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教学设计

举报
资源描述
《学》教学设计 《学》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初步感知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谁能背一首古诗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一个小学生把在校学习的一首古诗背给奶奶听的。   二、板书课题3 英英学古诗   三、初读课文   1、看图出示投影片   学生说图意   小结画面上是英英和奶奶正在说话。   两个人有说有应,这叫对话。   2、自学课文   (1)教师讲述对话的书面形式   (2)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划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3)会读本课生字,识记字形。   (4)理解下列词语   故乡明亮意思不由得家乡唐代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字词   教 一首 故乡 静意思   (2)指名读准每个带点的字音。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故乡唐代不由得   4、通读课文   轻声读课文,指名读,齐读,分角色对话   指出:文中人物名只默记心中,不读出来。   5、理清脉络   课文中英英和奶奶各说了几次?   (英英三次,奶奶二次)   每次各人都说了些什么?   小结:英英和奶奶的对话里有说有应,有问有答。内容完整,层次清楚。   我们平时和人对话也要注意互相对应,把话说清楚。   过渡:英英学习的是哪首古诗,我们下节课再认真学一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2、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读懂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胶片   教学过程 :   一、学习《静夜思》。   1、板书课题,解释诗题。   静夜意思就是静静的夜晚。思就是想念的意思,合起来说静夜思就是在静静的夜晚有着深深的思念。   2、看图。   出示投影片《静夜思》。   (1)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你从那里看出来的?   (2)从图上看,他正在做什么?   3、学诗句。   (1)指名读《静夜思》。   (2)这首诗有几句?现在我们依次来学习。   第一句   (1)指名读。   (2)这句诗,英英是怎样理解的?请默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再回答。   (3)为什么英英知道这是秋天的夜晚呢?   理解霜、疑是。   第二句   (1)指名读。   (2)举头望明月中的举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举头?   (3)想象一下,诗人抬头望明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当他想念故乡时,头还是抬着望月亮吗?诗里是怎么说的?   指名读英英对全诗的解释。   齐读《静夜思》。   4、朗读指导。   (1)用/画出句中的停顿。   (2)疑是、低头语速要慢,表示诗人在沉思。   (3)光、霜、乡要读得清晰。   二、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指导背诵。   2、生字书写。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总结课文。   小朋友们,你们学习这篇课文以后,对学习古诗有什么认识,可以谈谈。   三、指导背诵《静夜思》。   1、听录音欣赏。   2、揭示板书,引导背诵。   3、分两个大组,交替背,听各一次。   四、写字指导。   1、按笔顺描红的生字。代英举   2、其它要描红的生字。诗意   五、作业 练习。   1、描红练习。   2、比一比,再分别组词。   波()代()   披()袋()   3、背诵课文。 《学》教学设计2 一、课前准备   手工活动   第一步:利用红色卡纸的一个角得到一个直角,再利用黄色卡纸的一条边得到一个平角;   第二步:分别过这两个角的顶点任意画一条射线,直角被分成的两个角记为∠1和∠2,平角被分成的两个角记为∠3和∠4;   第三步:分别沿画好的射线将直角和平角剪开。   二、引入新课   向学生提问直角和平角的度数,学生回答后并观察几何画板演示动画:分别过直角、平角顶点作射线(平角和直角内),直角被分成的两个角记为∠1和∠2,平角被分成的两个角记为∠3和∠4;射线绕端点旋转(平角和直角内),观察∠1、∠2、∠1+∠2及∠3、∠4、∠3+∠4的变化得知,无论射线旋转停在任何位置∠1+∠2=90°,∠3+∠4=180°,最后老师归纳点明课题——余角和补角。   设计意图:直角和平角是学生熟知的两个角,由已知引出未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再通过观察动画演示,寻找数量关系,解释概念本质。[TPWJ—4—602—4、TIF,Y]   三、探究新知   1、余角概念及符号表示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即其中每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   符号表示:如果∠1+∠2=90°,那么∠1与∠2互余;反之,如果∠1与∠2互余,那么∠1+∠2=90°,即∠2=90°—∠1。   设计意图:概念学习通过引入环节,学生对互余、互补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总结余角的概念,通过图形观察,启发学生完成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   2、观察思考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剪开的红色卡纸,观察并思考两个问题(1)互为余角的两个角一定有公共顶点和公共边吗?(2)如果∠1+∠2+∠3=90°,那么∠1,∠2,∠3互余吗?   学生观察思考、相互讨论、自由发言,归纳小结(1)两个角互余,只与这两个角的度数有关,与位置无关。(2)“互为”是指两个角之间的关系。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剪开的黄色卡纸,进行观察思考对于和为180°的两个角,仿照互为余角的定义给出补角定义并思考两个角互补,只与这两个角的度数有关,与位置无关;“互为”是指两个角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在课前准备中学生通过剪角,再联系互为余角的概念,从图形上体会两个角互余,只与这两个角的度数有关,与位置无关;“互为”是指两个角之间的关系。并由剪开的黄色卡纸引发思考并引入互为补角的概念。   3、补角概念及符号表示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即其中每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符号表示:如果∠3+∠4=180°,那么∠3与∠4互补;反之,如果∠3与∠4互补,那么∠3+∠4=180°,即∠4=180°—∠3。   设计意图:学生仿造互为余角的概念,有学生完成,培养他们的概括和表达能力,然后由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至此,学生对互余互补在文字、符号、图形三个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4、合作探究补角和余角的性质   (1)∠1与∠2互补,∠3与∠4互补,如果∠1=∠3,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的形式,时间为2分钟,小组派出成员向同学们阐述思考的过程、师生共同总结思考的结果—补角的性质:等角的补角相等。   (2)仿照补角的形式,学生观察、思考、总结出余角的性质:等角的余角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推理能力,同时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四、学以致用   1、一个角的补角是它的3倍,这个角是多少度?   设计意图:本题学生体会用方程的思想来解决几何中求角度的问题。   2、一副三角板本身就蕴含着相等和互余,用一副三角板还能构造出其他一些图形,其中蕴含着相等、互余或者互补的角。   (1)下图是由一副三角板拼接得到的,仔细观察找出其中互余和互补的角;   (2)请你尝试用一副三角板拼出其他的图形并找出其中互余和互补的角。   设计意图: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通过小组讨论,由两位同学展示自己的想法后留下思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归纳提升   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设计意图:可以从你学习了哪些知识,学会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最深的事情是什么,学生培养科学的学习观,同时学生也能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六、目标检测   1、35°角的余角为,补角为。   2、若一个角的余角为50°,则这个角为;若一个角的补角为50°,则这个角为。   3、如图所示,直线獳B和獵D交于点玂。   (1)图中有哪几对互补的角?   SymbolPC@1与SymbolPC@3相等吗?   SymbolPC@2与SymbolPC@4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练习题可及时检测学生对本课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 《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愿意写字的兴趣。   2.熟读句子,用听读识字的方法认读7个生字;初步知道什么是笔画、笔顺。   3.学法和习惯:学习用指读的方法听读识字。   教学重点:   读词语,认读7个生字。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关于笔画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挂图:谁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老师在上语文课,小学生在听讲。)   小朋友们在怎样听讲?(认真、专心等,启发学生说出不同词语,同时进行说完整话的训练。)   2.想知道他们在学什么吗?丁丁也在那上课呢,瞧,他告诉你们他们在学什么了。出示书上的六个词语。   二、新授   1.谁能帮丁丁告诉大家他们在学什么?(指名读,老师指黑板上的词语。)谁愿意带着大家读?(学生上黑板指读,其他学生跟读。)   2.原来,他们在学写字、学笔画、学笔顺呢!   你们想学吗?要想学写字,就要先从笔画学起。丁丁特别爱学写字,他迫不及待的想当小老师来告诉你们他所学的知识,你们欢迎他吗?   课件演示:   (1)丁丁的话:“小朋友,这是汉字的5个基本笔画,看谁能记得又快又准。”画面上出现一支笔在写这五个基本笔画,每写一个都说出名称。(横、竖、点、撇、捺)   (2)丁丁的话:“谁记住了?”(指名回答,如果学生回答对了,课件就出现丁丁的声音表扬他。)   (3)丁丁的话:“学的真棒!请跟我书空。”课件演示,学生跟着书空。丁丁问:“都记住了吗?”   (4)再进行书空。(巩固)课件出示声音表扬。丁丁的话:“汉字就是由笔画按一定顺序组成的,写字时要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写,别忘了哟!”(初步渗透笔顺知识)   3.丁丁当小老师教会了你们笔画和笔顺,谁还想当小老师教大家读读这些?指名带读,学生跟读。   4.你们学得真认真,能自己读了吗?打开书第8页,自己指读,看看谁的指读姿势最美。(学生自读)   5.同桌互相读:   (1)互相检查指读姿势;   (2)有不认识的字互相帮助。   (培养合作意识和指读习惯,渗透另一种识字方法——向别人请教。)   6.全班齐读。你们真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就读的这样好,说明你们都能像丁丁和图中小朋友那样认真学习。   7.摘词游戏:学生上黑板摘一个自己认识或喜欢的词,大声的读出来并带着大家读一遍,然后邀请小朋友做游戏。(游戏可以是:接龙、开火车、好朋友、考考你等。)   8.你们摘走了词娃娃,字宝宝不服气,他问你们:如果他从词语家中跑出来,你们还认识他吗?咱们就试试,如果你们都认对了,字宝宝就和你们一起做游戏,行吗?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抢读。   9.游戏:   (1)对对碰:小朋友把字卡边读边摆,然后其中一个人说出一个字,另一个小朋友找到这个字,两个同样的字组成一对。   (2)找朋友:在黑板上竖着摆好:“用、写、”两个字,让学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