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Word版含解析

举报
资源描述
宁波镇海中学2021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调测 历史试卷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恩格斯说:“妇女的家务劳动现在同男子谋取生活资料的劳动比较起来已经失掉了意义;男子的劳动就是一切,妇女的劳动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母系氏族转变为父系氏族,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 A. 男子体力较妇女更占优势 B.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 C. 人类走向定居需要妇女料理家事 D. 男性掌握政治权力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母系氏族转变为父系氏族”可得出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男性在生产中的作用更加明显与突出,因此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才是根本原因,B项正确;ACD项都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CD项。故选B项。 【点睛】 2. 历史画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也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从如图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表述正确是 A. 可以推测此图创作的的准确时间 B. 它再现了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状况 C. 反映了孔子周游列国的情况 D. 突出绘画者的思想意境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图名“《孔子圣迹图子路问津》”以及图片相关信息可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孔子周游列国的情况,故C正确。依据图片信息“曲辕犁”可以得出大约在隋唐时期及其以后,但不能得出具体时间,排除A。春秋时期“曲辕犁”未出现,排除B。题干图片的风俗画,并非写意画,排除D。 3.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发展,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下列主张反映这一社会状况的是 A. 克己复礼 B. 道法自然 C. 制天命而用之 D. 以刑止刑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制天命而用之的意思是不能消极地顺从自然,而要主动地控制和利用它,而控制和利用的前提就是人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故选C;克己复礼指的是要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周代的“礼乐制度”,这种回到过去的主张显然是不符合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发展趋势的,排除A;道法自然强调无为而治,态度较为消极,这显然和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是不匹配的,排除B;以刑止刑的主张解决的是社会治安问题,与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是没有关联的,排除D。 4. 下图是1977年出土的湖北曾侯乙墓的青铜冰鉴。《周礼注疏》载:“冰有鉴,则冰不消释,食得停久。”古代这种用于食物冷藏保鲜的器物,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冰箱”,可见食物保鲜是人类一直以来的追求。食物冷藏技术发展的意义是 ①有利于保鲜储存 ②有利于长途运输 ③达到长期储存的目的 ④食物的营养成分不会流失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冷藏技术有利于保鲜储存,故而可以延长储存期,有利于长途运输(耗时更长),故①②③正确,D项正确;冷藏无法完全禁绝食物营养的流失,因为食物中的一些营养物质还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分解氧化,冷藏只是降低温度减缓了反应的速度,④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5. 秦朝统一中国后,只用两年时间便修成了驰道。秦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驰道的修建有利于 ①秦朝的长治久安 ②国家统一的巩固 ③郡县制度的推行 ④百姓负担的减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驰道是秦朝加强统一措施之一,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郡县制的推行,故②③正确,B项符合题意;驰道的修建并不能保证长治久安,秦二世而亡,①错误;驰道的修建需要劳动力,只会增加百姓负担,④错误,故排除ACD项。 6. 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形势图,下列各项中出现于这一朝代的是 A. 丝绸之路的开通 B. 曲辕犁的推广 C. 古代戏曲成熟 D. 丞相制的废除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长安”“益州郡”“西域都护府”,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都成在长安,西域都护府是汉朝时期在西域(今新疆轮台)设置的管辖机构,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故形势图反映的是西汉,西汉时期张骞开通了丝绸之路,故选A;唐朝出现曲辕犁,但唐朝在新疆地区设立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排除B;元杂剧标志古代戏曲成熟,但元朝都城在大都(北京),排除C;明太祖废除丞相,但明朝都城在北京,排除D。 7. 《周礼·考工记》中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个理想的国都规制 ①布局规整对称②政治功能突出 ③影响后世国都的规划④体现开放精神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先秦时期的城市发展具有封闭性特征,④错误,BCD排除;从材料中的布局来看,可归纳出布局规整的特征,①正确;先秦时期的城市突出的是政治、军事功能,②正确;从材料中的城市建设功能来看,“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原则对后世产生较大的影响,③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正确,BCD排除。故选A。 8. 有学者谈到,中国在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多次出现遍传南北的大瘟疫,死人无数。在此背景下,终于出现了“实为中国医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这部作品应该是 A. 《黄帝内经》 B. 《伤寒杂病论》 C. 《本草纲目》 D. 《天下郡国利病书》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黄帝内经》成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不符合材料中“公元后的两个世纪”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时间属于历史上东汉时期,《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于210年写成的医书,故B项正确;《本草纲目》是明朝李时珍的医书,不符合题干时间,故C项错误;《天下郡国利病书》是明末清初顾炎武的关于地理方面著作,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科技·医学。 9. 以下两幅地图用于研究性学习,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是 ①都使后来王朝短命而亡 ②都贯通南北成为交通动脉 ③都给人民带来沉重负担 ④都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隋朝大运河与元朝大运河都沟通了南北,促进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但是开凿运河给人民带来沉重负担,B正确;隋朝之后的唐朝、元朝之后的明朝并不是短命而亡,排除A、C、D。 10.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古代中国耕作与灌溉工具的发展”示意图。标序号的内容中有一处时代对应错误,它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曲辕犁出现的时间是在唐朝,唐朝的存在时间是618年至907年,因此B错误,符合题意;ACD出现的时间及朝代均对应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11. 史书记载:唐朝的长安城,宫城、皇城位于北部正中,中央官署在宫城前。城北是渭河,象征江河山川横贯;西北是禁苑草坪,象征拓展的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东北是人工修凿的大明宫太液池,象征东海,池中的土山名曰“蓬莱山”;东南是曲江池和杏园,象征江南水乡;西南郊的昆明池水,象征云南的滇池。此记载中长安城的这种布局,体现了唐朝 A. 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理念 B. 奉行三教并行的文化政策 C. 长期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D.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唐都长安城市布局,将代表国家政权的宫城、皇城、中央官署等置于北部正中,用不同方位的建筑对应国家的不同民族和地区,体现了唐朝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理念,A项正确;唐都长安的城市布局,没有体现政府奉行儒、释、道“三教并行”的文化政策,B项错误;唐都长安的城市布局与“开放的对外政策”无关,C项错误;明清时期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才发展起来,D项错误。 12. 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 A. 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 B.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 C. 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 D. 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 【答案】D 【解析】 【详解】两位学者分别从政治、经济的研究角度研究 《夏小正》,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说明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两位学者关于《夏小正》的认识是不可信的,A项错误;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与学者提出的依据不符,B项错误;学者争论过大不能说明相关《夏小正》的史料没有价值, C项错误。 13. 南宋数学家秦九韶的著作《数书九章》中有一道算术题,大致意思是:甲乙丙丁四个人一起合作出资到海外做生意,各人所出的本钱不同,有的是金子,有的是银子,有的是盐等,最后的设问是他们各应该得到多少回报。这说明宋朝时期 A. 商业领域出现了股份制公司 B. 金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 商业发展对数学了产生影响 D. 大商人负责管理海外贸易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要以看出,《数书九章》中收录的算术题与宋朝的商业贸易有关,以其作为一个数学的例题,从而反映出商业发展对数学产生了影响,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股份制的信息,宋朝也没有股份制公司,排除A项;金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不符合宋代史实,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大商人的经商领域,排除D项。 14. 明朝实行“匠籍”制度,在籍的工匠每年要定期到官营手工作坊服役。工匠往往以消极怠工和逃亡的方式反抗。嘉靖四十一年(1563 年),政府规定,工匠一律“以银代役”,放免了80%的工匠。而官府需要的物品改由市场购买,质优价廉。导致官营手工业衰落的原因有 ①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兴盛②明朝政府的财政入不敷出 ③手工业工匠的反抗斗争④农业与手工业争夺劳动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官府需要的物品改由市场购买,质优价廉”、“工匠往往以消极怠工和逃亡的方式反抗”可知①③符合题意,故选B;材料内容无法体现明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和农业争夺劳动力,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15. 明中期,“歙人(徽商)聚都下(北京)者,已以千万计”。嘉靖年间,歙县在京徽商出资出力创建了会馆,令来者“无论崇卑,咸得解装于斯,而从容别定馆舍。”这表明 ①徽商活动范围广,在都城有一定影响 ②血缘关系是徽商集团不断发展的纽带 ③民间自发集资,为同乡商民提供服务 ④明朝政府对会馆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歙人(徽商)聚都下(北京)者,已以千万计”体现的是徽商活动范围较广,①正确;材料“无论崇卑,咸得解装于斯,而从容别定馆舍”体现的是会馆主要是为同乡商民提供服务,③正确,因此B符合题意;徽商的纽带是乡土亲缘关系,并非都是血缘关系,②错误,A排除;材料未涉及政府和会馆之间的关系,④错误,CD排除。故选B。 16. 明末小说《三言二拍》中,描写使用白银的社会阶层十分广泛,上至皇帝、官吏、富商,下至家丁、商贩、僧尼,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当介绍人物时,伴随着籍贯、年龄、职业的介绍之外往往还要附上家庭财产状况,比如“家资巨富”、“广有家财”,或“富民”、“富翁”等,一个人所拥有财富的多少已成为其身份的标志。由此可知明末 A. 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B. 倡导求实精神,平等观念传播 C. 商人地位提升,传统社会解体 D. 商品经济发展,价值观念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一个人所拥有财富的多少已成为其身份的标志”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资本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