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焊接材料项目管理评估_参考

举报
资源描述
泓域/辅助焊接材料项目管理评估 辅助焊接材料项目 管理评估 xx有限责任公司 目录 一、 规划风险应对 4 二、 控制风险 9 三、 项目中的质量控制过程 12 四、 质量控制 13 五、 控制干系人参与 15 六、 规划干系人管理 15 七、 公司简介 18 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 19 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 20 八、 产业环境分析 20 九、 微电子焊接材料行业集中度 21 十、 必要性分析 22 十一、 经济收益分析 23 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24 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25 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27 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29 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 32 十二、 投资估算 33 建设投资估算表 35 建设期利息估算表 35 流动资金估算表 37 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 38 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 39 一、 规划风险应对 风险分析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我们详细了解和比较项目所遇到的风险,判断哪些风险会对项目产生更大的影响。对这些风险可以采取相应的活动来避免项目遭受损失。同时这些活动都需要消耗一定的资源和成本,这也就是我们必须为风险排定优先级别的原因。我们需要优先处理那些高级别的风险,这就是风险的应对计划。应对计划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在风险发生之前采取缓解措施,在风险发生之后应急处理。这就好像质量管理中的事前处理和事后处理的关系一样。 在有关特种任务的电影中,经常可以听到所谓的“B计划”,在充满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军事行动当中,制订风险的应对计划是一个基本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工作。 风险应对计划的内容应该包括下面的一些因素: •风险标识,用于唯一标识风险。 •风险描述。 •风险概率和影响。 •风险责任人及其职责。 •风险缓解措施,包括规避、转移、缓解或接受。 •应急处理,执行应急措施所采取的具体行动描述,所需要的预算和资源。 (一)风险缓解 风险缓解是指在风险发生之前采取措施来降低风险对项目可能产生的危害和负面的影响。根据方法和手段的不同,可分为4种不同的应对策略:规避、转移、减轻和接受。其中接受是指不做任何事前缓解活动,而只是做好事后应急处理方案。 1、规避 规避风险不是“躲”着风险,而是通过改变项目范围或者项目计划来使项目不再受到风险的负面影响。规避风险的方法主要用在项目前期,针对初期所遇到的不确定性因素采取措施使之明朗化。例如: •项目初期存在需求的不确定性。项目组利用需求挖掘、需求确认等手段逐步清晰化需求。 •加强前期项目人员技能培训,避免实施上的操作失误。 •尽量采用成熟的方法开发项目。 •建立正式而有效的沟通机制和渠道,使信息传递顺畅、准确。 •准备好项目后备资源,以备应急之需。 •如果项目需要和分包商合作,尽量避免和不熟悉的分包商合作,对分包商要做严格的资格认证。 2、转移 所谓“转移”,就是把风险迁移给第三方,从而降低风险对项目的影响。这个被转移的风险便能被项目外部的另一个实体所监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转移风险不是简单地推卸或者转嫁风险。接受风险转移的第三方必须具备降低或者规避风险的能力,这种转移才有意义,否则这种风险并没有被真正地消除,而仅仅是从项目组的“视线”里暂时消失。如果第三方同样不能对该风险进行根除和控制,风险发生后同样会对项目造成危害。尽管它不是发生在项目组内部,但只要是项目内容的一部分,这个结果都是负面的。所以在转移风险的时候,大都是指这个风险对本项目组来说是“风险”,但对第三方来说就不是风险,这种情况下的转移才真正有意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每个组织都有其最擅长的部分,在其范围之内的任务风险最低,效率最高,最有优势;而在其范围之外,则意味着风险较高,并不具有优势。通过把项目中自己不擅长的部分转包给擅长的第三方,风险就可得以化解。转包实际上是最常用的风险转移方式,它通常有以下几种具体形式: •和第三方签订合同,由第三方执行部分项目内容。 •购买组件,而不是自建。 •外购服务。 除此之外,也可以采用购买保险的形式,但这只是避免了损失却无法实现预防。 转移风险往往会带来费用问题,即需要向接受风险的一方支付承担风险的费用。这类费用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履行合同所需的保证金。 •购买费用。 •担保和保证费用。 •保险费用。 •其他一些需要支付的费用。 3、减轻 减轻风险是指想方设法将风险发生的概率或者发生后的影响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风险减轻计划包含了提前预防风险以及将影响或结果降低到可接受等级的行动或工作。尽可能早地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或者风险对项目的影响,比在风险发生后再采取应急措施更为有效。风险减轻与风险规避不同,风险减轻关注预防和风险最小化,风险规避则试图改变项目的范围,从而移除可能发生的无法接受的风险。 风险减轻也需要一定的费用。相对风险发生带来的损失,其需要的费用一般是合算的。风险减轻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一般可以采用的方法如下: •采取更简单的方法。 •进行更多的试验或者更充分细致的测试。 •采用更稳定的技术或者解决方案。 •挑选更有经验的工程师。 •尽量考虑更多的冗余度和容灾性。 (二)应急处理 虽然我们事前采取了一些风险缓解措施,但仍然无法完全避免风险发生,而且有一些风险并不能简单地通过有效预防或调整措施来解决,此时项目团队可以简单地接受风险。 无论怎样,当风险发生的时候项目都需要开始实施有准备的应急处理过程。这种应急处理需要事先制订一个所谓的风险应急计划,以备在风险发生时使用。该计划约定当一个预知的风险发生后,项目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紧急处理,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危害。通常情况下,制订风险应急计划可以大大减少风险发生时应对风险的费用。 由于风险应急措施的实施需要各种资源,项目应该为应急计划建立“应急储备”。应急储备主要指应急情况发生时需要紧急调用的各种资源和费用等。 二、 控制风险 项目的风险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能由于项目采取了相关的应对措施,或者由于项目以外因素的改变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将会改变风险排列的优先级顺序,一些新的风险可能会出现。这就需要项目必须持续地关注这些风险特征的变化,及时调整相应措施,这就是控制风险活动。 控制风险活动包括两部分的活动和功能,分别是“监督”和“控制”。 风险监督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持续不断地评价项目所处的风险状况。 风险监督活动的原则是:需要特别关注那些优先级别高的风险,因为它们对项目的影响最大。一个经常采用的工具就是“项目十大风险跟踪表”。 所谓“十大风险跟踪”,就是始终关注风险值最高的10个风险对这些风险进行全程监督和控制。这样可以集中有限的项目资源,解决项目中最主要的风险,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给项目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不是只关心前十大风险呢?这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根据项目的规模和特征,这个数值会有所不同。但是带给人们这样一个基本概念:不需要为所有的风险分配有限的资源。 十大风险跟踪的具体方法如下: •根据风险识别和分析的结果,列出风险值最高的10个风险(前面讲述的“风险排序表”中的前10个风险)。 •为每个风险制订详细的风险应对计划,其中包括应对措施及责任人,并执行。 •跟踪风险应对的执行情况,并定期评审和审计计划的执行情况。 •追踪风险变化的趋势,随时调整每个风险的风险值,并更新十大风险清单。 风险控制活动是指在风险发生后,根据风险应急计划来进行相应的危机处理过程。风险控制主要包括下面四个方面的内容: •执行某一个应急计划。 •针对某一个风险,采取纠正措施。 •选择备用的方案。 •重新制订项目计划。 控制风险的结果通过“风险状态报告”文档来反映。风险状态报告是对风险管理计划、应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审计后的主要输出文档。这份报告应该为每个风险考虑可能的四个风险管理方面的情况: •风险被解决,风险应对计划完成,跟踪结束。 •风险管理和应对行动与计划一致,在这种情况下风险管理工作还将继续。 •风险管理和应对行动与计划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纠正执行方法。 •风险发生了显著变化,通常要进行风险再分析和再计划工作。 风险状态报告的目的是向项目相关成员交流和沟通当前风险应对的状态。它的内容包括以下信息: •项目名称。 •风险描述。 •风险分类(项目领域)。 •识别阶段的概率、影响和曝光量。 •当前的概率、影响和曝光量。 •识别阶段的风险等级。 •当前的风险等级。 •风险应对计划的完成进度(已完成的工作)。 •风险应对措施的具体描述和工作总结。 •风险所有者。 •风险变化的趋势。 三、 项目中的质量控制过程 我们来总结一下前面有关质量控制活动的要点。 •明确质量目标,作为质量控制活动的参照基准。 •在产品构造过程中实施质量检验活动,包括两种类型:验证,即检查产品是否符合预先定义的质量规范;确认,即检查产品是否符合用户的最终需要。 •对质量检验活动所发现的缺陷进行记录并跟踪修复过程。 •对修复的缺陷进行检验,并确保没有产生其他影响。 项目的质量控制活动和交付质量直接相关,很少被完全忽略,但可能忽视了以下几个环节:第一,确认活动必须有客户参与。并且采取一定的方法使客户能够进行有效的检查来确保项目的交付目标和需求之间没有偏差,第二,缺陷跟踪。发现的问题如果没有一定的流程来跟踪处理极容易被遗忘。这一活动一直到确保该缺陷经过验证之后为止。同时,有关缺陷产生的数据也有利于项目质量的趋势预测。第三,返工结果的验证。这一活动要求不仅仅是对已发现缺陷的修补,还需要去检查修补工作是否带来其他方面的影响。后一点经常为人所忽略,因为修补而引发更大损失的例子不在少数。 质量控制活动还有一个提高效率的问题。所谓提高效率,并不是单纯减少质量控制活动的投入,而是如何使其更有效率地发现并解决缺陷,但这依赖于工程领域的技术和手段。作为管理者,其主要责任在于为质量控制活动分配足够的资源,以确保其有效开展。如果管理者对工程领域本身有丰富的经验,则非常有助于去细化质量控制的具体手段,帮助提高质量控制活动的有效性。但如果管理者没有经验则必须借助相关资源,高度关注质量控制活动。 四、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活动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直接对产品进行检查,并且这种检查应该尽可能早地进行,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COPQ。检查活动需要贯穿整个生产过程。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几个条件: •需要制定明确的质量目标,因为有目标才有检查的参照物。 •最初的目标可能是针对最终产品的,但这只能支持最后一道的产品检验,不利于减少COPQ。所以我们还需要把这个质量目标分解到产品的构造过程当中,以便于在早期就发现并纠正缺陷。 •错误被发现后,需要采取措施确保其被纠正。 综上所述,质量控制活动就是确保产品在构造过程中符合其制定的规范和标准,及时发现和纠正其不符合标准的地方。但需要强调的是,质量控制活动的实施重点在于把质量目标的检查分解到生产过程中。 实施的关键点是最终交付质量是否可以被有效地分解下去。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形类似于,最终交付产品是子产品的集成。此时可以在子产品构造完成后就开始检验,所有产品集成后再进行检验,主要关注各个子产品协同工作的问题。一般来说,这种情况下的质量控制活动比较好分解和实施。 第二种情形有些复杂,产品的构造过程不是产品本身的分解,而是过程的分解。例如,软件产品要经过需求分析、设计、编码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有产出物,但都不是最终产品,质量控制活动可以对阶段产出物进行检验,但效果则取决于对中间产品检验的有效性上。中间产品如果是最终产品的子件,则一般可以按照最终质量标准分解来直接测试。但大多数情况下,中间产品都是最终产品的另一种形态。例如,描述最终产品的规格或者设计。这种情况下大多是通过“评审”来检验。评审过程本身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