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湖滨片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举报
资源描述
厦门市湖滨片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我国在西周时期“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是由与那时相适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基础)决定的。那时的经济形态和生产组织形式已是农业国家“村社会主义”的成熟形态。能体现材料中“村社会主义”内涵的是(  ) A.集体耕作B.家庭生产C.男耕女织 D.精耕细作 2.图1为春秋晚期的牺尊,出土于山西省浑源县,作牛形,牛腹中空,集盛酒、温酒为一体,牛鼻穿有一环。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图1 A.它体现了贵族的奢靡生活 B.当时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C.当地的牛耕技术广泛应用 D.牲畜驯化影响了政治生活 3.《黄帝内经》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名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并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黄帝内经》中的这一思想(  ) A.彰显了实践经验体系的建构 B.坚持了道家无为而治理论 C.强调了人与自然应和谐统一 D.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4.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 文献记述 出处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贾谊《过秦论》 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 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字。 《后汉书·班固传》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 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5.北魏太和九年颁行《地令》,共15条。《地令》第1条前部,第2、4、5、7、8、9、10、13、14诸条款,都有关于国家授田与土地还受的内容。《地令》第3条后款规定各户原有桑田“不在还受之限”,第6条规定“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这表明当时(  ) A.土地国有与现实存在冲突 B.自耕农经济出现了衰退 C.国家土地政策不够完备 D.土地国有制逐渐被废弃 6.图2是学者阎步克对南北朝时期新兴的政治文化的比较。这反映出(  ) 图2 A.南朝政治文化的成熟 B.南北实力的此消彼长 C.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 D.北朝政治文化的优势 7.历史上“西域”的范围并不固定,在唐代就多次发生变化。唐初主要指敦煌以西,唐太 宗时转 变为吐鲁番以西,唐高宗以后则逐渐用于特指帕米尔以西。“西域”范围的变化,反 映出唐代(  ) A.边疆地区矛盾加剧 B.治理疆域向西扩张 C.政治中心加速西移 D.佛教东传影响扩大 8.财政年度是人为制定的收支结算的起讫时间。汉代的财政年度计算是“计断九月”,取决 于粟的成熟时间;唐代的财政年度计算则是“岁终为断”,与水稻的成熟时节相适应。这一 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 B.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C.区域经济地位的变动 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9.在宋代,传统的分餐制不符合消费者对美食和氛围的热切追求,也不符合经营者多元经 营和对成本的要求。同桌群聚,同盘而食,各取所需,满足了官场结党、商业联系、亲朋联 谊等各类需求。这一转变反映出,宋代(  ) A.坊市制度瓦解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B.商业发展引领饮食习俗新风尚 C.社会流动性的加强和门第观念淡化 D.新型义利观冲击了传统的礼制 10.元代两浙地区士人家族的祭祖方式多样。有士人家族沿袭前代习俗在寺院、道观中祭祀 先人,而兼容儒家礼制与人情的慕祠祭祖形式也开始盛行,还有士人家族开始设立祠堂以祭 祖。由此可见元代两浙地区(  ) A.祭祖方式与宗族组织结合已经成熟 B.士人家族以祭祖增强家族凝聚力 C.旧有政治体制与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D.士人家族影响当地传统社会习俗 11.著名经济史专家林文勋根据主要流通商品的变化,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分为秦汉“盐铁时代”、唐宋“茶盐时代”、明清“粮棉时代”几个不同的阶段。这一演变趋势反映了(  ) A.商品流通规模的不、断扩大 B.商品流通种类的逐渐增多 C.全国统一的商品市场形成 D.农业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12.16世纪,英国、荷兰等国相继开始在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如荷兰的巴伦支曾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东西方的传统航路已被隔断 B.欧洲商业危机急需得到解决 C.英荷欲开辟最短的欧亚航线 D.葡萄牙贸易垄断面临着挑战 13.卢梭将人类社会分为“自然状态”和“文明社会”两种形态。他将“自然状态”隐喻为 “漂泊在森林中的野蛮人”,称这是人类的“黄金时代”。但是人类一旦进入“文明社会”, 人们受到“制度的束缚”,此时“异己性”就暴露无遗。卢梭的观点(  ) A.控诉了工业革命对人的异化 B.否定了社会进化的积极意义 C.体现了其对近代文明的恐慌 D.反映启蒙运动自由平等思想 14.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英国女王为其颁发了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在印度和亚洲 的贸易特权;但是1813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取消了它对印度的贸易垄断权,1833年又取消 了其全部贸易业务。这一转变说明(  ) A.垄断资本主义阻碍经济发展 B.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政策的调整 C.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增强 D.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走向完善 15.表1是1866年—1868年第一国际三次会议中部分代表的观点及相对应的决议。 表1 会议 代表观点(部分) 大会最终决议(部分) 日内瓦代表大会 合作社是解放无产阶级的唯一途径 合作社并不能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无产阶级要得到解放,首先必须夺取政权 洛桑代表大会 反对政治斗争、认为政治斗争与无产阶级无关 工人的社会解放同他们的政治解放是不可分割的;号召工人学习《资本论》 布鲁塞尔 代表大会 小私有制是“幸福的主要前提” 必须把主要生产资料国有化和土地收归国有 这体现了(  ) A.马克思主义在斗争中发展 B.工人运动思想的日益僵化 C.无产阶级政权建设的过程 D.工人与资本家矛盾的缓和 16.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初期西方的“殖民活动一般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建立新家园;第二种是为当地的工商业发展指明方向,助力欧洲国家的扩张活动。”第二种情况最为典型的是(  ) A.西班牙殖民者对美洲的侵略 B.葡萄牙殖民者对亚洲的侵略 C.沙皇俄国对中国的侵略 D.英法等国对印度的侵略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8分)中世纪,英国贵族的文学形象多为高贵、自尊、智慧等,16~19世纪英国贵族文学形象发生嬗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8世纪,土地贵族守旧的地产经营管理方式导致其经济地位、政治特权、爵位等级和社会荣誉地位急剧衰落,他们的文学形象也随之发生变化。如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李尔王》展示了一幅上流社会道德沦丧、社会崩溃的图景;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对于“羊吃人”的惨剧有过逼真的描述,“他们(贵族)拉倒房屋,毁坏城镇,佃农们被赶走……”。 ——摘编自肖先明《中世纪至近代早期英国贵族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文学形象的嬗变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小说家特罗洛普的《如今世道》,深入探讨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基督教道德之间产生的矛盾,成为对社会变革的忠实记录。小说中的贵族朗杰斯塔夫仅仅靠继承土地来获得收益,但其开销并未减少,这使得他入不敷出,穷苦潦倒。他的贵族绅士身份,其实就是空壳。他竞选代表本郡的国会议员,却多次失败。他对以中产阶级为主的下议院的排斥,正是对贵族绅士权力失势的无力反抗。 ——摘编自曾妍《19世纪英国小说中的绅士形象》 16~19世纪,英国文学中贵族的正面形象逐渐被负面描写所代替。请为材料二小说中 的贵族朗杰斯塔夫探索新的出路,举两例并说明理由。(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国家出现以后,道路成为人们开拓的产物。至周代,已有了明确的道路系统,并设置了道路守卫和交通管理人员—司空官。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咸阳为中心,修筑了东至渤海、南至江浙的两条“驰道”及连接陕甘蒙的军事设施“直道”,最宽处可供许多驾马车并排行驶。汉代道路修筑和养护已达一定水平,驰道两旁置有林荫。东汉末年以后,交通事业衰落,道路系统变得支离破碎。隋唐时期,全国的道路再现繁荣,修建了以长安城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系统。宋朝由于受到辽金的进攻,交通范围大大缩减。元明清时期,中国陆路交通兴盛发达。 ——摘编自赵云旗《中国古代交通》等 材料二英国交通运输网络真正的发展是在17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国内经济活动日趋活跃,新的重型马车开始使用,对道路的要求有了迅速的提高,道路管理问题日益成为难题。166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第一个收费公路法案,即在某些道路上征收通行税的法令,此项税收款必须专用于道路工程。18世纪以后,英国由信托公司负责道路的经营管理,并进行维修养护。信托公司的规模发展迅速,在约克郡就成立了125个信托公司,利兹收费公路的建设依靠12位有权益的商人。1750年,英国大约有500条收费公路,大部分主干线成了收费公路。1760~1774年间,议会通过了不少于452项有关道路建筑及其保养的法令。 ——摘编自张卫良《工业革命前英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道路交通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60年代英国道路交通发展的表现及其原因。(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从中国、英国的道路交通发展中得到的历史经验。(4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2 埃及文化的发展历程(部分) 时间段 发展表现 公元前3500年左右—公元前30年 在北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城形成了古代埃及文化,出现了金字塔、象形文字、太阳历、莎草纸等。几乎同时,西亚地区形成了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南亚次大陆上形成了古印度文化;东亚形成了中华文化。 从公元前4世纪晚期—公元前30年,希腊文化随着希腊人的足迹扩散开来,同时与东方诸文明(包括埃及文明)进行了深刻的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新文化也就是“希腊化文化”。这段时期被西方学者称为“希腊化时代”。 18世纪—19世纪上半期 1798年,拿破仑率军侵入埃及,建立起法国殖民统治。 1840年11月,埃及被迫签订《英埃协定》,埃及走向半 殖民地。 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英法资本随之涌入,毁坏埃及民族工业,在埃及成立“欧洲内阁”,建立傀儡政权。 19世纪上半期,面对殖民侵略,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主动接受西方的思想和技术,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根据《埃及史》整理 请选取材料中的任意一个时间段,概括埃及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并对其进行合理解释。(12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经过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祖孙四代的开拓,中国疆域达到了内在发展的极致。一方面,中国按照自身发展的轨道滑行,国力达到了全盛。在此条件下,清朝于北方通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