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空调房间送风量和新风量计算及汇总表

举报
资源描述
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设计5 5 空调房间新风量和送风量计算空调房间新风量和送风量计算5.15.1 空调房间新风量确定空调房间新风量确定5.1.1 新风量确定原则一个完善的空调系统,除了满足对环境的温、湿度控制外,还必须给环境提供足够的室外新鲜空气(简称新风)。从改善室内空气品质角度新风量多些为好;但是送入室内的新风都是经过热湿处理,将消耗能量,因此新风量宜少些好。在系统设计时,一般必须确定最小新风量,此新风量通常应满足以下三个要求:(1)稀释人体本身和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保证人群对空气品质的要求;(2)补充室内燃烧所消耗的空气和局部排风量;(3)保持房间的正压。在全空气系统中,通常取上述要求计算出新风量中的最大值作为系统的最小新风量。如果计算所得的新风量不足系统送风量 10,则取系统送风量的 10。5.1.2 本设计新风量确定该工程设计所需要的新风主要是用于稀释人体本身和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保证人群对空气品质的要求,所以新风量的多少主要是考虑到人员的要求,并且各个房间送风量的 10均小于保证人群对空气品质的要求所需的新风量,所以本设计按每人所需新风量确定。按照规范的要求,各房间每人最小新风量:30 m/h,其中大厅、门厅按 20 m/h计算。根据房间的人数,则可确定每个房间所需要的新风量,计算结果统计如表 5-1-1所示。表 5-1-1新风量汇总表各房间房间名称人数(人)101 房间102 房间103 房间104 房间105 房间106 房间107 房间一层大厅68525551817人均新风量(m3/h.人)3030303030303020各房间新风量(m3/h)180240150750150150540340各房间房间名称人数(人)308 房间309 房间310 房间311 房间313 房间401 房间402 房间403 房间9951081139人均新风量(m3/h.人)3030303030303030各房间新风量(m3/h)270270150300240330902705133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设计续表 5-1-1各房间房间名称人数(人)201 房间202 房间203 房间204 房间205 房间206 房间207 房间208 房间209 房间210 房间211 房间213 房间301 房间302 房间303 房间304 房间305 房间306 房间307 房间631089569995108631089569人均新风量(m3/h.人)30303030303030303030303030303030303030180903002402701680270270270150300240180903002402701680270404 房间405 房间406 房间407 房间408 房间409 房间410 房间412 房间501 房间502 房间503 房间504 房间505 房间506 房间507 房间508 房间509 房间510 房间512 房间各房间新风量(m3/h)房间名称各房间人数(人)8999912951139899991295人均新风量(m3/h.人)3030303030303030303030303030303030303024027027027027036027015033090270240270270270270360270150各房间新风量(m3/h)5.25.2 空调房间热湿平衡空调房间热湿平衡以Q表示一空调房间的冷负荷,W表示其湿负荷,G表示向该房间的送风量,ho和do为送风空气的比焓和含湿量。通常采用的空调方法是在向室内送风的同时,自室内排除相应量的空气,后者称为排风。当排风重复利用时,这一部分排风称为回风。排风或回风具有的参数即为室内参数,比焓为hN,含湿量为dN。根据热湿平衡的原理,如果室内空气状态维持不变,送排风所带走的热量和湿量必等于室内的热负荷和湿负荷。可用下式表示:G(hN ho)Q或G(dN do)W则hN hodN doQW52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设计在焓湿图上定出室内空气状态点 N,通过 N 点作一条数值为 Q/W的热湿比线,在这一热湿比线上的任一点都能作为送风状态点。如果选择的送风状态点O离N越远的话,hN ho(或dN do)将愈大,其结果是送风量愈小。对空调系统来说,当然是风量愈小愈经济,但是O 点与 N 点的距离是有限的 O 点温度to过低,使送风量太小,有可能使室内温湿度分布不均匀;此外,送风温度过低,有时会使室内人员感到吹冷风而不舒服。可按室温允许波动值确定合适的送风温差to(见下表),根据选定的送风温差就可确定送风温度to。在焓湿图上to线与线的交点就是送风状态点 O。表 5-2-1按室温允许波动值确定送风温差室温允许波动范围()送风温差 t()室温允许波动范围()送风温差 t()0.10.20.523361.0 t,t1.0610155.3空调送风状态和送风量的确定在确定了空调房间的冷(热)、湿负荷后,即可确定消除室内的余热余湿、维持空调房间要求的空气参数所必须的送风量和送风状态。5.3.1空调房间的换气次数空调房间的换气次数,是空调工程中用以确定送风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表示为:n L/V (次/h)式中 L:房间送风量,m3/h;V:房间体积,m3 n 房间的换气次数,次/h;换气次数 n 不仅与空调房间的功能有关,也与房间的体积、高度、位置、送风方式以及空气质量等因数有关,具体见空气调节57 页表 2-18。5.3.2 确定空调房间的送风量和送风状态的方法在空调和通风工程中,按以下步骤确定送风量和送风状态:在 hd 图上找出空调房间内空气状态点 N;由已知的空调房间冷负荷 Q、湿负荷 W 求出热湿比;在 hd 图上过 N 点作过程线;由选定的to,计算出送风温度to tN to;由等温线to与过程线的交点,确定送风初始状态点 O 的比焓ho和焓湿量do;由下式求出送风量 L:L Q/(hN ho)W/(dN do)(/s)将送风量 G 折合成空调房间的换气次数 n,对照表 3-2-2 看是否满足该类型空调房间的换气次数要求,否则调整送风温差to后,再计算。53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设计对舒适性空调系统来说,在 hd 图上作线与L 90%95%线相交于 L 点(即机器露点温度),此时可得出最大送风温差下的送风量,本设计中采取最大送风温差to=10。5.3.3 空调房间的送风量和送风状态的计算举例现以 101 接待室作为风机盘管加独立新风系统的例子进行计算。101 接待室风机盘管加独立新风系统已知条件:夏季室内冷负荷 Q6.226KW,湿负荷 W1.0267 g/h=0.000285 g/s,室内空气温度tN=26,相对湿度55,室外空气干球温度tw35.2,相对湿度67,新风机组和送风管道的温升t0.5,该客房要求的新风量GW=180m3/h。采用新风不负担室内负荷的方案,即送入室内新风的焓处理到与室内空气焓hN相等,根据室内空气焓线,新风处理后的机器露点的相对湿度即可定出新风处理后的机器露点 L 和温升后的 K 点。室内热湿比及房间送风量=Q/W=6.226/0.000285=21830 KJ/Kg采用可能达到的最低参数送风,过 N 点作线按最大送风温差与90线相交,即得送风点 O(见图 5-2)则送风量为:L=Q/(hN-ho)=6.226/(57.5-45.8)=1919 kg/h=1745 m3/h校核换气次数:n=L/V=1745/156.4=11 次/h,查空气调节57 页表 2-18 换气次数5 次/h,满足要求。风机盘管风量:要求的新风量GW=180m3/h,则风机盘管风量GF=L-GW=1745-180=1565m3/h以上整个过程的处理过程图如图 5-2:图 5-2 风机盘管加独立新风空气处理过程 hd 图根据以上的计算方法计算每个房间所需要的送风量,并校核各个房间的换气次数,经校核都满足要求,计算结果统计如表 5-2-2 所示:54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设计表 5-2-2各房间送风量汇总表房间名称101 房间102 房间103 房间104 房间105 房间106 房间107 房间一层大厅201 房间202 房间203 房间204 房间205 房间206 房间207 房间208 房间209 房间210 房间211 房间213 房间301 房间302 房间303 房间304 房间305 房间306 房间307 房间送风量(m3/h)174515071007 4050864837384168391646922173013611634293616761292163480318092586164692217301361140729361407房间名称308 房间309 房间310 房间311 房间313 房间401 房间402 房间403 房间404 房间405 房间406 房间407 房间408 房间409 房间410 房间412 房间501 房间502 房间503 房间504 房间505 房间506 房间507 房间508 房间509 房间510 房间512 房间送风量(m3/h)1292140780318092586232292214861361148612921486129227551292803262510241641152016411470164114702906147082555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