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阿房宫赋》教案四篇

举报
资源描述
实用的《阿房宫赋》教案四篇 《阿房宫赋》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 感受课文丰富瑰丽的想象,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   2、 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   3、 掌握“一”、“爱”、“取”、“族”、“焉”、“而”、“夫”等词的意思。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又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再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二、解题   1.杜牧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郎。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司勋员外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杜樊川”。   杜牧工诗、赋、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清人冯浩撰有《樊川诗集注》。   2.简介“赋”   “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3. 介绍写作背景和目的   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到了什么?   《红楼梦》里有一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学过了吧?里面有一张“护官符”它的内容是: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这里就提到了“阿房宫”。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就死了,接下来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还没完工就在公元前206年被项羽一把火烧毁了。从此,阿房宫的兴亡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作者杜牧生活的唐代,此时危机重重。于是,杜牧写了这篇赋。表面上,揭露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实际上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当权者要以古为鉴。   三、听录音,正音   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课文录音,在听的同时请大家把一些不认识的字注注音。强调以下字音   突 兀(wù ) 水涡(wō) 不霁(jì)何虹 妃嫔媵(yìng)嫱   矗(chù)立 辇(niǎn)车 雷霆乍(zhà)惊 鼎铛(chēng)玉石   逦迤(yǐlǐ) 锱铢(zī) 架梁之椽(chuán) 直栏横槛(jiàn)   参差(cēncī) 仓庾(yǔ) 金块珠砾(lì) 盘盘囷囷(qūn)   四、整体感知   读完文章,文章每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可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   第一节:从阿房宫的建筑规模、楼阁廊檐、桥梁复道等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壮丽;   第二节:写秦宫廷生活的奢靡;   第三节:写秦皇穷奢极侈、不体恤民力终于导致覆亡;   第四节:指出秦亡深刻的历史教训,警示后人。   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 1-2节体物,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和宫中荒淫、奢侈的生活。   第二层 3-4节写志,交待作这篇赋的本意,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第二课时   一、讲解第一小节   1、 下面我们先来看“体物”中的第一小节。这一节介绍了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理解生字词,尝试翻译。   重点字词强调:   毕:结束,指被秦国所灭。一:统一,数词→动词,后文“五步一楼”的“一”是数词。   兀:山高而上平,这里形容山上树木已被砍尽。形→动。   构:构造,建构。   折;转折。   走:奔向,趋向。注意“走”在古时是指跑,如《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本文这里是奔向,趋向。   缦:萦绕。回:曲折,迂回。象我们今天所说的回廊、峰回路转都是此意。   檐牙高啄;比喻,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噘起。   抱:环绕。   钩心斗角:古今异同。古:宫室建筑的结构错综精密。今:各用心机,明争暗斗,互相倾轧。   落:量词,犹“座”。   霁:本指雨停,引申为风雨停,云雾散,天放晴。   气候:古今异同。古: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今:天气(雨雪阴晴)。   2、重点句子翻译: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3、思考: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明确: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   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   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搂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搂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灿”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   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把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   二、讲解第二节   1、重点字词强调:   王子皇孙:这里指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不包括男性   下:方位名词→动词。   辇:原义:人拉的车,这里名→动,乘车。   朝歌夜弦:歌、弦:名→动。   为:成为   明星:明亮的星光,而现在专指有名的电影演员,运动员等   绿云:比喻女子乌黑的头发。   杳:状语,深远,不见尽头,不见踪影,杳然的意思。   之:动词。到……去。   尽、极:互文,极力,尽量。   缦:同“慢”,迟缓的引申义。缦立:久立。和前面“廊腰缦回”的意思不同。   2、重点句子翻译: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3、思考:在第2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明确:“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灿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摸、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女,则是开启下文。所以,作者紧接着便是写美女望幸。这一层都是写美人,但是从美人的生活遭际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无度。汉代大赋不少作品铺张扬厉,堆砌词藻。杜牧则发挥了赋的长处,着意铺陈夸张,但所有的铺叙又都为后文的议论张本,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从这一节对美人的描写可见一斑。   4、小结:以上为文章的第一部分,铺叙渲染了阿房宫的宏伟壮丽及宫女之众。   第三课时   一、 讲解第三段   重点字词强调:   铛:名作动,把它当作铛。   爱:喜欢。念:顾念。   锱铢;这里用它的引申义,指细微。“尽锱铢”和“如泥沙”状语后置。   使:致使。   南亩:不是指南边的田亩,这是个典故,语出《诗经七月》“洗彼南亩”,因为古时农家田亩多向南面向阳之处,后来文言文就常用“南亩”代替田亩。   九土;九洲,泛指全国。   城郭:城墙。城市。古代的城指内城,郭指外城,两字连用表示城。   骄固:骄横顽固。归纳固的用法:顽固;稳固(《谏太宗十四疏》“固其根本”);本来,诚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叫:呐喊,引申为起义。   举:被动,被攻占。   可怜:这里指可惜。古今异同。今:值得怜悯。   2、重点句子翻译: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3、思考:“可怜焦土”中的“可怜”二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流露出作者无穷的感慨,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土崩瓦解下,迅速灭亡,而“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顷刻之间化为灰烬,唐朝当时正处在秦的景况之中,杜牧目睹现实,感慨万千,不安和忧愤溢于言表。   4、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讲解第四小节   1、重点字词强调:   族:名作动,灭族。   天下:指代天下的人民。   使:假使。   爱:关爱,爱护。   2、思考:“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一句中的四个“后人”,各指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明确:①②④指秦以后的人,包括作者当时的唐统治者,③指唐以后的人(统治者)。这句话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   3、提问:作者认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段意。   明确:原因都是不爱其民;段意是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4、杜牧写这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