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二)》仿真模拟4(含答案)

举报
资源描述
教育学(二) 一、单选题 1.“既要考虑给予学生一个健康的体魄,也要重视给予学生一个美好的心灵”。这句话反映 出,教师还要扮演 A. “父母”角色 B.“学校管理者”角色 C.“领导者”角色 D.“心理医生”角色 答案:D 2.“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句话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A.广延性 B.长期性 C.创造性 D.艺术性 答案:C 3.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发展的 A.动力 B.自然前提条件 C.生理基础 D.客观条件 答案:A 4.建国后,我国对教育目的的第一次明确表述是在 A.1957年 B.1958年 C.1982年 D.1990年 答案:B 5.中国最早采用班级上课制,始于1862年于北京开办的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国学堂 C.京师外语学堂 D.京师大学堂 答案:A 6.第一个从理论上对班级上课制进行总结的是 A.卢梭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洛克 答案:C 7.中国分科教学始于 A.孟子 B.孔子 C.墨子 D.荀子 答案:B 8.“学科结构论”的提出者是 A.可伯屈 B.凯洛夫 C.布卢姆 D.布鲁纳 答案:D 9.德育就是 A.培养学生政治观点的教育 B.形成学生道德规范的教育 C.形成学生人生观的教育 D.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答案:D 10.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 A.职业教育 B.专业教育 C.基础教育 D.技术教育 答案:C 11.可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系统连贯的知识的方法是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读书指导法 D.练习法 答案:A 12.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昌桥雪制窝的教学实旗说体右案是 A.教学计划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策略 答案:D 13.“产婆术”的提出者是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昆体良 答案:C 14.“学不躐等”这句话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因材施教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科学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答案:B 15.奖励一般有三种形式,它们是赞许、表扬和 A.奖赏 B.授予荣誉称号 C.颁发奖状 D.颁发奖品 答案:A 二、填空题 1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备课、上课、和。 答案:课后辅导;评价 17. 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分为、、保持和应用。 答案:选择;领会 18. 师生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工作关系、人际关系、组织关系、和 答案:心理关系;非正式关系 19.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学生的定型期望、和 答案: 班集体的特点;教师的行为方式 20. 我国中小学课程包含着认知经验要素、道德经验要素、和。 答案:审美经验要素;健身经验要素 三、判断改错题 21.修养的主要形式有学习、座右铭、立志、自我批评和参加活动。 答案:× 21.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平衡性和个别差异性的特点。 答案:× 22. 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是重视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 答案:√ 23.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商品性、生产性、科学性、民主性和发展性。 答案:√ 25、 教学计划的组成部分是说明、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编制以及学周安排。 答案:× 四、简答题 26.简述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 答案:①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②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③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和生产中所必须的各种人员“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④教育是加速现代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利因素 27. 简述教学过程的规律。 答案:①教学认识过程简约性的规律 ②教和学相互依存的规律 ③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 ④教学要素的整体性规律 28. 简述家庭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答案:①家长的职业 ②家长的文化程度 ③家庭的经济状况 ④家庭结构 ⑤家庭的气氛 ⑥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 29. 简述德育原则。 答案: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 ②疏导原则 ③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④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⑤因材施教原则 ⑥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或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30. 简述教师的知识结构。 答案:①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 ②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 ③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五、论述题 31.试述学习方法指导的基本要求。 答案:①学习方法指导要有整体观 ②把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与研究学生结合起来 ③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④学习方法指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31. 试述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问题。 答案:①身心失衡带来的困扰 ②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③同辈群体与父母价值观的冲突 ④自我探索中的冲突 ⑤父母过高期望引起的压力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