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动手操作有效性研究内容第一次

hh****p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6.62KB
约3页
文档ID:342299224

如何加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有效性打柴沟小学数学教研组全体教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 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学生的生 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 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 时获 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弊端种种:形式 缺乏直观性、 趣味性;学生学习方式被动、单一;教师通常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 数学教学;学生在学习中缺乏感性认识,耗时多、效果差,致使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数 学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充分利用学具教学,对学生加强动手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 学与传统的数学教学的重要区别之一要改革传统的数学教学,更好地激发学 生学习 数学的兴趣,充分发挥数学学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 此,如何有效地利用学具,帮助学生学习、理解、记忆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尤 为重要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认为要想使学具在教学中得到有效地运用,可 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熟练掌握操作的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学具操作,可以起到事 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也要注意学具运用的方法,也就是让学生明白我 们要利用学具要做什么,并且要知道如何去完成操作例如,在一次常规听课中,一 位教师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她先让学生用小棒摆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 然后进一步提出在规定的时间内,再摆出几个这样的图形操作结束后,老师让学生 计 算一共用掉了多少根小棒,把摆好的图形用加法来表示结果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 各不相同:5+5+3+3; 3+3+4+4+5; 5+5+5+5; 4+4+4; 5+3+4+3+3; 从反馈的情况看,有的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摆出的不 是同一种图形,这可能是由于老师在布置任务 的过程中,这部分同学没听清楚要求或者是没等老师说完就慌忙开始操作了学生要 是通过这些加法算式去探究乘法的意义,恐怕也成问题通过这个课例,就涉及到在 一个在学具操作前的指导问题教师首先是要有目的明确的指导语,使学生知道这节 课要“做什么”和“怎样去做”其次是根据教学的需要配以教具的演示和必要的启发、讲解,从而展现学具操作 的步骤及其内在逻辑性当然,在学具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深入到学生中去, 以便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学生加以指导在上述课例中,如果这位教师能适时的介 入学生的活动,可能反馈时不会出现上述问题了。

学生所在的年级越低,教师越要对 他们加强指导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的注意力难以持久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 常有不少学生在进行学具操作时被学具的形状、色彩等特点所吸引,不能在操作过程 中始终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尤其是当本节课的观察重点是操作的过程而非操作的结 果时,更容易对稍纵即逝的过程缺乏足够的注意因此,在学具操作的过程中和结束后, 教师都要指导学生仔细进行观察,更要引导学生将仔细观察与学具操作结合起来这 样学生在脱离学具后,也能在头脑中留下清晰、准确印象,从而达到促进学生 分析综 合、抽象概括与创新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二、准确把握操作的时机数学学具的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教学目标、教学 过程和教学效果,要有利于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在 动手操作之前给学生安排一个定向指导的环节,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教学圆柱体 的体积时,可以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预习思考:①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推导出圆 柱体的体积公式?②如果把一个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它的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预习 思考后,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白萝卜和小刀,引导他们对照教材内容,以小组为 单位,亲自去尝试具体操作,边做边想。

如果失败了,再试,反复试在反复操作的 基础上进行研究、讨论、总结,最后解决上面老师提出的提问这样,学生经过亲自切 拼,亲身探究、讨论,最后总结出了长方体体积和圆柱体体积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 不变的项目有:体积、底面积、iWi等;变了的项目有:侧面积、表面积、底面周长等 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培养在教学中进行这样的安排,不仅能使学生对新旧 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而且能潜移默化地渗透一些重要的数 学思想,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有效地运用好 数学学具,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目标的制定至关重要,既要有一定的难度,能 够唤起学生操作热情和探究欲望;又要有切合实际的梯度,能使多数学生经过自己的努 力有所收获,从而达到我们常说的“让学生挑一挑一一摘到桃子”的目的为此,教 师制定教学计划时要遵循以下的原则一是根据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设定问题,提出 要求,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知识的保持适度的距离,使知识间存在一定的迁移性 二是根据不同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因人而异地提出具体的要求,让每个学生的能力都 能得到相应的发展例如,教师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这一单元时,让学生用两张完全相同 的梯形卡片进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在具体操作之前,教师可以提出有一定的迁移性 的问题:如何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呢?也可以明确转化的方向,思考怎 样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样可以缩短学生知识间的差距对于梯形面积公式的结论, 教师可以只提出一个核心问题:怎样由已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得出梯形面积公式? 或者将问题进一步化分成: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原来梯形的上、下底有什么关系?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原来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等等,这样有助于后进生也能参与 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使他们的思维也能得到锻炼提高教师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是也可 以采用这种方法,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此外,在课堂上对优生还可以提出寻找多种方式 解决问题的要求,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三、合理叙述学具操作的过程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的变 化:教师的讲解变少了,学生的活动增多了;课堂的气氛活跃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多了; 课堂不再是教师个人的舞台,而是学生的舞台因而有效地运用学具操作完成课堂教学 任务但是,在课堂教学中的学具操作,又有多少是内容,有多少是形式,它的有效性 又将如何呢?怎样利用好学具操作的过程呢?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人们正 是借助语言,把获得的感觉、知觉、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判断,进行推理;又是 通过语言,表达来调节、整理自己的思维活动,使之逐步趋于完善。

因此,为了促进动 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就必须要让学生能详细地描述学具操作的过程和产生的结论、 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与此同时,教师要想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情况,也 需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把指名发言和小组交流等不同方式结 合起来,使每个学生都有语言表达的机会教师通过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发现学生在 学具操作和思维过程中的出现的闪光点与存在的问题,以便给予肯定或纠正在教学中, 教师还要注意组织学生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观察与评价其操作过程及思维过程是 否正确、合理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 可以选择教材配置的学具进行操作,通过实际测量,让学生在底和长、高和宽分别相等 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建立联系,初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底和长、高和宽分别 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提出的问题是:这两个图形之间有什么联 系?面积大小怎样?然后在学生得出初步结论的基础上,通过剪拼,进一步找到平行四 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同时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可以提出问题:你能把平行四边形剪 拼成长方形吗?你是怎样做的?然后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的整个操作过程利用 电脑动画进行演示。

最后让学生把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思维过程进行整理, 再利用数学语言叙述下来通过学生的叙述,进一步明确了转化的过程:①作平行四边 形的一条高;②沿着这条高把它剪开;③把剪得的两个图形重新拼在一起,拼成一个长 方形;④根据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即长方 形面积=长乂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底乂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有意识地鼓 励、帮助后进生进行发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 新思维能力总之,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小学生数学学习与具体的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充 分重视学具操作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数学课 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学具操作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让学生的多种感官 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 创新精神。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