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师资格之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题库精选题库及答案解析

举报
资源描述
最新教师资格之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题库精选题库及答案解析 第一部分 单选题(50题) 1、2012年单项选择:“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由()提出来的。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赞科夫 【答案】: B 2、在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相互关系上,一般认为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条件,而掌握知识则是发展智力的(  )。 A.惟一选择 B.内容 C.途径 D.基础 【答案】: D 3、我国明朝末期的东林书院强调“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所具有的( ) A.政治功能 B.人口功能 C.经济功能 D.文化功能 【答案】: A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话体现出的教育思想是()。 A.素质教育 B.终身教育 C.全人教育 D.全纳教育 【答案】: B 5、对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是( )。 A.冯特 B.詹姆斯 C.桑代克 D.杜威 【答案】: C 6、()最能让学生的独立性在探索解决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得到高度发挥,进而让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培养技能、技巧,发展探索和创新的意识与能力。 A.读书指导法 B.练习法 C.实验法 D.发现法 【答案】: D 7、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表明孔子很强调()。 A.启发式教学 B.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C.因材施教 D.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答案】: B 8、《学记》云:“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提出的教学原则是( ) A.犹豫原则时间原则谦逊原则团结互助原则 B.犹豫原则时间原则循序原则学习观摩原则 C.预防原则及时原则谦逊原则团结互助原则 D.预防原则及时原则循序原则学习观摩原则 【答案】: D 9、2012年单项选择:心理辅导老师帮李晓明建立焦虑等级,让他想象引起焦虑的情境,然后逐渐减少焦虑等级,直至完全放松,以缓解其考试焦虑。这种方法是() A.强化法 B.系统脱敏法 C.理性一情绪疗法 D.来访者中心疗法 【答案】: B 10、朱老师很关心学生,但对学生很严格,常对学生提出各种要求和规定。大部分学生都喜欢朱老师,也能按他的要求去做。朱老师对班级的领导关型属于() A.强硬专断型 B.放任自流型 C.仁慈专断型 D.民主平等型 【答案】: C 11、学校教育具有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其中个体发展主要体现为 A.个性化与道德化 B.社会化与个性化 C.社会化与标准化 D.个性化与趋同化 【答案】: B 12、1882年,()率先以法令的形式把“道德课”列入学校的正式课程。 A.美国 B.日本 C.法国 D.英国 【答案】: C 13、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  )。 A.根本途径 B.基本途径 C.唯一途径 D.全部途径 【答案】: B 14、在近代教育史上,反对思辨,主张用实证方法研究知识价值,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美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斯宾塞 D.卢梭 【答案】: C 15、(2020年真题)晓磊为了获得老师或家长的表扬而努力学习,根据奥苏贝尔的理论,晓磊的学习动机属于(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生理性内驱力 【答案】: C 16、据《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诗、书、礼、易、乐、春秋”属于“四教”中的( )。 A.文 B.行 C.忠 D.信 【答案】: A 17、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 【答案】: D 18、 经验丰富的李老师一边讲课,一边兼顾全班同学的活动。谁认真听讲,谁玩手机,谁看课外书,她都一清二楚。这主要体现了李老师的哪种心理品质?() A.思维品质 B.注意品质 C.意志品质 D.个性品质 【答案】: B 19、(2021年下半年真题)古代学校教育不仅脱离生产劳动,而且鄙视生产劳动,这主要反映了哪一因素对教育的制约 A.生产力发展水平 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C.社会人口构成 D.民族文化传统 【答案】: A 20、人们对美育功能的认识成果有三,不包括() A.对美育的直接功能的认识 B.对美育的间接功能的认识 C.对美育的超美育功能的探究 D.对美育的美育功能的探究 【答案】: D 21、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规定出自于()。 A.1993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 B.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 C.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答案】: C 2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再造想象产生的条件的是() A.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 B.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 C.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D.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答案】: C 23、刘伟10岁的时候因为一次意外失去了双臂,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凭着超凡的毅力每天坚持练琴7小时,一年内就达到了钢琴7级的水平。刘伟这种对待挫折的方式是()。 A.行为补偿 B.理智压抑 C.情感升华 D.认知改变 【答案】: A 24、2013年单项选择:反复出现自己不能控制的动作,表现的神经症属于() A.恐惧症 B.焦虑症 C.抑郁症 D.强迫症 【答案】: D 25、( )指出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A.奥苏伯尔 B.卡特尔 C.霍兰德 D.斯普兰格 【答案】: B 26、中学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不包括( ) A.过渡性 B.闭锁性 C.社会性 D.依赖性 【答案】: D 27、“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 ) A.唐宋时期 B.春秋时期 C.明清时期 D.元朝时期 【答案】: A 28、( )原则是一条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教学原则,它要求教师应认真了解和研究一个一个的具体学生。 A.启发性 B.系统性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 【答案】: D 29、澳大利亚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 A.实物直观 B.模像直观 C.语言直观 D.虚拟直观 【答案】: B 30、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匠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新奇性意见。这表明其创造性思维具有() A.流畅性 B.变通性 C.指向性 D.独创性 【答案】: D 31、“狼孩”的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  )。 A.缺乏营养 B.遗传因素 C.狼的影响 D.缺乏社会性刺激 【答案】: D 32、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 A.物质文化 B.学生文化 C.教师文化 D.精神文化 【答案】: D 33、小敏近段时间总是反复检查自己的考卷、作业、书包等,总认为试题有遗漏,作业没做完,书包里的东西没收完……这些行为说明她有( )倾向。 A.焦虑 B.过敏 C.强迫 D.怀疑 【答案】: C 34、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受到较大的强制性,与此相对的是,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具有较大的( ) A.灵活性 B.自愿性 C.自主性 D.发展性 【答案】: B 35、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 A.学校的物质文化 B.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 C.学校的精神和观念文化 D.学生亚文化 【答案】: C 36、学生阅读不熟悉的材料时放慢速度,遇到不理解的内容就反复阅读的学习策略是( ) A.认知策略 B.组织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元认知策略 【答案】: D 37、(2020年真题)新课程改革以来,不少中学把“档案袋评价”作为评价学生的方式之一,这种评价属于(  )。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标准性评价 【答案】: B 38、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称为(  )。 A.强迫症 B.焦虑症 C.恐怖症 D.抑郁症 【答案】: D 39、人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认识它,并用词语把它标出来,这是知觉的()。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答案】: C 40、品德形成的基础是( ) A.道德认知 B.活动和交往 C.实践 D.个体主观能动性 【答案】: B 41、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增加的同时,也就是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了。 A.大 B.多 C.小 D.增加 【答案】: C 42、群体是中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完成个体社会化所必需的( )。 A.教育条件 B.社会条件 C.客观条件 D.物质条件 【答案】: B 43、下列关于使用言语说服策略提高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观点,不恰当的是( ) A.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富有感情色彩、生动感人的说服内容更容易产生影响 B.对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充分说理、逻辑性强的说服内容更有效 C.正面的观点和材料在短时间之内难以见效,不容易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 D.同时提供正反两面的论据和资料更利于培养学生长期稳定的态度 【答案】: C 44、刚进入高一,赵峰就总想“我考不上大学该怎么办”。他明知离高考还远着呢,这么早想这个事根本没必要,但就是控制不住,以至于影响了正常学习。他的主要心理问题是( ) A.强迫观念 B.强迫行为 C.恐惧观念 D.恐惧行为 【答案】: A 45、心理评估的对象是( ) A.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 B.学生的异常心理 C.学生的异常行为 D.学生的心理状态 【答案】: A 46、记忆的首要环节是( )。 A.保持 B.再认 C.回忆 D.识记 【答案】: D 47、( )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 A.教育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