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中的沉郁顿挫073240

举报
资源描述
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登高中的沉郁顿挫 摘要:“沉郁顿挫”是为人们称道且被普遍接受的杜甫诗歌艺术风格,语文老师的任务不是用这种风格去套用杜诗,而是在诗篇中发现。登高中将情感放入时代洪流中的“沉郁”之意,宏达空间与个人际遇的交错带给欣赏者的“顿挫”之感,无不在字里行间体现得淋漓尽致。关键词:登高 沉郁顿挫 特殊性“沉郁顿挫”是杜甫在进雕赋表中所自道,且为后世普遍接受的诗歌艺术风格。也正是因为这种共识,导致语文教师盲目接受而不追根溯源。杜甫仅仅是“沉郁顿挫”的传声筒,殊不知普遍性来自特殊性之理。巴赫金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曾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评价,“对于陀来说,重要的不是主人公在世界上是什么,而首先是世界在主人公心目中什么,他在自己心目中是什么。”换言之,不是用“沉郁顿挫”去分析杜诗,杜甫是一个特殊世界的反映者,教学应该从诗作中看出作者眼中的世界,而不仅仅是表现,应在于描述。清人吴瞻泰在杜诗提要卷一中指出,“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施蛰存也指出杜甫晚年作诗“声调响亮,情调沉郁”。2孙绍振进一步明确指出“杜甫诗风,素称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厚,而顿挫,则是感觉和情致的大转折。”3言而总之,“沉郁”就是思想上的深沉雄厚,“顿挫”指章法结构、情感、节奏上起伏变化。登高中究竟是如何显现呢?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一、沉郁之意 前四句极写作者重阳节登高远见之景。既是“登高”,“风急天高”是诗人仰视之景,“猿啸”又为俯视。下句反之,“渚清沙白”为仰,“鸟飞回”为仰。后面“哀”“回”二字有两层解释:“哀”者乃猿声之哀,仅为客体,没有引起主体心灵的共鸣和呼应;又言“哀”实为作者情感状态的真实写照。杜甫在秋兴八首(其二)中抒发过“听猿实下三声泪”的感慨,这里“听猿”、“三声泪”都是道听途说,而“实下”才是真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实体验。秋兴八首组诗和登高是诗人同时、同地所作,远在夔州“右臂偏枯半耳聋”的他,在异地常怀故土、思故人,这里的“哀”实已融作者情感。“回”者是“群群水鸟迎风飞翔,不住回旋”4之意,正是因为外在的“风急”,鸟才会“飞回”,才会盘旋无依、任尔东西。但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考察,杜甫的诗作是和整个时代动荡、飘摇的背景结合起来的,安史之乱后的大环境,不也正使得民不聊生吗?而这也正是杜甫极目远望的风萧瑟、猿哀鸣、鸟盘旋的背景一致动乱、惨凄。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杜甫在天命之年却“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居无定所,将生命与船紧密联系在一起,无可奈何、无处可依之感借一“回”字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里既有社会广度的动荡、沉浮,更是诗人漂泊一生和失意生活的缩写。这里的情感是放在时代洪流中的,具有深沉的厚重感,这也正是“沉郁”之所在。“风急天高”(仰)“猿啸”(俯)“哀”(情)“渚清沙白”(俯)“鸟飞”(仰)“回”(情)“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律诗中的对句,除了历来受人称道的“正名对”之外,伟大的诗人还巧用了词语声韵中的对称,作为入声字的“落”和“木”组合在一起为叠韵,对句的“长江”亦是如此。此外,上句的“萧萧”和下句的“滚滚”同是叠词。在这两组词语中,有形、有色、更有声,我们似乎听到了落叶的沙沙之声,江水的澎湃汹涌之音。“无边落木萧萧下”是空间之感,“不尽长江滚滚来”则是时间之流逝,纵横之间,囊括了整个宇宙。生命衰败、时间流逝这类诗歌常见主题,在杜诗中却放进了无垠的空间,让郁结于诗人心中的情感更加广博、深沉。在用词方面,杜甫舍“落叶”为“木叶”,据林庚先生考证,“木”字既有形有色,也含情,在干燥、飘零之余更显空阔。凡此种种,无不将个人情感放置于大背景之下。前四句的景物描绘中含有双层意蕴: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动荡。这种情感不再是小的,而是深沉的、厚重的,这也正中“沉郁”的妙处。二、顿挫之法 如果说前四句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宏大的景观,那么后四句却由宇宙的大我写到在此空间上的小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称有八层意思:“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也;独登台,无亲朋也。”5这种分析颇得后人赏识,而我们不仅要看到字词背后叠加的含义,更应该看到这两句之内的起伏。“万里”“百年”中虽含虚指,但却有时空之境界,至于“常”“独”二字,诗人才慢慢将焦点放至个人。焦距在这当中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前两联的宏达在此没有继续,“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一联完全是书写个人遭际。迁居夔州的杜甫,已入暮年,好友已大半凋零,“百年歌自若,未见有知音”是他内心孤寂的呼唤。此时唐王朝已移交代宗之手,杜甫光盼已久的盛世并未来到,再加上“诗人原来就有肺疾、风痹、疟疾、消渴(糖尿病)等多种疾病”,6新迁夔州不免雪上加霜。理想的破灭,身体的不济,知交的离去,“艰难苦恨”四字,字字含情,读来声声是泪。可是在贫病交加的境遇之下,“性豪业置酒”的诗人也只能无奈地“新停浊酒杯”了。这对创作者而言,前后的起伏变化,是情感由汹涌到收敛的过程,对欣赏者而言是画画风由宏大的时代到个人际遇的突变,引发的“顿挫”使得杜诗在结构上、情感上赋予变化。而这种变化也是由“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过渡而来,因此不会引起读者强大的失落和陌生感。如果将这种变化表现得更为具体可参照下面的图表:杜甫的登高是语文教材中的“定篇”,而对于“定篇”,朱自清先生已经很明确的指出“阅读经典的作用,就在教人见识一番”。登高中表现的“沉郁顿挫”是一种深刻的诗思,一种厚重的情感,一种起伏的章法。我们必须从对诗句的鉴赏中,才能“见识一番”。“沉郁顿挫”是具有杜甫个性的,而这种个性则匿藏于诗的字里行间,需要我们去细细品读。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注释: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白春任,顾亚玲,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82.2 施蛰存.品唐诗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137.3 孙绍振.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343.4 傅德岷,卢晋.唐诗鉴赏辞典M.武汉:崇文书局.2009:265.5 罗大经.鹤林玉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258.6 莫励锋.杜甫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17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