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期末模拟检测历史试卷

举报
资源描述
东营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期末模拟检测 历史(B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人)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人为)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据此可知,荀子旨在阐述 A.克己复礼的价值 B.尊贤尚能的主张 C.隆礼重法的必要 D.人性本恶的观念 2.商鞅变法前,在秦国举行的一次宫廷会议上,有人曾提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 A.阐述变法的指导思想 B.歌颂商鞅变法的成效 C.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D.反对变法 3.据载:汉初,“迄高帝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时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载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逮文.景四五世间;流民即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小国白倍.富厚如之”。由此可见,汉代文景时期 A.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B.封建经济获得发展 C.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 D.户籍制度日益完善 4.唐代高适有诗云:“晚清催翰墨,秋兴引风骚”,下列各项与诗中的“骚”属于同一种风格的是 A.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D.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5.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督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据此可知 A.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行政效率得以提高 C.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地方割据彻底解决 6.《元史·百官志》载:“行中书省,凡十,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的“都省”是指( ) A.门下省 B.尚书省 C.中书省 D.枢密院 7.万树园是清朝避暑山庄政治活动的中心之一。据初步统计,从乾隆十七年到嘉庆二十四年这六十八年中,共在此举行五十二次活动,其中乾隆年间四十七次,嘉庆年间五次。有时皇帝虽来山庄驻跸,并未御万树园,但也有时连续多次在万树园活动。乾隆十九年五月、十一月两次来山庄,共在万树园活动十次之多。乾隆二十年九、十两个月就活动了六次,乾隆三十六年九月活动了三次,乾隆四十五年活动了四次(注28)。这些数据主要说明了 A.这在我国民族统一史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B.活动都发生在乾隆年间 C.主要来往的都是满洲贵族 D.清朝的政治活动范围主要在北京和承德 8.在历次日本侵华战争中,环渤海地区的两大半岛曾遭受日本多次侵略。侵略战争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践踏了人民的基本生存权,掠夺了中国人民大量财产财富。读下图,下列说法符合日本侵略史实的有 ①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曾在A半岛某地制造大屠杀 ②甲午战争之后日本成功割占A半岛 ③19世纪末B半岛是日本势力范围 ④华盛顿会后日本仍保留在 B半岛特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指出:“今欲致大同,必去人之私产而后可;凡农工商之业,必归之公;举天下之田皆为公有,人不无得私而私买卖之。”他在这里 A.强调清朝必须推行企业国有 B.认为未来社会应实行公有制 C.要求清政府立即实行私有制 D.主张学习日本实行土地国有制度 10.下图为中国近代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形势示意图。该事件最终导致 A.中华民国成立 B.国民革命失败 C.解放战争胜利 D.抗日战争爆发 11.如图是一份信函,对此信函解读不正确的是 A.“暴动计划”基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紧急会议”指的是“八七会议” C.“贺、叶军队”是指南昌起义部队 D.此信函写于国共对峙时期 12.2015年7月15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同志因病逝世于北京。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送来挽联“想吃米,找万里;小岗人,怀念您”“万书记,你让父辈吃饱了饭”。小岗人这么深情悼念万里同志,是因为他曾以非凡的胆识支持的农村改革 A.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向私有的转变 B.让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C.完全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D.使农民获得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 13.据记载,伯里克利时代的普罗泰戈拉已怀疑神“存在还是不存在”,普罗狄科更认为不是神创造人,而是人按照发明种植、住房和各种技艺的实用需要创造了诸神的观念。这(  ) A.带有绝对化的发展倾向 B.有利于人文精神的滥觞 C.肯定了人人平等的理念 D.旨在论证“认识你自己” 14.16世纪,意大利城市的粮食供应日渐缩小,保证粮食供应成为城市头疼的问题。热那亚成立了“粮食办公室”,威尼斯的小麦进口及销售由政府严格控制,那不勒斯由于缺粮甚至在1591年解散了城里的大学。这反映出,当时意大利 A.城市经济存在结构性问题 B.奴隶贸易导致人口增加 C.工业化导致粮食消耗增加 D.经济命脉被英荷所控制 15.据估计,400年间,从非洲运往美洲的黑人不下1500万人,死于猎奴战争和贩运途中的黑人,约为此数的5倍,整个奴隶贸易使非洲丧失的人口中,60%是运往美洲而损失和牺牲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A.工业革命导致欧洲劳动力短缺 B.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的野蛮特征 C.非洲人具有体力劳动的先天优势 D.黑奴贸易使洲际人口失去了平衡 二、非选择题: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晋时期常有“水旱为灾",“郡国大旱蝗”,民多流亡,《三国志》记载“黄巾起,避难南方"、“遭天下乱,避难交州"。江南地区气候条件的变迁,使得中原士民不再视之为“暑湿”“瘅热之地,气候环境的改善,也让中原先进农耕技术可以迅速移用推广、加之地多人少,因而比较容易获得土地。还应看到,农耕民在不得不迁徙时,往往倾向于选择脱离政府强力控制之地。一旦脱离控制,他们可能激发出惊人的生产积极性和文化创造力,经历“八王之乱”后,永嘉元年(307年)又出现“永嘉南渡”。永嘉南波”及其之后的移民运动,进一步把中原文化传统的精华传向南方,从而使南方逐渐继承了中原文化的正统。 ——摘编自王子今《“铜驼”象征征与汉晋南迁的移民运动》 材料二  至晚在18世纪后期,中国与南太平洋地区已经通过海洋贸易确立联系,由中国海产消费市场驱动的捕捞海参、砍伐檀香木及猎取海豹皮等活动,在南太地区迅速蔓延,中国与南太地区的联系绝不仅限于海上贸马这种相对间接的形式,也没有止步于沿海地区。突如其来的淘金热热瞬间改变了内陆的魅力。1852年,澳大利亚本迪戈金矿出现了1500名华人矿工,随后部分有经验的华人矿工被带到新西兰。19世纪80年代后南太平洋各地淘金热因资源枯竭而偃旗息鼓。华人也凭资本而非劳动力开发内陆资源。1868年,广州人周详移民至新西兰,他利用当地原始森林里长的毛木耳,创立了新西兰木耳产业,然后用木耳产业的盈利投资建立黄油产业。1887年他开办了三家黄油厂和一家奶油厂,其中最大的一个仅建造和装备费就高达3700英镑。华人移民有力地推动联系。但华人在海外倍受排斥和歧视,在西方世界长期存在所谓的“黄祸论: ——摘编自费晟、毕以迪《近代华人移民与南太平洋地区复合生态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晋南迁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与南太地区联系过程的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人两次南向移民给政府施政带来的启示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主要观点 代表性著作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等。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革命的历史。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林增平《中国近代史》等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追求近代化的历史 李时岳《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在各种冲击下的自我更新,是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你同意哪一观点,并列举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予以还。(提示:明确写出你所同意的观点,阐述过程史论结合,列举的史实不少于两件。你不同意的其他三个观点既不需要阐述,也无须反驳。)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多维度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视角 意义 时间 四个“终结”:终结了国民党22年的反动统治;终结了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09年的历史;终结了自明朝中叶以后约500年中国社会总体下行的轨迹;终结了中国社会延续数千年的剥削制度。 空间 四个“开启”:开启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开启了亚洲政治版图的新格局;开启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阶段;开启了全人类解放和世界发展进步的新局面。 社会 六个“转变”;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民族关系、外交等方面发生历史性的转变。 ——摘编自薛红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研究维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就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视角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阐述清晰。) 19.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折射出一个时期、一个国度的精神文化厚度。随着历史的发展,博物馆在自身的功用、建筑和设计等方面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 探究一  词组一:亚历山大教会贵族不公开 词组二:文艺复兴大航海时代工业革命公共博物馆 探究二  18世纪晚期,风起云涌的起义和革命推翻了旧王朝,革命后将专属建筑(宫殿)改造为人民的场所(公共博物馆)。比如法国的卢浮宫,后来的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院、古巴的革命博物馆等。 流行于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博物馆建筑,多为仿宫殿或仿圣殿建筑。这种基于帝国主义或民族主义的表达,使博物馆展现出对某些文化传播的优先级姿态。这类建筑通常有着宏大的古典建筑般的外观,以此作为国家实力的有效体现。比如大英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德国柏林旧博物馆等。 以现代主义建筑为主流的博物馆建筑,流行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这类建筑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功能主义,主张以形式反映建筑的实用要求,反对矫揉的装饰风格和繁琐的细部样式。此类建筑设计内核就是精英主义,从外部就营造出一道“誓与庸俗之人割裂”的鸿沟。比如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等。 到了21世纪,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和设计软件的兴起,数字时代的建筑已然是高等数学影响的产物。数学比例中的美学、经典的“黄金分割”、微积分的复杂几何形状……这些都称为参数式建筑的启蒙。比如,在2008年设计的香奈儿移动艺术馆,就是通过扭曲起伏的外形,表达着造型线条与形式逻辑的集合。同属此类的建筑还有莫比乌斯环状的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阿联酋迪拜的法拉利主题公园等。 ——摘编自李浩然《从旧宫殿利用到参数式营造——博物馆建筑设计理念的六次变革》 (1)从探究一每组词组中至少各选2项,说明从词组一阶段到词组二阶段博物馆发生的重大转变。 (2)根据探究二,以“建筑与时代”为主题自拟一篇短文。(要求:250字左右,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 C 2.D 3.B 4.B 5.C 6.C 7.A 8.B 9.B 10.A 11.A 12.D 13.B 14.A 15.B 16.(1)原因:北方自然灾害频发;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南方气候环境的改善;南方较易获得土地;南方部分地区政府控制力较弱。 影响:传播了北方先进的技术;为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江南的开发;传承了中原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2)特点:由沿海到内陆;由间接到直接;由海上贸易(商业)到工矿业;由劳动力输出到资本投入(由劳动密集到资本密集);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创业。 (3)启示:从原因看,要注重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从过程看,要适时政策引导,因地制宜,在开发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从影响看,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承认文化的多样性;要促进民族融合或文化交流,避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