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方案全套汇编

举报
资源描述
目录 1. 新冠疫苗接种准备工作方案 2. 新冠疫苗接种心因性事件防范工作方案 3. 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培训方案 4. 各类人群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方案 5. 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方案 6. 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实施方案 7. 新冠疫苗接种推进实施方案 8. 新冠疫苗接种异常反应医疗救治工作方案 9. 新冠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和处置方案 10. 新冠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与处置方案 11. 新冠疫苗货物道路运输工作方案 12. 新冠疫苗 AEFI 监测工作方案 13.XX 街道 2021 年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方案 14. 新冠疫苗流通和接种信息登记报告方案 15. 新冠疫苗接种宣传舆论与引导应急处置方案 16. 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方案 17. 新冠疫苗接种组织与信息报告工作方案 18. 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方案 19. 新冠疫苗预防接种实施方案 20. 新冠疫苗监管工作方案 21. 新冠疫苗接种现场工作方案 22. 新冠疫苗预防接种工作方案 23. 新冠疫苗供应和配送方案 24. 新冠疫苗督导检查工作方案 25. 乡镇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方案 26. 新冠疫苗流通环节监管督导工作方案 27. 新冠疫苗异常反应医疗救治工作方案 28. 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专项督导方案 29. 大型临时接种点设置管理工作方案 新冠疫苗接种准备工作方案 为尽早建立健全人群免疫屏障,有效阻断新冠流行,保 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即日起, XX 镇全面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工作 , 制定本方案。 一、接种单位设置 综合评估我镇新冠疫苗预防接种服务保障能力,结合新冠疫苗接种需求,统筹规划,合理增设,归口管理。主要依托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现有卫生资源。 (一)提升现有接种单位服务能力。 XX 卫生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接种人员和扩充疫苗储存容积,延长服务时间或 增加服务频次。通过预约接种、分时接种或单独设置接种空间 的方式开展新冠疫苗接种,确保常规免疫规划疫苗接种不受影 响。在偏远地区,由 XX 卫生院设置接种单位或派出接种人员在各村巡回提供接种服务。 (二)新增接种单位。 现有接种单位无法满足需求的, 应依托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开展新冠疫苗接种。 1. 接种单位应避免与普通门诊、注射室、病房、放射科、 传染病科(含发热门诊、肠道门诊、传染病病房等)、化验室等存在潜在感染和损害风险的科室共处同一楼层或共用出入口及通道。负责预防接种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应设独立的疫苗接种区域,与患者临床救治的区域分开。 2.XX 卫生院在具备相应房屋条件的条件下,应有以下功 能区:候诊室区、健康询问区 / 登记区 / 知情告知区、接种区、留观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区、冷链区等;如不具备 相应房屋条件的,至少应有候诊、询问 / 登记/ 告知、接种、留观等区域。 3.XX 卫生院按照候诊、健康询问、登记 / 告知、接种、留 观的先后顺序合理布局,人员入口、出口尽可能分开设置,受种者按引导标识,实现业务流程单向流动,避免交叉往返。 4.XX 卫生院同时提供儿童和成人预防接种服务时,可采 取分时接种或区分儿童和成人不同接种区域设置的方式,避免人员聚集。 (三)设置临时接种点。 在交通便利、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或接种人数多的集体单位,可依托农村医务室、办公室、 教室等固定房屋设置,偏远或条件艰苦地区可通过搭建帐篷、 方舱、移动预防接种车等,建立临时接种点,由接种单位或医 疗机构派出接种人员接种。临时接种点设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1. 应标示工作流程,按照候诊、询问 / 登记 / 告知、接种、 留观等功能进行分区。 2. 应配备用于储存疫苗的冷链设施设备,确保疫苗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储存和运输。 3. 应配备与受种者数量相适应的注射器材、消毒药品和器械等。 4. 应配备必需的急救药品和器材,加强管理和定期核查。制定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预案。 5. 应配备具有使用免疫规划信息系统的设备、设施,可通过计算机或移动终端录入,上报疫苗接种个案相关信息。 6. 应至少配备 2 名具有资格的工作人员实施现场预防接种工作,并根据受种者数量适当增加人员。 7. 要有二级以上医院派驻的急诊急救医务人员,现场有 120 救护车提供转运保障。 8. 疫苗接种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实施操作,严格按流程做好预约、受种对象核实、健康状况询问和接种禁忌核查、知情告知、规范接种和留观等工作。 二、接种设备条件配备 (一)冷链扩容准备。 根据辖区内新冠疫苗接种需求, 提前做好疫苗冷链储存和运输能力评估,做好疾控机构和接种单位冷链扩容工作,并配备温度监测设备,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要求做好疫苗储存和运输温度监测及出入库信息记录。 (二)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和信息化设备准备。 接种单位 在实施新冠疫苗储运、接种过程中必须具备广西免疫规划信息 系统运行条件,配备计算机、打印机、扫码枪、手持式移动终端( PDA)、身份证读卡器、核签仪等,可实现扫码登记、扫码出入库、扫码接种、疫苗接种凭证打印等功能。确保包括新增的接种单位和临时接种点在内的所有接种单位按要求使用信息系统采集和报告疫苗追溯和接种信息。设备、设施由各地统筹解决。 (三)接种单位冷链设备和急救药械配备。 1. 接种单位需要配备医用冰箱(储存疫苗使用)、冷藏箱/ 包、冰排和温度监测器材。需要储存大量疫苗的接种单位可配备普通冷库,并配备备用发电机组。 2. 有条件的接种单位在接种台可配备桌面小冰箱(接种存放疫苗使用)。 3. 接种单位要配有急救药物和器械,加强保管,并做好 定期检查核对。 (四)医疗救治保障。 要依托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划分责任区域,由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派出急诊急救人员,携带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为接种单位和临时接种点提供医疗救治保障。 三、人员配备和培训 (一)人员配备 1. 承担预防接种的人员应当具备医师或护士资格,并经过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新冠疫苗接种。 2. 接种单位应根据每日接种人数确定工作人员数量。接 种新冠疫苗时,应保证至少 1 名健康询问、登记(含免疫规划信息系统登记和报告操作人员)和知情告知人员,每个接种台 1 名接种人员,至少 1 名留观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医师。 3. 每个接种台及每名接种人员每小时接种服务人数原则 上不超过 15 人,如超过,应增加接种台、接种人员、接种服务频次或增设门诊。 4.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应配备至少 1 名专职人员负责疫苗管理,并接受疫苗管理相关业务培训。 5. 拟承担新冠疫苗接种任务的医疗机构要组建接种备选人员队伍。 (二)人员培训 1. 培训对象:包括接种活动组织人员、信息登记和报告人员、督导评估人员、接种单位实施人员,以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调查处置和鉴定专业人员。 2. 培训内容:对负责接种活动组织、信息登记和报告、 督导和评估人员,重点培训接种活动组织管理、接种单位和临 时接种点规范设置、督导和评估有关要求等。对接种单位承担 疫苗接种任务的专业技术人员,重点培训疫苗接种免疫程序和 操作实施等,接种人员应当能够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规定, 熟练掌握疫苗接种年龄、间隔时间、接种途径、接种部位、接 种剂量、适应证、禁忌证、一般反应的表现和处理方法等相关 知识和技能。对负责疫苗管理的人员要重点培训疫苗温度监测、疫苗出入库登记、疫苗定期检查及异常情况处置等相关技术要 求。 3. 培训目标:能够合理设置接种单位和 / 或临时接种点、 规范实施接种操作;掌握新冠疫苗管理、信息登记和报告技术 要点,确保疫苗接种全程可追溯;掌握新冠疫苗接种后疑似预 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处置原则与技术要点;掌握疫苗管理要求, 确保规范开展温度监测和出入库管理。 四、接种实施准备 (一)预约接种。 由单位集体组织接种时,应与接种单位商定接种日期,并组织受种人员有序接种。属于接种目标人群个体受种者的,持身份证和相关凭证到所在辖区指定新冠疫苗接种单位进行预约接种。 (二)接种前健康状况询问与接种禁忌核查。 接种单位要设置 1-2 名医师负责接种对象的健康状况询问与接种禁忌核 查,测量体温,并如实记录询问情况。 (三)接种前充分告知和知情同意。 对符合条件的接种对象要进行新冠疫苗接种告知,确保受种者知情同意,知情同 意书见附 1。 (四)接种后现场留观。 接种对象完成接种后,应在接种现场留观区观察 30 分钟后方可离开,接种单位需要备有足够空间用于接种后现场留观。现场工作人员应告知受种者接种 新冠疫苗常见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后续健康状况观察、处置 建议以及联系方式等。 (五)疫苗接种凭证准备。 接种单位完成接种后,应打 印或填写预防接种凭证,交予受种者。 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和处置准备 成立新冠疫苗接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处置小组, 制定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对预案,提前对接种人员开展急 救和应对异常反应处置的培训。依托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对口 负责责任区域内接种点医疗救治保障工作,由二级及以上医疗 机构派出急诊急救人员驻点保障,对于接种点发生严重异常反 应需要后续急救处置的,要指定 120 救护车快速转运,协助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建立绿色通道。接种单位应根据相关规定, 按照职责做好接种新冠疫苗后发生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 例报告、调查、诊断、鉴定和补偿等相关工作。 新冠疫苗接种心因性事件防范工作方案 一、定义 预防接种后心因性事件是由心理因素导致的一种以精神症 状为主的临床反应 , 不是由于疫苗固有性质引起的 , 与疫苗本质及其免疫无因果关系 , 而与受种者的精神或心理因素有关预防 接种后群体性心因反应也称群体性症 , 是指某种精神紧张相关 因素在许多人之间相互影响而引起的一种心理或精神障碍 , 可在人群之间相互影响 二、特点 心因性反应特点既表现为精神症状 , 又有躯体症状 , 但一般情况下没有器质性病变。通过心理疏导 , 宣传教育得以恢复 ; 也可以通过暗示治疗 , 必要时服用安慰剂等得以恢复高发人群相 对固定 , 发作时间短暂 , 受暗示性影响 , 主、客观症状矛盾 , 症状多样 , 部分患者发作反复 三、防范 ( 一) 接种前 1. 加强宣传教育。 接种前相关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 单位受种者单位应加强对受种对象及其相关人员的宣传教育宣 教重点内容包括接种疫苗目的、意义 , 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良 反应及其处置原则。使受种者在心理上有所准备 , 避免出现过 度紧张和恐惧 2. 周密安排。 通过分批分时段合理安排 , 避免接种人群拥挤, 保证有序接种 3. 熟练规范。 接种人员应掌握所接种疫苗的适用范围和接种禁忌 , 熟练、准确掌握接种技术 4. 环境良好。 接种单位创建空气流通、宽敞明亮的良好接种环境 , 配备饮水机等用品 5. 提前提示。 接种前 , 组织方要对受种者进行温馨提示 : 避免过度劳累、合理饮食、避免空腹等 ( 二) 接种中 1 正确把握接种禁忌受种者接种前应将当前自身身体状况( 包括情绪等 ) 告知接种人员。 接种人员应根据受种者提供的情况准确把握接种禁忌等情况。 2. 良好服务。 合理安排等待时间 , 避免不良的语言暗示。接种人员工作熟练 , 接种动作轻柔。 ( 三) 接种后 1. 分散注意力留观现场空间充足 , 分散留观人员注意力 , 避免留观人员过于将注意力集中在接种后的感官上。 2. 分散留观。留观期间 , 留观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