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辐行星轧管常见的产品质量问题及解决方法1、 铜管被连续扭成麻花状是速度过高引起可提高辅机的速 度或减小送进力;若辅机速度过高,可减小辅机的速度或 送进力,或两种方法同时使用但要注意主辅机电流的控 制2、 乳化液浓度的控制:在轧辐变粗糙后,轧制出合格的铜管 情况下,乳化液的浓度可调到最大不得使用清水轧制3、 表面氧化A、 保护氮气供量不足B、 轧辐冷却乳液流量太小C、 管材冷却乳液流量太小D、 轧后管材出口温度过高4、 拧扭A、 附传动转速和主传动转速不匹配B、 芯棒表面使用状况变差C、 轧辐表面工作情况变得恶劣5、 表面波浪A、 轧制速度不稳定B、 小车推力和速度调节不佳C、 轧棍冷却液喷嘴局部堵塞6、 外径超差,壁厚超差A、轧制速度过大或偏小B送料小、车推力过大或偏小C、送料推力偏大7、 管材表面螺距环迹太严重A、 轧制速度太快B、 主传动和附传动转速不匹配C、 轧棍头冷却乳液流量太小D、 三个轧辐倾角或者开口调节得不好8、芯棒与管坯的尺寸配合A、 严格控制管坯内孔与所使用的芯棒直径的配合尺寸, 配合间隙过大会在管材内壁产生大量的折叠缺陷,严 重时导致整根管材报废B、 根据经验和试验,合适的配合间隙应为:2~4mmo 具体到三辐行星轧管机的工艺,管坯内孔应控制在。
37mm ~ 40mm之间,芯棒直径控制在巾34mm ~巾36mm 之间9、轧辐和芯棒的表面打磨与维护A、 对轧辐及芯棒使用的规定A1新的轧辐装上后,对轧辐的位置及开口作正常调整,调整结束 后,对轧辐表面的凹槽进行打磨加工A2当轧辐表面粘铜严重时须对轧辐进行打磨和抛光处理A3 一般情况下在轧制120—150吨管材后需更换轧相,进行修整 处理,具体更换时间要视轧棍的状况来定A4轧相有严重裂纹时必须立即更换A5轧辐成形区有微裂纹及小凹坑而无法打磨抛光掉时需更换A6当班操作者在对每根轧制管材进行自检时,如发现管材内壁 有划伤等缺陷也应对芯棒进行更换处理A7进行修整或改过的芯棒,必须经过确认符合要求的才可以加 以使用10、铜管内表的保护A、 轧制时应向拉杆内通氮气防止管材内表出现氧化氯气的出 口应开在芯棒与拉杆的连接点拉杆一侧,一般打2个巾3mm的孔 流量控制在5L/minoB、 如果发现管材内表出现折叠、粗糙缺陷或发现芯棒表面粘 铜、凹陷时,都应及时更换芯棒11、 铜管外表的轧制保护A、 要想获得光亮的轧制表面,保持轧辐表面光洁度是关键B、 轧制中为防止轧辐与管材之间相互运动划伤铜管,应使 用含乳化液的一冷水。
C、 一冷水乳化液的配比浓度:(9~24)L(宝素67) /3000L 水12、 收卷时防止管材表面碰伤的措施A、 上收卷时一定要从管材头部就开始涂油B、 合适的涂油器的安装位置最好在V型辐之后C、 涂油器的形式为铜管内装海绵,将油膜涂于铜管侧面 该涂油器可以自己制做13、 薄壁管表面出“皮肤纹”A、 变形区温度过高,轧出管出现失稳,一拉后会有手感螺旋纹,该纹路造成表面“皮肤纹”B、 变形区温度过低,变形组织呈不完全再结晶状态,拉拔时 未进行再结晶的组织拉裂,造成退火后的管子表面出现斑 点剥落型缺陷C、 轧辐R200处粘铜,归圆时造成管表粗糙D、 拉拔油中有铜粉,拉拔时压入管表面E、 宝素浓度太低,轧出的管表就显得很粗糙F、 拉拔模损坏14、轧出的管材可能出现的缺陷a) 壁厚偏差太大(大于0. 4mm)b) 轧制管材出波浪,纹路(螺距)宽窄不一c) 管材产生“麻花”状缺陷d) 管材粗细不一e) 管材内部发黑f) 管材外表氧化g) 管材直径偏大h) 管材直径偏小i) 管尾轧不出j) 管材内壁有螺旋沟槽k) 管材内外表面有“雨花石纹路”:轧制温度不够或饨面后 的管坯表面受到污染l) 管材出轧机后以最短时间调至不转,防止管材出麻花状缺陷。
m) 轧机棍座与轧相同心度的重要性:10丝以内可以轧制出公 差小于30丝的管材n) 芯棒的材质及耐热度,工作条件,影响寿命的因素o) 轧辐(模具)的有关情况,使用条件,表面状态对管材的 影响,轧出管材的缺陷与轧辐的关系P)乳化液的稀释比例,加乳化液的目的,比例大小对管材质 量的影响q) 冷却水中润滑油对轧制的影响r) 为何要用油水分离机,油中含水对机器润滑的影响s) 三个轧辐为何要调平?允许的误差是多少?t) 轧制中为何要求来料管坯的内孔减芯棒的直径不大于 6mm?轧制中空减径带过长带来的内部缺陷u) 要理解将三个轧头的偏转角调成一致的重要性一旦调好, 轻易不动标尺,而靠其他方式对轧机进行微调v) 不同生产厂家的轧辐调试的要点:材质、表面摩擦力的不 同,总结出可供参考的数据W) 进轧机前管坯表面损伤对于管材质量的影响:轧制后管表 出气泡和折叠X) 轧制中出现“竹节”状铜管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送进电 流过小所致,即推进力有波动送进料台缺油时也会有此 现象调速器电压波动也会造成轧竹节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