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1.了解苏轼被贬黄州的有关背景和“赋”的文体特点2.把握主客问答这一手法在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复杂感情3.理解作者借清风、明月阐发的“变与不变”的哲理,学习课文景、情、理交融的写法素养目标素养目标 苏轼(1037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宋嘉祐二年(1057)中进士,曾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又因作诗讽刺新法,被人构陷入狱出狱后几经起落,一直被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州),直到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作者简介 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三人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他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两人并称“苏辛”散文方面,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诗歌方面,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书画方面,苏轼擅长行书、楷书,善画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主要作品有东坡乐府东坡易传东坡七集等题目解说北宋元丰五年(1082)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两篇赋。
本文是第一篇,又称前赤壁赋苏轼所游的赤壁是黄州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后人又称“文赤壁”,并非赤壁大战处赤壁之战的地点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在今湖北武汉市的赤矶山,后人称“武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而已知识卡片赋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赋的特点:赋在内容上“体物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形式上,赋“铺采摛文”,即注重铺叙,辞藻华美,浓墨重彩赋将散文章法与诗歌韵律合二为一,句式长短错落,声韵和谐,多用排比、对偶,以铺陈事理、保存诗意赋的发展:赋出现于战国后期其流变经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阶段骚赋为楚辞体,是诗向赋之过渡,如屈原的离骚汉赋篇幅较长,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多用主客问答的形式,韵散夹杂,喜用典故,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骈赋多为四六言,讲究平仄押韵,骈偶用典,辞藻绮丽,如江淹的别赋律赋为唐宋时科举考试所用,题、字数、韵式、平仄皆有严格限制文赋是伴随唐代古文运动的兴起而产生的,不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句式参差错落,押韵比较自由,通篇贯穿散文气息,重视清新流畅,如苏轼的赤壁赋写作背景王安石变法受挫,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到达湖州,七月底遭到逮捕,罪证是他的一些诗文这些诗文中流露出一些牢骚,表达了苏轼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却成了他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将他投入大狱,讯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酿成北宋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御史台,是行政监察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内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苏轼在狱中受尽诟辱折磨,幸得亲友营救,这年年底,结案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赤壁赋,课文为前赤壁赋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到达黄州,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他开辟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取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时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他时时想从佛、老思想中求得解脱同时,他在躬耕农事和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又感到了温暖资料链接文赤壁与武赤壁有了苏轼,才有了文赤壁与武赤壁的说法单就这一点来说,苏轼也是真正的永垂不朽武赤壁指的是东汉末年刘备与孙权联合,火烧战船,大破曹军的古战场。
这个武赤壁到底在哪儿,据说至今也没有个权威的定论不过比较多的人认为武赤壁在湖北省赤壁市(原蒲圻)境内,说那里是赤壁之战的发生地,是真正的“周郎赤壁”至于古城黄州(在今湖北黄冈)附近的那个赤壁,多数人则认为那里并非当年的古战场,只是因为苏轼曾在此谪居,又有流传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两篇赤壁赋等作品在此问世,所以称为文赤壁,又称“东坡赤壁”历朝历代,曾经有不少文人错把文赤壁当成武赤壁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题为赤壁的绝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诗就是错把文赤壁当成武赤壁来写的而苏轼也屡屡借文赤壁发思古之幽情,写下了不少诗文,因此这里才被后人命名为文赤壁反正情感是真的,感叹是真的,评价也是真的,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赤壁,反而不那么重要了羽化登仙“羽化登仙”一词出自苏轼的赤壁赋羽化:本指昆虫由蛹变为成虫;古人认为仙人能飞升变化,因此把成仙叫作羽化登仙:成仙冰心在悟中说:“我游泛于自然的爱里,月明下一片湖山,只我一人管领,我几疑是已羽化登仙课文探究2.文章第一段第四至七句,写月出之后的情况,写景叙事各有什么特点?(1)写景生动形象徘徊”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出明月似对游人有所依恋;“横”“接”讲究炼字,描绘出白茫茫的水汽笼罩江面,水天连成一片的情景。
2)叙事意境开阔,重在感受浩浩乎”与“飘飘乎”前后照应,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之乐,溢于言表1.文章第一段第二、三句是怎样写月出之前的情况的?先写景后叙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写水兼写风,“徐”字从触觉写清风之柔缓,“不兴”从视觉写风之轻柔,这句描绘出秋江的澄净,这也是主客内心的写照举酒”句是直接写主客饮酒吟诗的雅兴3.联系本文的背景,说说歌词中的“桂棹”“兰桨”有什么含义,“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桂棹”“兰桨”比喻品行高洁美人”指所思慕的人,代表一种理想歌词所表现的是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贬之后仍然坚持对理想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4.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有何作用?作者借助想象,先运用正面描写,用比喻描写箫声;再运用侧面描写,通过“舞潜蛟”“泣嫠妇”写箫声之悲凄这箫声与“饮酒乐甚”的气氛相悖,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从而引出下文主客之间的问答先从吟诵古人诗句写起,“月明星稀”两句是由当前江月之景联想而得,似有意,若无意从诗句推想开去,然后写到眼前地形,把曹操推到背景正面两个带有启发性的问句,使文章起了波澜,也引起人们的怀古之情。
5.”苏子愀然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几句是如何描写所游之地的?“方其”以下几句,先从曹操兵力的强大和地盘的扩张,写出其声势和气派,“破荆州,下江陵”,可谓有武功然后以“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勾画曹操的文采和英雄气概最后用“固一世之雄也”一总,“而今安在哉”一跌目的是说明人,包括像曹操这样的英雄,生命都是有限的这几句是推测、想象,却大肆渲染,即所谓“铺”,是赋之写法6.“方其”以下几句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对比手法由古(一世之雄)与今(而今安在)的历史对比生悲,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与自然无穷(长江之无穷)的对比生悲,这都是悲人生短暂由作为渔樵者的吾辈与作为英雄人物的曹操、周瑜对比生悲,这是悲自身渺小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与现实(不可骤得)的对比生悲,这是悲仙愿难成7.第 3 段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写“客之悲”的?结合课文具体分析客“悲”的原因苏子从两个角度来劝说客: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看,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看,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人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
从“取与不取”的角度,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摒弃(不取)禄禄官位蜗角虚名,而取无穷的自然万物(清风明月)为“吾生”所享用苏子认为,应该忘怀得失,顺其自然,从中得到乐趣这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8.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苏子是如何劝说客的?这体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内容小结主题归纳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问答,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表达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深入探究文章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玩赏之乐,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寻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第3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而两位英雄已然逝去,化为陈迹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也不过是过眼云烟,都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而自己作为远谪黄州的小人物就更加不值一提了,因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抒发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怀1.试分析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主客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第3、4 段,说说作者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什么感情,阐发了怎样的哲理。
第4段丢开个人愁怀,以江水明月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不必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阐发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在课文开篇和课文结束时作者的情绪都是喜悦的,但这两种喜悦并不相同开篇时,作者的喜悦是由身边景物引发的,在月明风清的夜晚,作者泛舟江上,与性情相投的朋友诵诗唱答,这实乃人生之乐事;而结束时,作者的喜悦则是由于通过主客问答消除了心中的苦恼困惑,对人生有了一种新的认识2.在课文开篇和课文结束时作者的情绪如何?这两种情绪相同吗?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逐步升华第3 段通过主客的问答,使本文的思想感情转入悲凉苏轼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故事作答,文理转折自然客人连用了两个问句,这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的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3.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第4 段文章思想感情得以深化,又一次泛起波澜。
苏轼针对客人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际上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人生观,他倾向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是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身处逆境时仍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而后,苏轼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的方面进一步申说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避世,三者原本有矛盾,但苏轼却将其统一了起来:治世以儒,治心以佛,治身以道这就形成了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式的旷达自适赤壁赋以水月之喻化解人生忧患在困苦环境中追求道德人格品质的自我完善,这固然是儒家士大夫追求精神完美的思想的一种反映,同时又带有庄子相对主义和佛家虚无主义的色彩事物的瞬息变化中蕴含着永恒,苏轼的“变”与“不变”之论正是得自佛、道思想的启示而佛、道思想又须用儒家的浩然正气来支撑,才能避免虚无空寂苏轼用这种思想方法,把“吾生之须臾”与“长江之无穷”统一了起来,表现出他独特的文化品格4.赤壁赋怎样体现了儒、释(佛)、道三家思想的融合和苏轼独特的文化品格?融诗、赋、文为一体,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综合运用先通过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明月升起、大江辽阔等的叙写和描绘,寓情于景,渗透着欢快之情,达到了“飘飘乎”“羽化而登仙”的程度,可见乐到了极点。
接着,叙写了对“美人”的思慕,描绘了阵阵悲凉的箫声,传达了不可言状的哀伤然后以主客问答的形式揭示了哀伤的原因,最后集中进行议论,从哲理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及宇宙的看法,在思想上得到了解脱行文有偶有散,错落有致,挥洒自如,犹如行云流水,极尽变化,既有整饬之美,又有通达流转之妙偶句中用韵贴切,转换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