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支一扶之三支一扶申论题库内部题库及参考答案(培优B卷)

举报
资源描述
三支一扶之三支一扶申论题库内部题库及参考答案(培优B卷) 第一部分 单选题(50题) 1、给定资料:  “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这是在农村时常听到的一句口头禅。如今这一状况有望得到改观。日前,S省F县20名职业农民收到了某职业技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将接受为期三年的全日制高职教育。对此,有不少人质疑,农民有必要跑到“象牙塔”学种地吗?在A村的一位“瓜大姐”,她早年务工攒下了30万元积蓄,后来在土地流转惠民政策的感召下,满腔热忱回乡创业,流转来50亩地种植西瓜,结果对现代大棚管理技术掌握不精,西瓜频遭病害,第二年就赔了20万元。“瓜大姐”如是感慨:“出身农民,未必真会种地;现代农民,天天得学种地。”这正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长期以来水平较低、产业效益不高的一个缩影。而这个问题,不仅导致了很多农民特别是年轻一代“逃离”农业,而且关系到“饭碗能否端在国人手里”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等难题,亟待求解。  随着劳动分工细化、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职业农民队伍的打造,正在促使“农民”由身份向职业转变。打个比方,培育职业农民就像训练“职业经理人”,关键在于能否运用专业水平让产业和项目发挥最大效益。那么,如何为职业化的劳动者提供“职业”的培养与发展环境?来自S省的探索,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启示:与过去“零敲碎打”式的农技培训下乡等做法相比,以打造新型现代化农业经营主体、重构农村劳动力结构为指向的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农民培训的一种“升级版”。专业化、系统化的培养环境,将有助于孵化出高素质的职业精英。  高等职业院校成功牵手职业农民,也是职业教育更好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有益尝试。长期以来,困扰职业教育工作的问题是:一方面,个别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难以学以致用;另一方面,相关从业者“嗷嗷待哺”,却找不到提升的门路。而此次“职业教育+职业农民”的模式,将教育资源配置与国家政策导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效衔接,既符合职业教育本身的指向,也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打通了供需两端,溢出的是人才红利。  面向未来的农业发展,职业农民培育空间广阔,大有可为。正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所要求的,当前我国亟须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推进农民继续教育工程,创新农学结合模式,提升面向现代农业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现代农业经营是一门系统性工程,除了种植技术,宏观政策把握、市场营销管理等知识缺一不可。职业农民上大学,除了“微生物应用、植物组织培养”等现代专业技术的教习外,不可“偏科”,教与学都应有更广阔的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说,农业出路在现代化。然而,当前我们的农业现代化程度并不高。究其原因,在于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是技术、资本和服务密集型农业,要求从业者必须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可我们的农业,偏偏缺少这个。现如今,在不少地方,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以老人为主。因此,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把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  根据“给定资料”,谈谈你对“农民有必要跑到‘象牙塔’学种地吗”这一质疑的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透彻,条理清晰。不超过250字。 【答案】:这种质疑是错误的,农民跑到“象牙塔”学种地,将有助于培养出高素质的农业精英,对农业现代化意义重大。长期以来,我国农民技术水平不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产业效益较低,导致农民逃离农业,危及国家粮食安全。未来的农业,劳动分工细化、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高等职业院校培养职业农民,既符合职业教育本身的指向,也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因此,面向未来的农业发展,必须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提升面向现代农业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 2、给定资料1:  2016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与不久前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精神相一致,文件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喜迎“十二连增”,然而在这傲人的成绩背后,却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品质低下、效益不高等问题突出,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需求明显脱节。粗放式的农业生产带来的农产品安全问题,屡屡牵动着社会各界的神经,让人们在消费时顾忌颇多,最终导致国外的农产品大行其道,而国内的农产品则屡陷价格践踏,价格伤农事件频出,甚至出现“奶农倒奶”等极端情况。表面上看,这是农产品过剩导致的结果,或者农产品流通环节出了问题,实际上病根却在供给端:我国农民提供的农产品都是中低端农产品,一方面这类产品的消费需求日益萎缩,另一方面彼此之间形成了同质化恶性竞争。  B省自2004年国家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共启动了25次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和8次临时存储收购。多次启动的最低收购价收储表明,B省产出的部分粮食在质量上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B省农经学会陈会长说:“虽然我国粮食产量达到十二连增 【答案】:例文:破解“三农”问题彰显时代走向  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耕快乐,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然景致,农村自古就是文人笔下诗意栖居、安放乡愁之所。然而,如今的农村却是“问题重重”:农村环境污染,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纷纷外出,“三农”问题令管理部门头痛不已。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是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三农”问题的破解彰显着时代发展的走向。  破解农村问题,彰显“环保”要求。农村原本林荫蔼蔼、白云悠悠,但高污染企业主动“下乡”,农村干部放松监管,甚至“扫榻相迎”,在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同时,却破坏了人居环境,使农民健康受损。为解决这一问题,基层环保部门应强化监督管理,避免污染下移,这不但展现了我国政府的治污决心,更是对整个社会的警示提醒。污染转移问题绝非农村独有,不发达地区也会面临此类污染型经济“诱惑”。只有以农村问题为警醒,勿为小利坏大局,才能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  破解农业问题,彰显“转型”走向。在我国传统社会中,耕读传家往往被视为修身立德、人才培养的“正途”。很多家庭都沿袭这一传统,一家一户耕种土地。然而,家庭耕作成本过高,农技应用不易推广,加之农产品差异化需求已成为主流。为破解农业发展难题,广大农村地区亟须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利用科技提升效率,利用网络增加渠道。这与我国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的转型思路完全一致。可见,我国经济的未来走向正在于“转型”二字,只有国家整体产业结构调整,才能使发展实力逐步增强。  破解农民问题,彰显“城镇”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纷纷进城务工,于城市,他们提供劳动力,于自身,他们增加收入,可谓一举两得。但如今城市生活成本增加,务工者缺乏技术收入减少,户籍制度的藩篱将他们“隔离”在城市公共服务之外,而缺乏引导的人口流动更影响着大城市健康发展。种种问题都在提醒我们,破解农民发展问题需要重点研究城镇化发展,不但要提升农村转移人口的个人能力,更要引导人口向中小城市聚集,分流城市人口。这看似破解农民问题,实则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城市发展人力资源充沛,才能防止中小城镇陷入“落后一逃离”的恶性循环。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三农”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破冰”更非一时之功。我们需要充分认识“三农”的“破冰”方向,将它与发展形势结合思考,确保其在正确轨道上运行。 3、给定资料:  有人感慨,“二孩”政策或让上学难这一“老大难”问题面临“雪上加霜”的境况,优质教育资源在未来或面临更大的挑战。目前,“以公立教育为主、民办教育为辅”的供给情况真的能够满足普通民众对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海涛回答了这个问题:“公共财政投入教育的力度虽然不会减少,但公办教育发展的财力需求刚性很强,不少地方教育经费依旧短缺,需社会力量大显身手。”  2016年1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部分教育法律修正草案,明确“对民办学校实行分类管理,允许兴办营利性民办学校”。在教育资源的供给端,政策要求不断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合理区分基本与非基本公共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教育服务。随着政策不断松绑,民间资本深入到教育领域内部的通道被进一步打通。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已经成为明确的政策方向,教育法修正草案通过在即,促进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允许营利性民办学校存在,供给侧改革正推动教育进入产业化发展模式。  “我早晨6点起床,9点挂上号,11点看上医生,下午5点做完检查,然后医生下班了,这一天就这么白忙活了。”这种现象并不罕见,老百姓一旦生病了,要获得相对“靠谱”的治疗,大部分还是得乖乖到公立医疗机构排队、取号、等到“天荒地老”。的确,医院产业“国退民进”的破茧成蝶已经在路上,但医疗资源不均衡、群众就医难等老大难问题仍亟待解决。  行政垄断资源和医疗资源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该如何化解?供给侧改革或许能提供一种思路:在医疗领域的供给端鼓励更多民营资本进入,来打破公立医疗机构对于医疗资源的垄断。在政策层面明确提出鼓励之前,民间资本实际上早已挤进国内医疗行业攻城略地。在政策相对宽松的行业上游,各种资本已经在医药研发、生产、批发、配送、零售连锁和医院分销服务等方面完成了布局。在民营医疗机构百花齐放的情形下,百姓对于医疗服务不同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小病痛小需求可以就近前往小型诊所就医,大病痛大需求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进入民营专科医院进行治疗,“看病难”的困局有望能迎刃而解。  用“有人撑死有人饿哭”来描述现在的楼市是再合适不过了。当定居在上海的律师大刘正为买不到一套合适的四居室而犯愁时,远在鄂尔多斯的售楼员小尹却在苦苦寻觅手上几套大三居的买家。2015年以来,中国楼市上演冰火两重天,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房价逐月上涨,而三四线城市却陷入库存高企的泥潭,业界普遍认为楼市“供需错配”现象相当明显。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以及化解房地产库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的“供给侧改革”,是消除“供需错位”之痛和有效去库存的一剂“良方”。在一线城市及部分二线城市可适当提升土地的供应量和供应节奏,在产品质量和服务的升级上主动求变,从而刺激更多的改善性需求进入市场。而对于库存去化周期较长的部分三四线城市,要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  “供给侧改革”不仅是针对中国宏观经济开出的一剂对症良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也意味着未来将从改革释放的红利中,获取更多的实惠。请根据“给定资料”概括老百姓将得到哪些实惠。  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200字。 【答案】:在民生领域老百姓将得到以下实惠:一是教育供给多元化。允许兴办营利性学校,鼓励社会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推动教育产业化发展。二是民间资本解决“看病难”。打破公立医疗机构对医疗资源的垄断,民营资本进入医疗领域,使百姓对于医疗服务不同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三是改善房地产供给结构。改革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化解房地产库存,消除“供需错位”。 4、给定资料:  “没想到这么难,只能等明年了。”2015年4月24日,家住M市的石勇带着3岁的儿子石爽.到离家最近的一家公立幼儿园报名。没想到,23日晚上在此等候的家长已在排长队了。早晨7点,报名开始,不到一个小时,120个学位一抢而空。  据岷东新区统筹局统计,区内共有9所幼儿园,总学位数940个,但是全区3至6岁适龄儿童超过1400人,学位缺口达3 2.8%。M市新区在未来10年将要建成为现代化城市聚居区,人口将从目前的5万人增长到25万人,“缺口会快速扩大。对于拆迁安置户来说,新区建设,最缺的就是教育资源。”  岷东新区的9所幼儿园中,只有两所公立幼儿园,每生年收费1600元:其余7所均为私立幼儿园,每生年收费280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