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区石漠化监测报告一、监测地区基本情况(一)地理位置万州区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地处长江三峡库 区腹心地理位置界于东经107° 52'〜108° 53'、北纬30° 24’〜31° 15,之间东邻重庆市云阳县,南接石柱县和湖北省 利川市,西接忠县、梁平县,北依开县和四川省开江县距重庆 市主城区陆路(高速公路)264公里,水路327公里幅员面积 3457平方公里二) 地形、地貌万州区属四川盆地东部平行岭谷和盆地 东缘山地衔接地带地势由长江河谷向南北逐渐隆起区内从西 南至东北平行排列有铁峰山、方斗山、七曜山长江在铁峰山、 方斗山之间穿过,从西南的长坪乡入境,在东北的黄柏乡出境, 过境流程84.3公里,将万州区分为南北两大部分海拔最高为 1721米(七曜山),最低为106. 5米(黄柏乡)相对高差1614.5 米境内四岭三谷二十八条溪河,形成沟壑纵横,土地破碎,地 貌类型多样的特点中山3.1万公顷,低山15.93万公顷丘陵 15. 56万公顷,分别占幅员的9%、46%、45%o(三) 气候万州区属暖湿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热,春 早秋长,雨热同季,无霜期长年均气温18. TC, 一月均温6.6°C, 八月均温28.4°C, N10°C年积温5800〜6000°C,日照时数1284 小时。
无霜期306天年均降水量1220毫米,年均蒸发量880. 9 毫米年均相对温度80%万州区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干旱、洪涝、 冰雹、低温、大风等四) 水文万州区境内有8条长江小支流和494条山间溪 流,总长度383. 9公里,流域面积2863. 33平方公里,河网密度 为每平方公里0. 13公里全区河流均属长江水系,年均径流量为 207. 23亿立方米径流的时间分配与全年降水分布基本一致,四 季分明春、夏、秋、冬径流比重占全年的26.7%、40.2%、28%、 5. 1%而4-10月汛期占年径流量的78-89%o径流年变化一般呈丰、 平、枯交替循环水土流失面积1837. 49平方公里,占幅员的 53. 1%,侵蚀模数2991. 82吨/平方公里轻度流失占40. 3%;中度 流失占36. 3%;强度流失占20. 3%;极强度流失和剧烈流失占3. 1%O(五) 土壤万州区土壤主要有紫色土、黄壤、冲积土三大 类紫色土主要分布在海拔200-600米丘陵和低山区,面积17. 64 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51%o黄壤主要分布在海拔500-1700米低、 中山区,面积16. 95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49%冲积土主要分布 在海拔500米以下山间冲积坝,面积较小,仅509.4公顷。
据万 州区2000年土地资源调查,万州区现有耕地13. 4万公顷,其中, <6度耕地0. 60万公顷,6-15度耕地1. 94万公顷,15-25度耕地 3. 78万公顷,>25度耕地7. 08万公顷六) 植被万州区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植物种类丰 富据调查,全区共有蕨类植物200多种,草本植物245种,木 本植物有99科,255属,529种由于人为不当的经营方式,亚 热带常绿阔叶林已被绝大多数针叶林所代替,乔木林以马尾松为 主的针叶林所更替,占乔木林面积的90%以上全区有红豆树、金 钱松、水杉、荷叶铁线蕨等30多种国家1、2、3级重点保护珍稀 濒危植物在地域分布上,长江北岸的铁峰山南坡以人工林为主, 树种以马尾松居多,林下植被简单长江南岸的方斗山、七曜山 以天然林为主,主要为马尾松、栋类的混交次生林,马尾松、樟 科为主的常绿针、阔叶混交林组成全区森林覆盖率为25. 1%O活 立木总蓄积405万立方米七) 社会经济概况万州区因“万川毕汇、万商云集”得名, 是重庆市第二大城市和长江十大港口之一,历为川东、渝东、鄂 西、陕南、湘西和黔东北的物资集散地全区辖28个镇、14个乡、 11个街道,总人口 168.8万人,人口平均密度每年方公里484人。
粮食总产量51358万公斤,地区生产总值109. 29亿元,财政收入 5. 22亿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802元全区水陆空交通方便,水路有长江黄金水道、公路有渝万高 速公路、318国道、渝巫路、合巴路等5条出境省道,公路里程 1435公里达万铁路全线通车万州机场与全国主要城市有定期 航班直飞万州港为长江十大港口之一,有七个港区,码头20余 座万州己成为三峡库区腹心重要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八) 土地资源全区幅员面积345706公顷其中耕地 134473. 3公顷,林业用地123190. 1公顷,草地2212.6公顷,建 设用地13500公顷,水域13280. 0公顷,未利用地39136. 0公顷 林业用地中有林地86484. 9公顷,疏林地3445. 9公顷,灌木林 地13633.4公顷,未成林造林地3131. 5公顷,苗圃地35. 8公顷, 无立木林地15272. 9公顷,宜林地1185. 7公顷二、监测工作概况(一)工作开展依据1、 重庆市林业局渝林造:2005]9号《重庆市林业局关于开展 石漠化土地监测及治理规划工作的通知》;2、 《重庆市石漠化监测实施细则》(二) 准备阶段一是万州区林业局成立了石漠化土地监测及 治理规划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二是制定了《重庆市万州区岩溶 地区石漠化监测及治理规划工作方案》和《重庆市万州区石漠化 监测及治理规划技术方案》;三是组建调查队伍,确定12名调查 人员和3名质检人员,明确了具体的行政负责人、技术负责人; 四是落实工作经费,筹集工作经费8万元,由原3个开发区林业 局各承担1万元和区林业局5万元,3月25日资金到位;五是技 术培训,3月24 H—25日举办了有34名参训的石漠化监测及治 理规划技术培训会两天,同时通过现场实习和实际操作技能考试, 每位参训人员的考试成绩全部合格;六是购置调查用具,到重庆 市规划局购置五万分之一和万分之一地形图各一套,购置GPS全 球卫星定位仪6个以及复制各种外业调查图表。
三) 调查阶段根据万州区岩溶地貌分布特点,将全区分为 三大调查区,及七耀山调查区、方斗山调查区、铁峰山调查区 2005年3月28日,7个调查组26人奔赴各自的工作责任区,头顶 烈日,徒步翻山越岭,进行艰苦的调查到2005年5月中旬,基 本完成外业调查5月下旬对调查区特征点进行实地拍照,同时用 GPS全球卫星定位仪实地定位6月上旬组织3个外业质量专检组 对各组实施了质量检查同时,对外业调查资料进行整理,清绘 调查图,经市林业规划设计院对调查图扫描和采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进行图斑与数据处理整个工作历时90天基本完成了石 漠化监测及治理规划任务三、调查方法(一) 明确石漠化的概念石漠化是岩溶地区脆弱生态系统 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作用而造成植被破坏、岩石裸 露,土地退化,可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涵养水源能力 减弱,旱涝灾害频繁,引起小环境气候的恶化,毁坏自然景观和 生物多样性的缓变地质灾害二) 技术路线现地核实石漠化地域界线,调查其空间位 置和相关环境因子,获取石漠化土地的面积以及社会经济信息三) 准备工作技术培训、实习、考核,收集相关资料, 购置地形图、GPS仪、数码相机、记录用具,印制调查用表等。
四) 图班区划1、 区划系统:按市、县、乡三级区划,在乡内区划图斑2、 图斑区划条件:根据岩溶地区土地类型不同、石漠化程 度评价指标中有一个指标的级距或状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 石漠化成因不同、土地使用权属不同区划图斑3、图斑区划要求:一是用1:1万比例尺地形图现地对坡调绘, 尽量以明显地形地物为界线;二是最小图斑面积不小于1公顷, 条状图斑短边长度不小于50m;三是图斑界线的走向和形状与实地 相符,调绘允许图上误差不超过实地10米;四是乡为单位,从上 到下、从左到右按顺序编号五) GPS特征点的确定1、 特征点的数量:原则上每个图班选定1个特征点,但考虑到 山高坡陡和地表植被较为破碎的实际,且时间紧、工作量大,因而 全区保证石漠化土地分程度和潜在石漠化土地分别设立不低于70 个石漠化图班特征点2、 特征点设立条件:特征点代表以该点为中心,周边具有该 特征点相近性质的石漠化土地类型或石漠化程度的面积不得低于 1.0公顷,特征点具有该图班的典型性、代表性3、 特征点的记载及填表说明:特征点单独进行记载,并进行 GPS定位,记载GPS定位坐标,实地用数码相机在特征点处拍照六) 主要因子调查主要根据区划出的图班所在实际区域选定的GPS特征点处, 调查其空间位置和环境因子(土地权属、地形图图幅号、土地利 用类型、流域、大地貌、岩溶地貌、母岩、基岩裸露度、土壤类 别、土层厚度、坡度、植被类型、植物种类、植物起源、乔灌盖 度、植被综合盖度、岩溶地区土地类型、石漠化程度、形成原因、 治理现状、拟采取的治理措施等),并填写《附件三石漠化监测 因子调查表》。
七)面积求算和数据处理1、 面积求算:万州区林业局提交一套1:1万比例尺原版地形 图和一套绘有石漠化图班的1:1万比例尺地形图到市规划院设计 院扫描处理;同时提交一套绘有乡镇界线的1:5万比例尺地形图 到市规划设计院市规划设计院根据提交的地形图,用GIS求算 石漠化图班面积后的结果返回万州区林业局2、 基本图和专题图编制:市规划设计院统一编绘3、 相关资料收集:以区为单位,收集土地利用情况、石漠化 治理情况、气象数据、水文数据、社会经济状况等资料四、万州区石漠化现状(一) 监测结果对全区属岩溶地貌的22个乡镇进行了全面 调查,区划图班1180个、调查特征点72个,调查面积34716. 5 公顷调查石漠化土地25600. 3公顷、潜在石漠化土地6135.8公 顷、非石漠化土地2980. 4公顷详见附件七中统计表本次调查有林地15917公顷、疏林地15917公顷、灌木林地 1479. 1公顷、未成林地2261.4公顷、无立木林地306. 5公顷、宜 林地2179公顷、旱地8034. 6公顷详见《附件七:表2 土地分 地类统计表》本次调查国有土地2066. 2公顷、集体土地32650. 3公顷。
详 见《附件七:表3分土地使用权属统计表》二) 岩溶土地分布特点分析1、岩溶地类所占比重:在22个有岩溶土地的乡镇中,有石 漠化土地25600. 3公顷,占73. 7%;潜在石漠化土地6135. 8公顷,占17. 7%;非石漠化土地2980. 4公顷,占8. 6%o2、 按乡镇排序:石漠化土地面积最多的是新田镇,面积7468. 4公顷(112026 亩),依次为长滩镇、燕山乡、新乡镇、长坪乡、茨竹乡、梨树乡、 溪口乡、普子乡、走马镇、余家镇、熊家镇、地宝乡、龙驹镇、 天城镇、分水镇、高粱镇、长岭镇、弹子镇、李河镇、后山镇、 孙家镇(面积469.0公顷,2441亩)前10个乡镇石漠化土地均 在10000亩以上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最多的是茨竹乡(面积1699. 3公顷, 或25489. 5亩),依次为茨竹乡、长滩镇、天城镇、熊家镇、弹子 镇、长岭镇、高粱镇、新田镇、普子乡、余家镇、后山镇3、 按石漠化程度分:在22个乡镇的石漠化土地25600. 3公 顷中,轻度面积11218. 8公顷,占43. 8%;中度面积12984. 3公顷, 占50. 7%;强度占5. 5%o中度石漠化土地按乡排序:最多的是新田镇,面积4194. 9公 顷(62924亩),依次为燕山乡、长坪乡、梨树乡、长滩镇、普子 乡、新乡镇、余家镇、天城镇、地宝乡、分水镇、溪口乡、龙驹 镇、弹子镇、李河镇、走马镇、孙家镇、后山镇、熊家镇、高粱 镇、茨竹乡、长岭镇(466. 5)o强度石漠化土地按乡排序:新田镇(1H77亩),依次为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