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有关语文教案锦集十篇

举报
资源描述
20212021 年有关语文教案锦集十篇年有关语文教案锦集十篇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篇篇 1 1教学要求: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 10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 9 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学习生字疏通课文一、学习生字疏通课文1、揭示课题,指名读一遍2、姥姥是谁?3、说说对题目的理解,并推测课文会写哪些内容?4、学生自学生字词语5、初读课文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6、交流所学,不会的在全班解决7、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疏通课文,纠正错误。二、初读感知二、初读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2、朗读思考;哪些自然段讲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可以合并起来。3、学生默读思考,同桌交流。4、指名说说全文共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适当点拨。三、指导写字。三、指导写字。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2、展示评议四、布置作业四、布置作业1、读熟课文2、搜集剪纸资料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篇篇 2 2教材分析教材分析这是一首儿童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小朋友从取下两只鸟蛋到送还鸟蛋的.事。在这首小诗里,我们能看到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出对生命的珍爱,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课文浅显易懂,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顺,再读时,要把课文读通,读有所悟,读出文情;最后,在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而本课的另一教学重点则是识字,此环节应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在研读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以“读通读懂背诵写字”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以下是为完成学习目标的一系列做法。1朗读的指导(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读出文情,读有所悟。(2)教学时,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3)促读。2背诵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具体的背诵方法,如:结合板书来记忆背诵,边想象边背诵等方法。3识字、写字(1)在具体的语境中认识字词,体会字词含义。(2)充分发挥教师的书写示范作用。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蛋、取”等12 个生字,会写“听、唱”等6 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3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学会生字词。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能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教学切入点教学切入点两只鸟蛋是哪儿来的?为什么又被送回去了呢?教学准备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图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出示生字“蛋”,引出课题一、出示生字“蛋”,引出课题1指名认字卡上的生字“蛋”。(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生字朋友,谁愿意和它交朋友呢?)2指名说说自己所认识的蛋。3说说蛋里藏着的秘密。4揭题,读题,学生板题。(师生)二、初读,读通,读顺二、初读,读通,读顺1、读书小组一起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顺,遇到生字,要多读一读。2、检查学习情况。(1)指名认读生字卡片上的生字,小老师领读,给生字组一组词。(2)读课文上去掉拼音的词语。(课件出示)三、再读,感悟课文内容1指名分节接力读诗歌。(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是一首诗歌,老师想问问,假如让你请一些同学来接力读,你会请哪些同学呢?为什么?)2学生接力读,师生。3师生讨论问题,并适时指导感情朗读。(1)两只鸟蛋是从哪儿来的?是怎样子的?(给学生带来实物,摸一摸,体会“凉凉的”“小小的”)好玩吗?(怎样好玩,读出来)(2)妈妈看见我从树杈上取下鸟蛋来玩,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有关图片,知道蛋壳里藏有小生命,要学会珍爱生命,体会鸟妈妈的焦急心情。(指出鸟妈妈的心情)(3)听了妈妈的话之后,我是怎么做的呢?师生扮演,加深对“小心、连忙、轻轻”等词的理解。(指出“我”的小心)(4)过渡谈话,齐读最后一节诗歌。(5)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仿佛”,给“仿佛”换一个词。(6)看课文插图,说说小男孩抬起头来,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会看见什么呢?结合课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四、指导背诵四、指导背诵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引导学生出具体的背诵方法。2学生自由选择以上方法练习背诵。3学生背诵诗歌(男女生接力背诵、齐背诵)。五、指导书写“听、唱”等生字五、指导书写“听、唱”等生字1出示生字卡片,生开火车读。2学生说识记“听、唱”等生字的方法。3教师指导书写(教师范写)。4学生练习写字(书空,描红,临摹),要注意写字习惯。六、学习“我会读”,体会我国语言的丰富多彩六、学习“我会读”,体会我国语言的丰富多彩结合“找朋友”和“换位读”的游戏进行。1把“鸟蛋”“凉凉的”等词语写在词卡上,让学生去找朋友(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词语的正确搭配),找到朋友后,学生站在一起,举起词卡,让大家读。2学生换位置站,举起词卡,再让大家读一读,说说这样意思还是一样吗?作业设计作业设计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书写生字词。3学了课文两只鸟蛋后,自己动手画一幅画,把自己的感受画下来。教学、教学、这一课例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方法灵活,语言文字训练扎实,教学效果良好。1教师对教材的研读非常到位,对教材的处理、拓展恰到好处,较好地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2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做到有机结合。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自然而然达成了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熏陶和教育。3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张扬学生个性,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凸显学生的主人翁地位。4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洋溢着浓浓的探究气氛。5把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与朗读的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加强了读的训练,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落实了语感的培养。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篇篇 3 3教学要求教学要求1、读懂每一个自然段,理解内容;学习列宁做了错事主动认错的好品质。2、理解词和句;掌握生字和相关词语,能用“互相”“注意”口头造句。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按照提示的顺序复述课文。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掌握生字新词。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篇篇 4 4一、教学角度一、教学角度品读阅读体会诗歌语言,感受意象,进入意境。整体把握与品味分析相结合。体会永恒的爱国主题。二、主要教学步骤二、主要教学步骤1、整体熟悉诗歌,注意突出意象。2、了解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诗歌:背景,时代特征,诗人的相关情况以及诗人的创作风格等。3、品读感受诗歌意象,尤其是体会突出意象的具体内涵。4、诵读再体会。三、品读训练实施的具体过程三、品读训练实施的具体过程1、熟悉诗歌,尽可能从整体上感受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全诗尽管流露了低沉悲怆的情调,但贯穿全诗的是一种强烈的爱。作者从“耻辱的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的身上看到了时代的闪光、民族的转机。诗人把希望寄托在舍家保国、义无返顾的农夫身上。当战争打破了乡村的安宁,农夫便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一条征战之路。他是单个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征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全诗表达了对“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坚定信念。2、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结合对全诗的整体感受进一步理解诗作。诗人曾经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经历了抗日战火的洗礼,这些激发了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诗人在清华园的时候,写雪莱式的抒情诗,但是已经常用“野兽”“旋转的白骨”“紫色的血”之类的形象,基调是苦涩的。抗战爆发以后,诗人的情绪高涨了,由于他的经历,他看到人民的苦难,又有忧郁的反思。3、诵读诗歌,指导学生品味重要意象。A、找出诗中奇特突出的意象(一般是抽象、奇特的比喻、夸张等)。B、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构思特点等角度品味独特的意象运用的妙处。C、结合抒情主人公的具体感受品味该意象的内涵。例如:“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坚定地,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一样的是这悠久的年代的风”/“等待着,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以及反复吟唱的“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具体内涵。穆旦诗歌语言是他情思深化的化身。他忧患、多情、痛苦、迷惑,感情的复杂和热烈形成诗的语言的纽结,部分诗句是诗人喊出来的,他的诗内涵突破文字,满载以至超载。从诗人深沉的语言中感受到的不仅是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还有中华民族爱国的光荣传统。4、教师进一步深化引导,体会诗人热烈情感背后的深刻内涵。从这首长诗内容的广大的包容性和诗人全身心地对民族生存力的讴歌,能使时隔半个世纪后的我们仍然可以体会到诗人那颗为祖国激烈跳动的心。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诗人用自己的全部情感讴歌了一个永恒的爱国主题。这个主题已经被诗人用自己的激情进行了升华。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篇篇 5 5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长城的历史,明确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作用。2.正确理解作者对长城价值的评价和独到的见解。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长城价值的评价和独到的见解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阅读古诗长城汪遵(唐)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这是一首写长城的诗,对于长城,历来赞美较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_,作者又对长城有什么样看法呢?二、作者介绍葛剑雄,1945 年生,浙江湖州人,历史地理学家。他以灵活的笔法把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形象地表现出来,如在世界上不止有中文一文中,他把清代英国使节所带来的英文版文书客观翻译后的内容与当时清朝臣工们翻译给皇帝看的内容放在一起,使得清末统治者们自欺欺人的做法显露无遗。三、关于长城我国古代伟大工程之一,始建于战国时期。当时的齐、楚、燕、赵、魏、秦和中山等国都筑有长城。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原来秦、燕、赵北面的城墙连接起来,并增筑新的城墙,西起临洮,东至辽东,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万里长城。秦以后,又经许多朝代的重修或增筑,现在的长城是明代在旧有的基础上修筑的。西起甘肃嘉峪关,中经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东到河北山海关,长约 6300 公里。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与智慧的结晶,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高度成就。我们也常用长城来比喻坚强雄厚的力量。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我们祖国的钢铁长城。四、朗读课文1.教师读课文,学生查找生字词。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含义。断垣残壁、未谙事宜、众志成城、风雨沧桑、强词夺理、畸形繁荣、流风余韵、自圆其说、不言而喻、一厢情愿、长驱直入3.自由朗读,熟悉课文。五、整体感知1.作者对有关长城的哪些看法提出了质疑,甚至是批判?明确:作者从尊重史实的角度出发,指出一些传说及赞叹的不合理性;作者否定了长城价值要依据美国宇航员在太空能见到的唯一建筑是长城的观点;作者更否定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修长城就是爱国的说法。2.哪一点是全文的中心?明确:作者更否定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修长城就是爱国的说法。六、研讨课文1._开篇说:“不知道长城的中国人大概绝少,但真正知道长城的中国人我敢断定也不多。”作者是怎样证实这一论断的?明确:用了两个自然段先提出人们对长城的普遍了解,再从史实的角度一一加以否定。2.作者指出人们的错误看法有何用意?明确:为了自然地引出后文对用长城来象征中华民族的观点的否定及提出自己对民族团结的看法。3.很多人以美国宇航员“长城是在月球上能看到的唯一建筑物”的话为荣,可作者却认为那只是一种偶然,为什么?明确:在作者心目中,长城就是长城,它的价值应该由我们自己来确立。4.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心中,长城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作者对这一观点持否定态度,为什么?明确:因为作者认为长城从来就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5.作者从哪些角度阐述了长城历史上在民族团结中所起的作用?明确:第 8 段,长城历来就是中原农耕民族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手段。第 9 段,长城限制了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固定了农牧业的界线。第 10 段,作者认为康熙的统治思想才是英明的,也如孟子所说的“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