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林冲的性格变化浅析狄德罗的

举报
资源描述
狄德罗的“情境与人物性格” ——林冲的性格 摘要:狄德罗认为“在现实生活里,人物性格只是'各有不同',并非'截然对立'。人物性 格既然取决于情境,严肃剧所应采用的就应该是人物性格与情境的对比,使情境和人物性格 发生冲突,让人物的利益互相冲突。”【1】《论戏剧体诗》 这样就会造成人物与情境, 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纠纷与矛盾,从而使人物性格在情景中显现出来。《水浒传》中所描写的 林冲的性格形成,就他在受环境中不断的影响而形成的,即情境与人物性格的冲突,他的这 种性格的变化的形成是由他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环境所造成的。 关键词:林冲对比冲突情境人物性格 在拿严肃剧与传统剧种作对比时,狄德罗指出悲剧写的是“具有 个性的人物”,喜剧写的是“代表类型的人物”,而严肃剧所写的则 是“情境”。这是一个新的看法。戏剧(小说和叙事诗也一样)在内 容上一般不是像古典作品那样侧重动作或情节,就是像近代作品那样 侧重人物性格。狄德罗却提出“情境”作为新剧种内容重点,并且明 确指出,“人物性格要取决于情境”,所以情境比人物性格更重要。 结合到“情境”,狄德罗还提出“关系”概念,说明“情境”是由 “家庭关系,职业关系和友敌关系等等形成的”。【2】这里有两点 值得注意:第一是他把社会内容提到了首要地位,其次是他已隐约见 到性格与环境的密切关联。 狄德罗也极重视戏剧中的情节处理,不过还是要求情节密切联系 到情境。在这方面有值得注意:是他的“对比”说。过去喜剧常用人 物性格的对比,例如出现了一个急躁粗鲁的人物,就配上一个镇静温 和的人物来作反衬。狄德罗反对这种性格与性格的简单对比,认为展 示性格要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过程,认为应该在性格与环境的冲突中塑 造人物。认为人物的性格要根据他们的处境来决定。 他接着举例说明他所要求的对比:“如果你写一个守财奴恋爱, 就让他爱上一个贫苦的女子”。这是一个贫富悬殊的对比。两人出身 不同,社会地位不同,人生观不同,对同一件事的利害计较就不同, 由此而生的情境就是戏剧性的情境。从此可知,狄德罗所说的“对比” 其实就是矛盾对立,就是冲突。【3】 在《水浒传》刚开始林冲就是一个由统治阶级中分化出来而投奔 到农民起义队伍中的人物,他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在他的性格中最主 要的特点就是能忍,逆来顺受,忍辱负重,不敢反抗。他出场的穿着 打扮所体现的身份、风度,说明了他是一个有相当地位的人物。接着 又介绍了他有一个年轻美貌的妻子,日子过得很美满、很幸福。这就 跟没有家室,没有财产“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鲁智深截然不同。这 就说明林冲的性格是由他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环境所造成的。【4】 林冲所处的环境关系 美国作家霍华德•劳逊认为:“人的性格在社会活动中才有最 丰富的表现。我们不能想像个人脱离了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而独 立,我们将不能想像他如何生存、希望和思想。”【5】所以,只有 把人物放在真实而广阔的背景上才能展现其性格。 林冲生活在北宋末年,昏君当政,政权腐败,社会动荡,民不 聊生的年代,这样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他的最终结果。林冲一出场,作 者就将他置于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来展示他的思想性格。从鲁智深 的眼中看来,林冲“豹头环眼,燕颔胡须,八尺长短的身材,三十四 五岁年纪”,这样的外貌,这样的年纪,又作为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 本应该是一个血性男儿。可事实去恰恰相反。如林冲跟妻子一起到岳 庙烧香,自已正看着鲁智深使禅杖出神时,妻子就被高俅的养子高衙 内调戏了。一个军官,老婆在光天化日之下遭人调戏,这简直是奇耻 大辱,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但当他得知此事正要对那个人下拳时,看 出了不是别人,原来是那个在“东京倚势豪强,专一爱淫垢人家妻女 的高衙内。此刻书中写到:"当时林冲扳将过来,却认得是本管高衙 内,先自行手软了。”所谓“本管”,就是顶头上司。“先自手软了”这五 个字,不单纯是人物神态动作描写,而是挖掘出了林冲的内心世界。 当鲁智深便带了二三十个人来帮他撕打时,林冲与鲁智深有两句简单 对话,林冲说:"原来是本管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自古 道: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一次。”而 鲁智深却是这样说:"你却怕他本管太尉,洒家怕他甚!俺若撞见那 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⑹表明他忍辱怕事,依附于统 治阶级。在这突出了林冲最初的性格:软弱、隐忍。而这样的性格是 由他所处的环境形成的。狄德罗“情境”理论中提出:“一直到现 在,在喜剧里主要对象是人物性格,而情境是次要的;现在情境却应 变为主要对象,而人物只能是次要的。人们一般要找出显出人物的性 格的周围情况,把这些情境,它所包含的义务、便利、和困难。” [7] 而“情境” 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作品中人物所处的、环绕着他并促使 其行动的环境,包括家庭、社会、阶级、宗教、习俗等人物所处的社 会和自然的全部关系的总和,从而决定了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狄 德罗认为:环境决定性格,他认为突出性格的唯一方法,就是把人物 投身到一定的关系中去。“一切情节上的纠纷都是从性格引申出来 的,人们一般要求找出显示性格的周围情况,把这些周围情况密切联 系起来。”可见,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林冲的性格与环境的对比 狄德罗认为人物性格要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他是把家庭关 系加上“职业关系、友敌关系”来形成他的市民剧的。人物关系是戏 剧情境的主要因素,一般是指性格关系。剧中人物的关系,无论是互 相对立的还是互相同情的,对某一具体人物来说,与其他人物交往, 都能影响和推动他的行动。人物性格的丰富多样,带来人与人交往的 微妙复杂。他们的矛盾冲突是通过这些关系的纠葛进行的。也就是说 我们塑造具有时代特色的典型人物,就必须把时代的社会、政治和思 想的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集中反映在人物身上。使他的生活,命运都 与周围人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他面临各种复杂的矛盾,承受从四面 八方来的压力,在一个社会关系网中突出性格。这里边“家庭关系、 职业关系及友敌关系”都有,但不是以家庭关系为主,而是以社会关 系为主,林冲正式以这样的方式突出了他现有的环境关系。 当林冲被陷害,获罪下狱,林冲并没有任何的反抗,而是接受了 被刺配的事实。刺配沧州的林冲,一路上受到两个押送公人的百般折 磨,林冲却忍气吞声的一句话也没说。他希望通过忍气吞声的方式息 事宁人,苦熬到自己刑满释放。因为在离开东京的时候,岳父张教头 就对林冲说:“今日权且去沧州躲灾避难,早晚天可怜见,放你回来 时,依旧夫妻完聚。” 林冲一旦有了这个'重聚'念头,哪怕他是一只豹子也会变成一只 温顺的兔子,完全没有了脾气。”所以他忍受一路上所有的欺侮。在 野猪林时林冲差点被害致死,刚刚脱离了危险的林冲,却不让鲁智深 了却两位公人性命。因为他想到如若将二人杀死,那么无异于是断了 自己回东京的路,此时此刻的林冲想得更多的仍然是为日后回东京留 一条后路。然而高太尉并没有放过他,在随后的情节中,又派了陆谦 前来加害,才又惊又怒道:“那泼贱贼,敢来这里害我!休要撞见我, 只教骨肉为泥! ”[8]这时,我们才看到,在巨大的现实环境中,以把 他逼上了一条绝路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林冲性格的形成 狄德罗认为在性格与环境的冲突中塑造人物。“人物的处境要有 力地激动人心,并使之与人物性格成对比,同时使人物利益互相对 立。”所谓“对比”,实质就是冲突。如林冲在一次次的忍让中,他 内心深处仅存的希望在破灭,反抗的怒火开始燃烧,在山神庙,当他 偶然听见他们的谈话,才知道了他们狠毒的阴谋,就再也无法忍耐心 头的愤怒,毅然地从山神庙里冲了出去,像一头狂怒的狮子,“大喝 一声:’泼贼哪里去!’陆谦等三人'都急着要走时,惊得呆了,正去不 动',林冲先用花枪将富安搠死,后来又一刀杀了差拨,剩下陆谦诡 称他是奉命而为,与他不相干。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 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把陆虞侯上身衣服扯开, 把尖刀向心窝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9]这样的 行为,充分显示出他性格中的刚毅。 也就是说一定的环境,对具体 人物的性格形成和发展是起决定作用的。人物与环境有时是一致的, 有时又是对立的。只有把人物放在具体环境中,才能揭示社会生活的 本质。 人的性格是在社会里培养出来的,性格的形成,同环境息息相关, 不是由于环境对人的影响,就是由于人同环境的矛盾,写出人物如何 在不同的环境里生活和感觉,才能创造出鲜明的个性。人的性格受环 境影响是很明显的,从林冲可以看出,他最初的性格与之后的性格是 截然不同的,是受环境的影响所致,正如狄德罗说过“如果人物的处 境愈棘手、愈不幸,他们的性格就愈容易解决,因为环境是人物诞生、 成长和活动的背景。” 产考文献: [1]《论戏剧体诗》 [2] 《西方文论史》,马新国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8年版 [3] 《狄德罗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84年版。 [4] [6] [8] [9]《金圣叹全集》,曹方人周锡山标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年版 [5]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79 年版。 [7]《西方文论概要》,杨慧林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注释: (1) 《金圣叹全集》(一),第19页 页页页-20 (2) 同上,第19 (3) 同上,第17 (4) 同上,第10 (5) 同上,第19 (6)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300页 (7) 《金圣叹全集》(二),第48页 (8) (9) (10)参考杨慧林《西方文论概要》 主要参考文献: C1)《金圣叹全集》,曹方人周锡山标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C2)《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3) 《中国小说理论史》,陈洪着,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 《美学》,[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5) 《西方文论概要》,杨慧林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