。王大中带领研究团队走出了我国以固有安全为主要特征的先进核能技术的成功之路。同时,王大中也是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清华大学原校长,对我国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生为核 一生为国 ④20世纪60年代,北京昌平南口燕山脚下聚集了一批年轻人。就在1964年,这支年轻的科研队伍建成了我国第一座自行研究、设计、建造、运行的屏蔽试验反应堆。王大中就在这支队伍里。 ⑤科研如登山,有过不完的坎儿,也有必须要迈过的深渊。1979年,世界核能事业陷入低谷。王大中意识到,安全性是核能发展的生命线,如何破解这个难题?王大中带领团队瞄准这一重大难题,坚持发展固有安全的核反应堆。从关键技术攻关到实验堆,再到示范工程建设,坚持不懈,一步一脚印、破解了世界难题,走出从跟跑、并跑到领先世界的自主创新之路。 核安全从“学世界”到“看中国” ⑥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院长办公室里还陈列着当年王大中去国外调研的照片。“在目标定位上要‘跳起来摘果子’,如果目标过高或过低,只能无功而返或达不到预期成果;‘跳起来摘得着’才是适度的高标准。设法使自己跳得高一些,这样才能实现勇于创新与务实求真的结合。”王大中这样总结5兆瓦低温核供热实验堆项目经验。 ⑦这只是第一“跳”,王大中还要继续“跳”,还要继续“摘更大更好的果子”。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他带领团队开始了10兆瓦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研发。该项目于2003年并网发电,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 甘为人梯 百年树人 ⑧几十年来,王大中带出了一个能打硬仗的团队,也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⑨在团队建设的同时,王大中也悉心培养能够传承团队精神的接班人。“王大中老师不仅是我的学术导师,更是我的人生导师。”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石磊说,“几乎细节到每个表述与标点,王老师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的学风让我终身受益。”在石磊撰写博士论文期间,王大中几乎对每章、每节、每段都有详细的指导。在老一代科学家言传身教下,年轻一代科学家已经成长起来。多名中青年科技人员相继成为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相关负责人。 ⑩如果说从事核反应堆专业是青年时期王大中的主动选择,那么1994年他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则是他开启的另一段精彩的人生历程。面向21世纪,王大中带领学校领导班子提出“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思路,制定“三个九年,分三步走”的总体发展战略,确立了“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清华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自“新华网”2021.11,有删改) 11.请分析“对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项沉甸甸的荣誉”中“沉甸甸”的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你觉得王大中院士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至少写出三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结合王大中院士与学生、藤野先生与鲁迅的师生关系,说说你有怎样的启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60分) 14.按要求作文。 多一点兴趣,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一点欣赏,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精彩;多一点执着,让我们的步伐更加坚定;多一点担当,让我们的脊梁更加挺拔…… 请以“多一点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