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临界机组与超临界机组控制策略差异及分析jt

举报
资源描述
亚临界机组与超临界机组控制策略的差异及分析 摘要:本文阐述了亚临界机组与超临界机组工艺技术特点的比 较与差异,基于两种不同类型机组的锅炉结构、工作原理及启动运 行方式,结合热工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对两种不同炉型机组的控 制策略进行了差异比较与分析,并阐述了作者本人的观点。 关键词:亚临界;超临界;机组;控制;差异;分析 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及电力结构的调整,600mw及以上单机容 量机组已经成为我国火电发展的方向并且已经成为电网的主力机 组,尤其是超临界参数机组,由于其更低的运行成本和高效益,对 电网的负荷要求响应速度快,使得此类型的机组在现在的电力市场 中更具有竞争性。 一、亚临界机组及超临界机组的定义 水蒸汽的临界状态是指纯物质的汽、液两相平衡共有的极限热力 状态。在此状态时,饱和液体与饱和蒸汽的热力状态参数相同,汽 液之间的分界面小,因而没有表面张力,汽化潜热为零。水蒸汽的 临界温度t=374. 15°C、临界压力tc=22. 115兆帕、临界比容 vc=O. 00317立方米/千克,临界焙:2107.3X103焦/千克。在汽、 液两相平衡共存的范围内,包括临界点,其定压比热容、容积热膨 胀系数、等温压缩系数和绝热指数均趋于无限大。亚临界机组是指 机组的主蒸汽参数(压力、温度等)均低于水蒸汽的临界参数,同 理,主蒸汽参数(压力、温度等)均高于水蒸汽临界参数的机组为 超临界机组。 、亚临界机组与超临界机组工艺技术特点比较 1、 锅炉结构 亚临界机组采用自然循环锅炉,锅炉设有汽包。 超临界机组采用的是直流锅炉,此种锅炉没有汽包,但是设有汽 水分离器。汽水分离器在锅炉湿态运行中起到与亚临界机组汽包近 乎等同的作用,当进入直流状态后,只作为汽水流程的一个通道。 2、 工作原理 自然循环锅炉其蒸发受热面中工质的流动是依靠下降和上升之间 工质的密度差来进行的。随着锅炉容量的增大,特别是压力的提高, 大大增加了自然循环和汽水分离的困难。因为根据水蒸汽性质,压 力越高,汽水密度差越小,因此自然循环形成就越困难和越不可靠, 特别是当压力到达甚至超过临界压力时,自然循环无法形成。在此 情况下,锅炉蒸发受热面中工质的流动只有依靠外来能源(水泵) 来进行,超临界锅炉就是这种依靠外来能源建立强制流动的锅炉。 三、亚临界机组与超临界机组控制策略差异及其分析 基于亚临界机组与超临界机组锅炉结构、工作原理及启动方式的 差异,在热工控制策略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差异在于锅炉 给水控制系统、过热汽温控制系统及机炉协调控制系统。在汽包锅 炉中,给水流量的变化仅影响汽包的水位,而在燃烧率变化时,仅 改变主蒸汽压力及流量,因此锅炉的给水量、燃料量、汽温控制等 都是相对独立的,即:给水一水位;燃料量一汽压及蒸汽流量;喷 水一汽温。在直流锅炉中,由于没有汽包,蒸发与过热受热面之间 没有固定的分界线,当给水流量或燃料量变化时,均会引起蒸发量、 汽温、汽压等的同步变化,相互有牵制,关系密切。 1、锅炉给水控制策略的差异及其分析 亚临界机组的锅炉给水控制系统主要任务是控制汽包水位在允许 范围内;超临界机组由于没有汽包,锅炉给水控制系统的主要任务 不再是控制汽包的水位,锅炉启动初期控制汽水分离器水位,当锅 炉进入直流运行状态后,控制锅炉的水燃比。 1.1、 亚临界机组锅炉给水控制策略分析 亚临界机组锅炉设有汽包,锅炉启动过程中,由于给水流量和主 蒸汽流量测量尚未建立,由单冲量调节方式控制汽包水位。当锅炉 负荷大于30%时,给水流量与主蒸汽流量测量已经建立,汽包水位 的控制进入三冲量调节控制方式,即汽包水位、给水流量及主蒸汽 流量,既保证了锅炉内水动的循环,又使给水量随时适应蒸汽流量 的变化,满足符合变化的需求。亚临界机组锅炉给水控制过程为: 30%负荷以下的单冲量汽包水位控制和30%负荷以上的三冲量汽包 水位控制。 1.2、 超临界机组锅炉给水控制策略分析 超临界机组锅炉没有汽包,在锅炉启动前,进入分离器的给水流 量保持40%负荷时的最低流量,燃烧率低于40%负荷时,锅炉处于 非直流运行方式,分离器处于湿态运行,分离器的水位由分离器至 除氧器及分离器至扩容器的组合控制阀进行调节控制,给水系统处 于循环工作方式,给水控制方式为分离器水位及最小流量控制方 式;当锅炉燃烧率大于40%负荷时,锅炉逐步进入直流运行状态, 锅炉给水控制系统进入水燃比控制方式,以汽水分离器出口温度或 焙值作为表征量,保证给水量与燃料量的比例不变,满足机组不同 负荷下给水量的要求。 2、过热汽温控制策略的差异及其分析 亚临界机组各子系统相对独立,过热汽温的控制手段主要依靠过 热器一级及二级喷水减温。超临界机组中,由于各子系统联系紧密, 过热汽温的控制手段以水燃比为主,过热器一级及二级喷水减温加 以辅助。 2.1、 亚临界机组过热汽温控制策略分析 由于亚临界机组锅炉设有汽包,汽包起到汽水分离的作用,饱和 蒸汽经过过热器加热成过热蒸汽然后进入汽轮机。在整个锅炉汽水 流程中,加热段、蒸发段及过热段都有明显的分界线,给水量的变 化影响汽包水位,燃料量的变化影响主蒸汽流量及压力,对于主蒸 汽温度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亚临界机组锅炉主蒸汽温度依 靠过热器一级及二级喷水减温承担着主要的控制作用。 2.2、 超临界机组过热汽温控制策略分析 超临界机组锅炉给水泵强制一定流量的给水进入炉内,一次性地 通过省煤器、水冷壁、过热器。它的循环倍率始终为1,与负荷无 关,给水加热成蒸汽一次完成,汽水通道可看作由加热段、蒸发段、 过热段三部分组成。其中蒸发段是汽、水混合物,随着管道的往后 推移,工质由饱和水逐渐被加热成饱和蒸汽。三段受热面没有固定 的分界线,随着给水流量、燃烧率的变化前、后移动,使三段受热 面的吸热量分配比例及与之有关的三段受热面面积的比例却发生 了变化。蒸发段的前移会使过热汽温偏高,蒸发段后移则引起过热 汽温偏低,当燃料量和给水量不适应时,过热汽温的变化相当剧烈, 水燃比变化1%,过热汽温大约会有10°C的变化。所以过热蒸汽温 度的控制关键在于水燃比的控制。 3、机炉协调控制策略的差异及其分析 锅炉跟随为基础协调控制系统(ccbf)为最常用的协调控制系统 运行方式。亚临界机组与超临界机组锅炉跟随为基础协调控制系统 (ccbf)的控制策略在设计上有着较大的差异。 3.1、亚临界机组机炉协调控制策略分析 亚临界机组机炉协调控制系统采用的是直接能量平衡(deb)控制 思想,选用汽机调速级压力(pl)与汽机自动主汽门前压力(pt) 之比乘以机前压力定值(ps)作为汽机对锅炉的能量需求,即 pl*ps/pt,该信号以动态前馈及控制指令的形式控制锅炉的燃料 量,大大加速了锅炉对负荷需求的响应。直接能量平衡的主要基础 在于pl/pt代表了汽轮机调门的开度,在额定参数下,汽机调门开 度的变化反映了汽机进汽量的变化,同样也反应了汽机对锅炉能量 需求的变化。机前压力定值ps的改变,反映了锅炉被控参数对锅 炉输入量需求的变化。因此pl*ps/pt反映负荷对锅炉燃烧的需求 量,也反映锅炉主汽压力对燃烧的需求量。 3. 2、超临界机组机炉协调控制策略分析 基于超临界机组延时性小,动态过程快的特点,在协调控制系统 控制策略上也做了相应的加速设计,及加入了并行前馈控制的设 计。并行前馈控制包含静态前馈和动态前馈控制两种方式。静态前 馈是由锅炉主控制器指令通过各自的函数发生器,并行地形成一套 稳态的前馈信号,送到各自系统,建立一个稳态的工作点;动态前 馈是加速锅炉响应速度的关键,起到先动作、早控制的作用。 四、结束语 从亚临界机组到超临界机组,由于两种炉型在汽水循环流程上有 着很大的差别,导致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也具有很大的差别。亚临 界机组设有汽包这类参数集中的储能元件,加热、蒸发、过热等各 区段有着明显的分界线,所以使得各子系统(风、水、燃料)之间 虽然有耦合关系,但总的来说还是相对独立的。而超临界机组直流 炉在汽水流程上的一次性循环特性,没有汽包,在直流运行状态下 汽水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点,给水从省煤器进口就被连续加热、蒸 发与过热,各区段没有明显的分界点,在流程中,每一段的长度都 受到燃料、给水、汽机调门开度等的扰动而变化,从而导致了机组 功率、主汽压力、过热汽温等的变化,各子系统之间非线性耦合关 系紧密。因此,超临界机组较亚临界机组在控制策略的设计上各子 系统的联系更为紧密、复杂,自动化水平要求也较亚临界机组要高。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