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工作方案

举报
资源描述
健全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工作方案 一、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壮大集体经济,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全省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 规划背景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三农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 第一节发展基础 一、农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全省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430亿斤以上,粮食主产区地位进一步巩固。有效应对非洲猪瘟严重冲击,生猪生产实现快速恢复,2020年末生猪存栏恢复到1569.9万头,出栏恢复到2218.3万头,继续位列全国第十位,生猪外调653万头,外调量持续稳定在全国前列。蔬菜面积产量稳步提升,设施蔬菜总面积86万亩,蔬菜年产量达到1834万吨,比2015年增长了39.8%。水果、茶叶、水产品、禽蛋、牛羊肉年产量分别达525.4万吨、8.0万吨、262.8万吨、61.2万吨、17.8万吨,与2015年相比均有不同幅度增长,米袋子菜篮子量足价稳,满足了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二、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九大工程和农产品加工七大行动,创新开展绿色食品产业链建设,着力打好龙头昂起、加工升级、产业融合组合拳,重点打造了稻米、生猪、水果、蔬菜、小龙虾等优势特色产业链,粮食、畜牧、水产、果蔬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茶叶、中药材、油茶均超百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综合收入突破900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20.7亿元,比2015年增加961.6亿元,增幅33.6%。 三、科技驱动能力持续攀升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0.2%,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5.99%,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1.31%。智慧农业123+N平台平稳运行,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整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入库生产经营主体7.6万余家,益农信息社14800家,覆盖全省近88%的行政村,数字农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11139元提高到2020年的16981元,年均增长率为8.8%。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5年底的2.38∶1降至2020年底的2.27∶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五、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全省2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十三五的305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现行标准下281.6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井冈山市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全省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消除了绝对贫困。产业发展扶持的贫困户达92.4%,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5419元增至2020年的12877元、年均增幅11.43%,贫困户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2654元增至2020年的12626元、年均增幅30%。 六、绿色生态优势不断彰显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8%以上。病死畜禽无害化集中处理体系不断完善,病死猪无害化集中处理率达78%以上。秸秆综合利用与农膜回收率分别为95.1%、86.49%,农药化肥使用量连续五年负增长,与2016年相比减幅分别为3.85%与18.57%。主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成为全国首个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试点省。长江流域提前一年实现全面退捕禁捕。 七、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99%的行政村纳入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逐步提升,全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4.09%。打造了248条美丽宜居示范带,在全国率先全面启动五定包干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创新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5G+长效管护平台。 八、农村改革纵深推进 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省农村承包地确权到户面积3691万亩,颁证率达97.31%。稳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率达50.3%。农村宅基地改革稳慎推进,基本完成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工作,基本消除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 第二节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机遇来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将塑造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我省提出加快打造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将进一步推进城乡区域经济循环,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为充分发挥全省绿色生态资源优势,实现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市场空间。二是新一轮政策支持将夯实农业农村发展新支撑。随着三农工作重心的转移,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将逐步转向支持乡村振兴,新时期三农投入将大幅增加,并带动更多社会工商资本投向农业农村领域。三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发展将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优势。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在全省农业农村发展中广泛深入应用,有利于推进农业、旅游业智慧化发展,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加强生态保护、传统村落开发、乡村治理提供了新手段。同时,国家正式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战略目标,我省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将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低碳农业、循环农业也将加速壮大。 从挑战来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业发展方式粗放与产业链延伸不充分并存。我省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农业产业标准化、集约化水平不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明显不足,耕地质量退化面积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同时农业品牌影响力不够广,农业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仍存在短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高,对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提升形成制约。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供给仍有短板。目前我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滞后,农村道路、供水、供电、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待提升,全省尚未整治或整治不彻底的村庄比率达35%,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相对偏低,同时农村劳动就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供给与城市相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城乡要素交换不平等,特别是土地、金融等要素在城乡单向流动趋势明显,亟待打通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通道。三是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难度加大。受新冠肺炎疫情、经济下行压力大等因素影响,加之经营收益减少、就业难度加大等多方面制约,农民收入增幅回落且增收形势不容乐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存在扩大风险。 综合判断,我省农业农村发展总体上将处于大有可为、但充满挑战的战略机遇期。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难度更大,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全省上下要站在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新时期乡村振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三、 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紧扣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样板之地的总要求,围绕一强省、一基地、走前列的工作定位,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村改革,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乡村建设和治理水平,促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千方百计做优农业,精益求精做美农村,多措并举做富农民,打造彰显产业兴旺之美、自然生态之美、文明淳朴之美、共建共享之美、和谐有序之美的新时代五美乡村,走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第二节基本原则 一、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壮大集体经济,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全省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坚持乡村系统理念 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持全省乡村振兴一盘棋,深入挖掘多功能的乡村美丽价值,注重协同性、增强关联性。 三、坚持新发展理念 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新发展阶段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四、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五、坚持深化改革创新 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扩大农业开放度,激活主体、要素和市场,调动各方面力量优先投放农业农村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乡村振兴,以人才汇聚推动和保障乡村振兴,增强农业农村现代化内生动力。 第三节发展目标 到2025年,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农村生产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明显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总产量稳定在430亿斤以上,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3079万亩;生猪产能巩固提升,其他重要农产品保持合理自给水平。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稳步提升,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8∶1。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生活品质显著改善。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高素质农民队伍加快建设,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800元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比降低到2.22∶1。乡村治理效能实现新提升。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健全,乡风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农村改革全面深化,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农村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全面升级,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更加巩固,农业科学技术、设施装备、绿色发展、经营水平实现质的飞跃,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幅度提升,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全面进步,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改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生态宜居的现代乡村基本建成。农民全面发展,文化素养和就业技能显著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新台阶,现代农民成为乡村振兴重要支撑力量。城乡全面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基本形成,城乡基础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实现,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显著缩小。 四、 健全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 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供养人员、农村低保边缘及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充分利用各部门现有数据平台,加强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完善基层主动发现机制。健全多部门联动的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有针对性地落实好产业、就业等帮扶措施,激发内生动力,提升发展能力,提高劳动收入。对没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以现有保障体系为基础,继续保持兜底救助类政策稳定,提高救助水平,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五、 推进科技与机制创新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完善经营机制,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第一节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 一、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围绕全省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和重点领域,积极对接国家重大农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