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课题实验方案资料

举报
资源描述
双减背景下双减背景下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课题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课题实验方案实验方案一、问题的提出双减”是一场教育的重大转型,“减负”是为了“增效”,这是一次革命性的教育大变革,是要重构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教学模式。“双减”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为了替学生减负,而是要让教育聚焦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生成与身心健康的发展。减的是无效低能的题海训练,要变革的是被动低效,延时加量的课堂教学。“双减”的最终目的,仍然是要不断提升我们的教育质量,而不是降低我们的教育标准。只是这一质量不是通过加班加点、补课延时,以牺牲师生家长的身心健康,单纯地去追求“考试成绩”的那种单面分数指标,只有能全方位衡量孩子成长发展的各项重要指标,才是真正的教育绿色质量。“双减”减量,不减质,提高课堂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相信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开拓进取,让小组合作学习变得更高效,让“双减”工作真正落地生根。“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合作学习小组是具有共同信念、共同目标的学生学习团体,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能很好地促进他们核心素养的培.2养。为此,学校聚焦教学改革,推进小组合作:一是,班级管理将小组合作理念融入其中,班级事务转化为小组事务,小组成员共同参与管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二是课堂教学,运用小组合作,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从而实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三是假期课外,利用小组合作,由组长督促管理假期的学习、生活,从而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并不是新的课题。长期以来国内外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广大教师随着教育改革不断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与此同时,课堂教学实践也不断地提出诸多新问题。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过程优化提出了更加带有鲜明时代性、前瞻性、探究性的问题,需要我们来回答。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确立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理念,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为此,研究此课题就是要使教师如何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实践探索中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不断探研有效教学的途径、方法、模式,实现“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的有机结合,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此课题的研究,不仅能提高教师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实践能力,而且能够在实践反思和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课程理论,提升理论思维能力。.3二、概念假设和理论依据“课堂教学”是指以班级授课制为表现形式,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为目的,由相对固定的教师和学生在相对稳定的时间和相对固定的空间内,围绕特定的教学内容进行的教学活动,即特指上课这一特定时间段内,教师与学生在教室中开展的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即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气氛,由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整合,因材施教,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发展性。本课题以关于人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理论为依据,借鉴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提倡走进课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广泛征求教师和学生的不同意见,注重课堂典型个案的收集和研究,摸索优化课堂的结构和类型,及时地进行观察、推广,并组织专家进行评价指导,通过合理有效的教育影响,推动学生素质结构的优化,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三、研究目标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要在新的课程观、教学观的前提下,确定教师角色定位,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不断优化三位一体的教学目.4标,对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方法、学生评价进行探索和创新,实现课堂教学行为方式的新突破,逐步形成动态的、生长性的课堂教学,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过程中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具体目标:1、通过教学过程优化的研究,使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教学观、质量观、学生观,确立自己的角色定位。2、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要以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优化为出发点,实现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创新,逐步建构适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模式。3、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要实现“三个突破”,即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转变学习方式;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合理应用。4、推进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同时教师自身专业化也得到发展。5、在新的课程理念下,通过实践探索总结和概括优化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标准。四、研究内容1、课堂教学设计优化的研究,即课堂教学设计如何创新。2、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宗旨的教学目标优化的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怎样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为基础性目标、.5提高性目标、体验性目标,构建新的目标体系。3、教学内容的创造性研究,即教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合理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精选学科知识,充实和反映现代科技成果。教学内容要具有挑战性,激发学生兴趣、求知欲,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探究过程。教学内容要具有人文性、科学性、社会性及三者的融合。教学内容上要关注实践性,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即评价体系的结构、内容、方式方法的研究。4、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为主的多种学习方式的合理性、价值性、选择性研究。五、研究方法此课题的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基本程序和实际操作要领是:1、诊断:研究分析当前课堂教学现状。研究分析教师的“教”;研究分析学生的“学”;研究分析当前课堂教学问题,并指出研究方向。2、学习:学习新课程理论、学习新课标、学习新课改的案例、学习其它教育理论和先进经验。采取自学、交流(包括教师论坛)等方法.63、计划:制定行动研究计划。以学校制定的课题实施方案为依据,各教研组和每位教师制定本组或本人行动研究计划(具体操作方案)。4、实施:“计划行动反馈调整再行动”。在动态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不断发展。5、反思:阶段性总结和实施过程中的反思(课前反思、教学过程中反思、课后反思)。六、研究步骤此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自 xx 年 2 月到 xx 年 2 月,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年 2 月到 xx 年 4 月):初步拟订课题方案,着手进行课题的申报以及进行“实施研究”相关的准备工作。2、实施阶段(xx 年 5 月到 xx 年 8 月):分解子课题,实施研究,分学期进行阶段成果总结,分年度进行方案再论证和再调整。3、总结阶段(2xx 年 9 月到 xx 年 2 月):整理、分析过程性研究资料,总结发表研究成果,提炼研究经验,完成结题报告,争取有关部门审定。七、研究成果状态1、研究报告2、教师论文.73、展示优质课4、典型案例汇编八、研究条件及保证措施1、条件:1)几年来,我校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研究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性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广大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和新课标,在教学实践中已有初步的尝试。3)学校教育科研已经开始同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相结合,形成了良好的科研兴教的氛围。4)广大教师有科研积极性,校领导班子有以科研促学校发展的重大策略。学校已有一批科研骨干。2、保证措施1)由校长负责全面策划,实施课题研究2)学校内部建立课题研究的网络系统3)制定课题研究的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4)保证课题研究必须的经费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