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化工产业绿色安全发展工作方案

举报
资源描述
推动化工产业绿色安全发展工作方案 一、 推动化工产业绿色安全发展 坚持绿色安全发展总基调,突出高科技、高效益、低排放、低风险产业导向,优化化工产业布局,提升园区安全水平,加强清洁生产改造,推动企业数字化改造,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到2025年,力争全省化工产业绿色安全发展和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化工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3.8%以上;打造形成一批布局合理化、管理规范化、产品高端化、资源节约化、生产清洁化的绿色化工园区,培育形成一批产业集聚效应明显、链条清晰、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化工产业集群。 1、优化化工产业布局 依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产业园区规划和化工园区认定办法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化工园区。推动化工企业、推进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进入化工园区发展。依托化工园区集聚小散企业、消减危重企业、培育示范企业,优化全省化工产业布局。严格项目审批,禁止新建淘汰类化工项目,禁止在化工园区外新建、扩建化工项目,依法依规推动化工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压减低端低效产能、化解过剩产能。2025年底前,全面完成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 2、提升化工园区安全水平 全面落实化工园区安全风险排查和安全整治提升工作,突出对系统性安全风险的整治,提升本质安全水平,防范重大安全事故。实施园区安全风险指数管理,清理整治高风险和较高风险化工园区,实现化工园区整体安全风险可控。结合实际制定禁止、限制和控制危化品目录,严格化工园区项目准入标准和准入程序,从源头上提高新引进和新上项目的质量。推动建立集日常管理、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应急联动等功能为一体的化工园区安全生产管理和应急指挥信息平台,提升化工园区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3、加强化工清洁生产改造 推动化工产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引导企业积极开发和运用环境友好的原料、溶剂和催化剂替代技术,加快有毒有害物质和环境敏感溶剂的替代,加快推进化工原料和反应介质、合成工艺和制造过程绿色化,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污染。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危化品输送、投料、反应、分离和干燥等设备以及先进智能控制系统,达到全生产过程的密闭化、管道化、连续化、自动化,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生产环境清洁化。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鼓励化工企业、化工园区建设设备管线泄漏检测与修复管理平台,做好挥发性有机物物料储存、转移和输送、设备与管线组件泄漏、敞开液面逸散以及工艺过程等无组织排放环节的管理。严格废水排放,加强固体废物绿色化处置,加强污染物在线监测和联网管理。针对高盐、高氨氮、含酸、稀盐酸、稀硫酸、难降解废水开展先进技术示范。推进废酸、废盐、废催化剂、精馏残液等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实施固体废物差异化处理措施。加强化工产品生产、利用和回收体系建设,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4、加快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以调结构、转方式、换动能、补短板、强链条为主线,深入推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做强石油化工、做优盐化工、做精磷化工、全链条打造硅化工、加快煤化工转型升级、着力发展高端精细化工,全面提升我省化工产业的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做强石油化工 依托安宁产业园区,构建形成炼化、基础化工、合成材料、精细化工等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格局,打造全国重要的炼化一体化石油化工基地。不断丰富石化产品的门类,进一步延伸上下游产业链。鼓励炼油芳烃一体化、烯烃一体化布局建设,推进炼油副产品综合利用,发展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等化工新材料。 (2)做优盐化工 依托昆明市、楚雄州、大理州、普洱市等州、市,推动盐化工产业链做精做长。鼓励盐化工企业结合省内安宁市、昭通市等地较为丰富的乙烯、乙炔等石化、煤化工资源,发展聚氯乙烯及下游产品,研制开发制药、日化等化工中间体及精细化工产品,形成原卤—原盐—两碱—精细化工—盐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实现基础产品和高端产品的有机结合,拓宽盐化工产品在汽车、电子、建材等领域的应用。 (3)做精磷化工 依托安宁产业园区、禄丰产业园区等推动磷化工产业集中发展。重点发展医药级、电子级、食品级精细磷化工产品,加大新型肥料、新材料领域的磷化物、磷酸盐产品研究开发和生产,不断提升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和附加值。 (4)全链条打造硅化工 依托曲靖高新区、昭阳经开区、保山产业园区、禄丰产业园区等,加快发展以有机硅单体为基础,硅烷、硅油、硅橡胶、硅树脂等为延伸的硅化工产业链,积极引进有机硅下游粘合剂、密封剂、防护涂料、绝缘漆浸渍等生产企业,打造有机硅产业集群。 (5)加快煤化工转型升级 依托蒙自经开区、曲靖高新区、富源产业园区、师宗产业园区、泸西产业园区等已有产业基础,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工艺技术及企业,构建完善煤化工材料产业链,推动煤化工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鼓励发展以甲醇为原料,以甲醛为中间介质的聚甲氧基二甲醚、聚甲醛、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酯甲酯、对二甲苯、不饱和聚酯和醇酸树脂等产品;以焦化粗苯为原料的乙炔、己二酸、己二胺等产品;以焦油为原料的对苯二酚、高间位比混甲酚、纯间/对甲酚、萘二甲酸、邻苯二甲酰亚胺等产品,推动全省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6)着力发展精细化工 依托水富经开区、蒙自经开区、安宁产业园区、禄丰产业园区、砚山产业园区、华坪产业园区等,布局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化工产品、汽车领域精细化学品、涂料产品、植物提取物、医药中间体、化妆品、食品添加剂等精细化工产品。 5、着力打造绿色化工产业集群 加强化工产业园区的节能环保、数字转型、安全生产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努力培育、创建和提升一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促进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深度融合,重点打造石油化工、磷化工、煤化工产业集群。 二、 加快实施制造业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 (一)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 顺应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新型信息消费模式不断涌现、在线新经济蓬勃发展的浪潮,以更好地适应和满足消费方式升级为切入点,以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为核心,以强化数据赋能和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全要素数字化升级再造为着力点,加快全省制造业数字转型步伐。推动制造业营销互联网化—渠道互联网化—产品互联网化—运营互联网化转型,加快培育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 1、着力推进制造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 广泛征集一批技术力量强、服务效果好的数字化服务商,培育推广一批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数字化平台、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通过低成本、模块化、集成化、云化等方式,推动企业加快提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数字化、信息化应用水平。总结推广一批数字化赋能标杆企业典型案例,带动更多中小企业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提升敏捷制造和精益生产能力,增添发展后劲,提高发展质量。 2、着力推进制造业互联网+协同制造 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精准对接用户需求,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鼓励企业通过互联网与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紧密衔接,提升网络化协同设计与制造水平,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鼓励企业运用互联网发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拓展产品价值空间,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升级。 3、着力推进制造业互联网+高效物流 支持构建物流信息共享互通体系、建设深度感知智能仓储系统、完善智能物流配送调配体系。鼓励物流、快递企业通过互联网深度融入制造业采购、生产、仓储、分销、配送环节,持续推进降本增效。促进工业互联网在物流领域的融合应用,推动建设物流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采购、生产、流通等上下游环节信息实时采集、互联共享,推动提高生产制造和物流一体化运作水平。 4、着力推进制造业线上线下融合双向提速 支持互联网平台企业向线下延伸拓展,加快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转型,发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推动线上线下高效融合、大中小企业协同联动、上下游全链条一体发展。引导实体企业开发更多数字化产品和服务,鼓励企业通过直播电子商务、社交营销等新业态模式加快营销互联网化、渠道互联网化。 (二)加大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力度 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发展模式和企业形态变革,抢占竞争制高点。 制定重点行业智能制造推进路线图,分行业、分层次、分环节、分步骤开展智能制造应用普及。面向装备、单元、车间、工厂等制造载体,开展智能车间/工厂建设,拓展数字孪生、5G、人工智能、区块链、增强现实/虚拟现实(VR/AR)等新技术的应用场景。持续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大力推动设备换芯、生产换线、产品换代、机器换人为主要内容的智能化改造,建立智慧园区、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培育目录,推广智能制造单元、自动化生产线。推动烟草、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绿色食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实施智能化改造,鼓励智慧工厂、无人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推进制造过程、装备、产品智能升级。开展智慧供应链建设,引导链主企业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打造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可信交互、生产深度协同、资源柔性配置的供应链,带动上下游企业同步实施智能化升级,加快云南制造向云南智造转型进程。 (三)深入推进制造业服务型制造 以主动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供给体系改革为核心,以加强产需互动、拓展价值空间为导向,以营造良好生态为支撑,以创新设计模式为桥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服务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服务型制造。积极利用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新制造、催生新服务,推动全省制造业积极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引导企业由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转变,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解决方案转变,推动制造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为制造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1、强化制造业创新设计引领 推动建设贯穿产业链的研发设计服务体系,引领服务型制造发展。不断深化设计在企业战略、产品合规、品牌策划、绿色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探索发展众包设计、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协同设计等新型模式,增强自主创新设计能力。推动创新设计在产品、系统、工艺流程和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强化创新设计对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行业的服务支撑。引导制造业企业加大对设计的投入和应用,带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快培育第三方设计企业,面向制造业提供专业化、高端化创新设计服务。 2、加快发展制造业定制化服务 鼓励日用消费品、纺织服装、家居建材、电子终端、机械装备和汽车等制造业,综合利用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数字化设计与虚拟仿真系统,采集分析客户需求信息,发展个性化设计、用户参与设计、交互设计,推动零件标准化、配件精细化、部件模块化和产品个性化重组,推进生产制造系统的智能化、柔性化改造,增强定制设计和柔性制造能力,发展大批量个性化定制服务。 3、积极拓展制造业总集成总承包服务 鼓励制造业企业提高资源整合能力,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开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发展建设—移交(BT)、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拥有—运营(BOO)、交钥匙工程(EPC)等多种形式的工程总承包服务。支持制造业企业依托核心装备、整合优质产业资源,建设硬件+软件+平台+服务的集成系统,为客户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 (四)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基础设施 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和其他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加快互联网、广电网骨干网络IPv6互联互通,推进5G网络规模化部署。构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推进工业互联网国家标识解析二级节点项目建设。推进开发区智能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与城市规划建设、交通、安全、环境等城市管理平台互联互通。推进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为主导产业的开发区率先打造数字园区、智慧园区,示范带动各类开发区智能化转型升级。推动企业部署应用5G、千兆光纤宽带、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现有工业设施信息化改造,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