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电池BMS项目管理(范文)

举报
资源描述
泓域/后备电池BMS项目管理 后备电池BMS 项目管理 目录 一、 产业环境分析 3 二、 电池安全管理行业生产规模壁垒 3 三、 必要性分析 3 四、 质量控制 4 五、 项目中的质量控制过程 6 六、 管理项目团队 7 七、 人力资源的基本概念 14 八、 确认范围 17 九、 定义范围 18 十、 项目基本情况 21 十一、 经济效益评价 23 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24 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25 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27 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29 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 32 十二、 项目投资分析 33 建设投资估算表 35 建设期利息估算表 35 流动资金估算表 37 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 38 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 39 一、 产业环境分析 2019年,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全力建设“高质量产业之区、高品质宜居之城”,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增强,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复杂多变,但中国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对标对表抓落实,沉心静气谋发展,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再上台阶。 二、 电池安全管理行业生产规模壁垒 电池安全管理行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壁垒。一方面,生产规模较大的企业在生产效率及运营管理等方面可以更好发挥规模效应,在原材料采购和客户谈判等方面具备一定的议价能力,保证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下游客户对于BMS供应商的供货稳定性、安全性、时效性等方面有较高要求,小规模企业进入下游客户合格供应商体系的难度较大。因此,行业新入企业面临一定的生产规模壁垒。 三、 必要性分析 1、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项目的投资,引入资金的到位将改善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补充流动资金将提高公司应对短期流动性压力的能力,降低公司财务费用水平,提升公司盈利能力,促进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资金补充流动资金将为公司未来成为国际领先的产业服务商发展战略提供坚实支持,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 四、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活动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直接对产品进行检查,并且这种检查应该尽可能早地进行,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COPQ。检查活动需要贯穿整个生产过程。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几个条件: •需要制定明确的质量目标,因为有目标才有检查的参照物。 •最初的目标可能是针对最终产品的,但这只能支持最后一道的产品检验,不利于减少COPQ。所以我们还需要把这个质量目标分解到产品的构造过程当中,以便于在早期就发现并纠正缺陷。 •错误被发现后,需要采取措施确保其被纠正。 综上所述,质量控制活动就是确保产品在构造过程中符合其制定的规范和标准,及时发现和纠正其不符合标准的地方。但需要强调的是,质量控制活动的实施重点在于把质量目标的检查分解到生产过程中。 实施的关键点是最终交付质量是否可以被有效地分解下去。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形类似于,最终交付产品是子产品的集成。此时可以在子产品构造完成后就开始检验,所有产品集成后再进行检验,主要关注各个子产品协同工作的问题。一般来说,这种情况下的质量控制活动比较好分解和实施。 第二种情形有些复杂,产品的构造过程不是产品本身的分解,而是过程的分解。例如,软件产品要经过需求分析、设计、编码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有产出物,但都不是最终产品,质量控制活动可以对阶段产出物进行检验,但效果则取决于对中间产品检验的有效性上。中间产品如果是最终产品的子件,则一般可以按照最终质量标准分解来直接测试。但大多数情况下,中间产品都是最终产品的另一种形态。例如,描述最终产品的规格或者设计。这种情况下大多是通过“评审”来检验。评审过程本身的有效性对最终产品的质量影响很大,并不像对最终产品直接检验那样有效。 很多项目的过程是上述两种情形的混合,但都普遍存在类似问,题:检验中间产品远不如检验最终产品有效。 质量控制活动除了关注对生产过程的中间产品进行检验外,还有一个重点:对发现的缺陷进行修复,也就是返工过程。返工活动有两个要点: •对发现的缺陷进行跟踪和记录。 •对修复的结果进行检验。 另外,还需要通过检验来确保修复过程没有对产品其他部分产生影响。 简单来说,就是确保被发现的缺陷得到妥善修复。这一活动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实施,例如缺陷跟踪系统。产品的质量缺陷是在整个产品构造过程中被有计划的质量控制活动或其他的随机活动所发现的,所以记录并跟踪其解决过程就显得很重要。 五、 项目中的质量控制过程 我们来总结一下前面有关质量控制活动的要点。 •明确质量目标,作为质量控制活动的参照基准。 •在产品构造过程中实施质量检验活动,包括两种类型:验证,即检查产品是否符合预先定义的质量规范;确认,即检查产品是否符合用户的最终需要。 •对质量检验活动所发现的缺陷进行记录并跟踪修复过程。 •对修复的缺陷进行检验,并确保没有产生其他影响。 项目的质量控制活动和交付质量直接相关,很少被完全忽略,但可能忽视了以下几个环节:第一,确认活动必须有客户参与。并且采取一定的方法使客户能够进行有效的检查来确保项目的交付目标和需求之间没有偏差,第二,缺陷跟踪。发现的问题如果没有一定的流程来跟踪处理极容易被遗忘。这一活动一直到确保该缺陷经过验证之后为止。同时,有关缺陷产生的数据也有利于项目质量的趋势预测。第三,返工结果的验证。这一活动要求不仅仅是对已发现缺陷的修补,还需要去检查修补工作是否带来其他方面的影响。后一点经常为人所忽略,因为修补而引发更大损失的例子不在少数。 质量控制活动还有一个提高效率的问题。所谓提高效率,并不是单纯减少质量控制活动的投入,而是如何使其更有效率地发现并解决缺陷,但这依赖于工程领域的技术和手段。作为管理者,其主要责任在于为质量控制活动分配足够的资源,以确保其有效开展。如果管理者对工程领域本身有丰富的经验,则非常有助于去细化质量控制的具体手段,帮助提高质量控制活动的有效性。但如果管理者没有经验则必须借助相关资源,高度关注质量控制活动。 六、 管理项目团队 团队建设过程的目的是寻求团队自身提高和发展的主动性措施偏向“软”的层面,而管理项目团队过程则注重硬性的制度建设,例如建立团队的规章制度和绩效考核体系,同时在运行过程中管理出现的冲突等。 (一)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是一套明确的目标评价体系,用来客观地判断和评估人员的行为结果。管理者可以通过绩效考核体系的设置来向下传递其所期望的行为和结果,并以此来影响下属的行为,鼓励与惩罚都会非常明确。建立绩效考核体系本身并不复杂,其实施难点在于考核指标的建立。 考核指标可以是主观的判断因素,如果需要评价一个员工是否和其他员工积极协作,可以设计一个调查问卷,让和其有协作关系的员工给其打分。显然参与打分的每个人都是基于自己的主观印象,甚至是个人关系来做评估。这种方式的优缺点明显,操作简单,但其结果易受其他因素干扰。 最理想的是建立客观的量化指标来评估绩效。如果我们打算评价一个项目进度计划的质量,可以设定一个指标来度量项目的实际进度和计划进度之比。在第6章中所讲的度量方法就可以用于绩效考核指标的建立。建立客观的量化指标的好处是很明显的:第一,它可以反映准确的实际情况,不受其他因素干扰;第二,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不会产生失真。但为每一项考核因素都建立客观的量化指标存在实际操作上的难点,所以大多数组织执行中都是主观考核和客观考核并用的。 另一个和考核指标相关的内容是考核点的选择,可以选择考核工作结果,或者工作过程,甚至是工作态度,其目的和诉求不一样。不同类型的任务,对考核点的选择也不一样。 大多数情况下只需要关注工作结果,而不在乎其产生结果的过程。这时考核点就偏重于对工作结果的评价。例如,很多销售或市场开拓类型的工作都是拿结果说话。这一类任务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积极鼓励创造性地去完成任务,而不拘泥于原有的工作过程。 在某些活动中,工作过程对工作结果的质量高度相关,特别是其质量的判定往往有很大的滞后性,对这类活动如果仅仅考核工作结果就可能出现偏差,所以还必须去检查工作过程。这和第6章中所提出的质量保证活动目标是一致的。一般来说,考核过程的同时也必须考核结果,但考核结果却依情形不一定需要考核过程。 还有一些活动主要是和“人”打交道,例如和客户、供应商或者合作伙伴的协调工作,其工作是事件驱动的。其工作态度直接影响着他人感受,也会对结果质量产生作用,这时就需要去考核其“工作态度”。这类活动大多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关。在很多窗口行业中,如银行的柜台受理,客户可以直接对服务进行“满意”或者“不满意”的评价。这种评价直接来自客户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又很大程度上受到服务人员所表现出来的工作态度所影响。有的时候一个业务未必办理得顺利,但服务人员尽心尽职的态度却同样会获得客户的认可。 (二)管理冲突 所谓冲突,就是组织团队或成员为了限制或阻止另一部分组织团队或成员达到其预期目的而采取的行为和措施。所有项目都存在冲突,冲突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冲突左右着项目的进程及其结果。冲突可能会阻碍组织或个人目标的实现,但也可能给决策带来新信息,产生新方法,促进项目工作的开展。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冲突来源于各种情形,项目约束冲突、项目优先级冲突、技术冲突、管理程序上的冲突以及团队成员间的个性冲突等都是主要的冲突源。 •项目约束冲突:项目的4个目标也同时是相互制约的约束条件,为了满足某一方面的目标也意味着要牺牲另一目标。例如,压缩进度和成本,常常需要小心地平衡质量的取舍。 •优先级冲突:它是项目的参加者因对实现项目目标应该执行的工作活动和任务次序意见不同而产生的冲突。优先级冲突的直接影响就是对资源分配的不同观点。 •技术冲突:它是指在技术质量、技术性能要求、技术权衡以及实现性问题上产生的冲突。 •管理程序冲突:它是指围绕项目管理问题而产生的冲突,包括项目经理的报告关系定义、责任定义、项目工作范围、运行要求、实施计划、与其他组织协商的支持程序等方面造成的冲突。 •人际冲突:它是指由于项目成员的价值观、事物判断标准以及个性之间的冲突。 冲突主要发生在各个干系人之间,可能出现在项目团队内部,也可能出现在项目合作的各方之间。 传统上认为冲突总是造成项目团队协作上的阻碍,降低了团队运行效率,一般来说都是想办法压制和避免。但仔细分析发现,冲突本身意味着项目各干系人之间出现了对某一个项目观点的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既然存在,就必须解决。单纯压制并不会消除这种不一致,大多数只会拖延解决的时机。而当这种矛盾最终被积累而爆发出来的时候,反而会产生更大的破坏力。 项目冲突管理要求创造性地处理冲突,其作用是引导这些冲突的结果向积极的、协作的而非破坏性的方向发展。预见到冲突的出现、减少冲突的负面影响,需要把项目冲突和项目的生命期结合起来,了解冲突的性质,寻找解决冲突的途径。 尽管引发冲突的因素多种多样,但解决冲突的途径有规律可循。引发冲突的原因大多是因为一件具体的“事”,但由于各方利益的代表者都是“人”,在处理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关注“事”和“人”两个方面,因此可以采取的处理冲突的方法也有两个诉求方向: •客观地解决问题本身。既然是冲突,那就意味着需要解决冲突双方的矛盾。 •由于一方的“吃亏”,由此可能会损坏人际关系,所以解决冲突的同时需要避免人际关系的恶化,甚至可以想办法借机来提升。 按照解决问题所关注的两个维度可以归纳出5种基本模式。 “回避”和“强制”两种模式都是仅仅关注解决问题本身。在这种情况下,冲突双方都面临着非赢即输的局面,这也被称为“零和博弈”。无论哪一方赢,都意味着另一方输,总和仍然为“零”。而达到这种目的的手段有两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