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教学大纲

举报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基础模块) 教学大纲 前 言 为了配合《信息技术(基础模块)》课程的教学,体现教材的编写特色,更好地为教、学者服务,我们编写了教学资源包。教学资源包共分为七个部分: 第1部分是教学指南,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等内容。 第2部分是电子教案,主要对书中内容进行简单实用的教学设计,帮助教师理解把握教学环节,其中内容可根据实际教学环境进行适当调整。 第3部分是演示文稿,给出每部分的教学用演示文稿,帮助教师完成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环境和对象,教师可以按需选取和重新组合,形成满足自己教学要求的内容。 第4部分是习题答案,给出了书中每道习题的参考答案或详细解答过程。 第5部分是思政元素库,给出教学单元中涉及的思政元素要点,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思政要点,助力学生达到思政目标要求。 第6部分是素材,给出教学单元中涉及的素材,帮助学生在课后更好地练习,完成作业。 第7部分是微课,对教学单元中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在课后巩固知识,动手练习。 以下是教学资源包的第1部分——教学指南,限于编著者水平和对教学理解的限制,教学指南中可能存在错误或不妥之处,请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第1部分 《信息技术(基础模块)》 教学指南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 学生通过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有助于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信息素养与适应职业发展需要的信息能力。 (二)课程任务 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满足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围绕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吸纳相关领域的前沿成果,引导学生通过对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应用实践,增强信息意识,掌握信息化环境中生产、生活与学习技能,提高参与信息社会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为就业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与运用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有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方式获取信息,分析数据所承载的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过程中,能与团队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更大价值。 2.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信息技术的思想方法,在分析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有计算思维的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采用信息技术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模型、组织数据;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形成职业岗位与生活情境中的解决方案;总结信息技术应用的方法与技巧,迁移运用到相关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综合运用数字化学习资源与工具,自主或协作完成学习任务,进行实践创新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学生,能够适应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养成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习惯,会利用数字化学习系统、资源、工具等,开展自主探究、知识分享、协作学习、职业技能训练和创新创业实践,助力适应职业发展需要的信息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 4.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社会责任是指在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具有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遵守信息社会的道德规范,懂得合法使用信息资源,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具备信息安全意识,注意保护个人、他人的信息隐私,以及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对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理性的价值判断和负责的行动能力。 (二)课程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相关课程的基础上,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基础技能训练和综合应用实践,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符合时代要求的信息素养和适应职业发展需要的信息能力。 课程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认识信息技术对当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理解信息技术、信息社会等概念和信息社会特征与规范,掌握信息技术设备与系统操作、网络应用、图文编辑、数据处理、程序设计、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信息安全和人工智能等相关知识与技能,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产、生活和学习情境中各种问题;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能力,不断强化认知、合作、创新能力,为职业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三、课程内容 本书由8个部分构成,内容循序渐进,贯穿信息技术教育的全过程。了解信息技术基础是深入学习信息技术的前提,掌握网络应用、图文编辑、数据处理、数字媒体应用技术是适应信息社会生活和工作的基础,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提高信息素养,强化信息社会责任则是本书最终追求的根本目标。学习者若能熟练掌握书中相关操作,将能够适应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需要。 教学过程建议在连接互联网的机房完成,形成讲练结合的学习环境。教师以讲解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为主,帮助学生夯实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基础,学生以动手、动脑为主,举一反三,在完成课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学习完成教师布置的操作任务。 本书对教学的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能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复述和辨认。 理解: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对基本操作能按要求正确地完成,并能解释操作所产生的结果。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与所学知识相类似的应用问题。 第一章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 任务1 认知信息技术与信息社会 1.教学内容和要求 (1)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 (2)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3)了解信息社会的特征和相应的文化、道德和法律常识。 (4)了解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智慧社会的前景。 2.教学实训 (1)收集信息社会表现特征的相关资料,试着从节能减排的角度说明信息社会的优势。 (2)收集信息社会生产的典型案例,说明信息社会生产的发展趋势。 (3)收集数字化生活资料,讨论数字化生活问题。 任务2 认识信息系统 1.教学内容和要求 (1)了解信息系统组成。 (2)了解二进制、十进制及十六进制的转换方法。 (3)了解信息编码的常见形式和存储单位的概念。 (4)掌握存储单位的换算方法。 2.教学实训 (1) 收集中国超级计算机发展的相关资料,讨论超级计算机的应用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2)进行十进制、二进制、八进制和十六进制数的转换。 (3)给一位十进制数编码,并说明编码的理由。 (5)收集汉字编码的相关资料,讨论解决计算机处理汉字所蕴含的中国智慧。 任务3 选用和连接信息技术设备 1.教学内容和要求 (1)理解常用的信息技术设备。 (2)掌握信息技术设备选用的基本方法。 (3)掌握计算机、移动终端和常用外设的链接方法。 (4)掌握信息技术设备接入互联网的基本方法。 (5)掌握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等常见信息技术设备基本设置的操作方法。 2.教学实训 (1)收集信息技术设备发展或应用演变的相关资料,讨论习惯问题。 (2)收集计算机外设连接的相关资料,总结不同设备连接时应注意的问题。 (3)收集国产操作系统的相关资料,讨论发展国产操作系统的重要性。 (4)收集可穿戴设备的相关资料,讨论未来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方向。 (5)将手机作为存储器与计算机连接,说明连接时应注意的问题。 (6)将手机连入互联网,说明连接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任务4 使用操作系统 1.教学内容和要求 (1)理解操作系统的类型和特点。 (2)了解主流操作系统用户界面的类型、基本元素(对象)和功能。 (3)掌握图形用户界面操作的方法。 (4)掌握安装、卸载应用程序和驱动程序的方法。 (5)了解常用中英文输入方法。 (6)掌握语音识别、光学识别输入文本的方法。 (7)了解操作系统自带的常用程序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2.教学实训 (1)收集计算机启动的相关资料,总结计算机的启动过程。 (2)收集键盘和鼠标的操作资料,比较两种外设的操作效率。 (3)安装应用程序。 (4)卸载计算机中不常用的程序。 (5)使用拼音输入法输入汉字、数字和符号。 (6)使用智能终端将纸质文字文档转换为电子文档。 任务5 管理信息资源 1.教学内容和要求 (1)了解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 (2)掌握运用文件和文件夹等管理信息资源的方法。 (3)了解常见信息资源类型,掌握检索和调用信息资源方法。 (4)掌握信息资源压缩、加密和备份操作方法。 2.教学实训 (1)在计算机上建立自己的文件管理体系。 (2)新建一个文件夹,重命名为“作业”。 (3)在计算机中检索声音文件。 (4)压缩“作业”文件夹,并设置“密码”。 (5)收集压缩工具,对同一文件进行压缩,比较压缩结果。 (6)选择重要文件备份,尝试恢复操作。 任务6 维护系统 1.教学内容和要求 (1)掌握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等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设置方法。 (2)掌握用户管理及权限设置方法。 (3)掌握使用工具软件进行系统测试与维护的方法。 (4)掌握“帮助”等工具的方法。 2.教学实训 (1)调整显示器的分辨率,设置个性化桌面。 (2)调换鼠标主键和光标大小。 (3)设置一个新用户,并合理分配其权限。 (4)进行手机安全设置,并说明设置后的作用。 (5)收集系统测试工具,尝试对相关设备进行测试。 (6)使用关键词进行信息检索,对比检索结果。 第2章 网络应用 任务1 认识网络 1.教学内容和要求 (1)了解网络技术的发展历程。 (2)了解互联网对组织及个人的行为、关系的影响。 (3)了解与互联网相关的社会文化特征。 (4)了解网络体系结构、TCP/IP协议和IP地址的相关知识。 (5)掌握IP地址的设置操作方法。 (6)了解互联网的工作原理。 2.教学实训 (1)收集互联网相关资料,讨论与之有关的问题。 (2)收集域名解析相关资料,说明域名解析的重要性。 (3)划分子网、分配IP地址。 任务2 配置网络 1.教学内容和要求 (1)了解常见网络设备的类型和功能。 (2)掌握网络连接和基本设置方法。 (3)掌握简单网络故障判断和排除方法。 2.教学实训 (1)制作双绞线,并测试其正确性。 (2)配置家用无线路由器。 (3)家用计算机通过无线路由器连入互联网。 (4)收集网络应用故障资料,讨论相关问题。 任务3 获取网络资源 1.教学内容和要求 (1)了解网络资源的类型,掌握获取网络资源的方法。 (2)了解网络开放资源、免费资源和收费认证资源,了解知识产权,能合法使用网络信息资源。 (3)掌握辨识有益或不良网络信息的方法,能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2.教学实训 (1)上网收集与网络生活有关的图片,说明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2)举例对比说明信息准确性的评价方法。 (3)收集与网络资源使用有关的法律法规条款,明确网络资源使用的法律要求。 (4)收集配置网络学习的免费资源和收费资源,对比说明两者之间的差异。 (5)收集与信息安全性有关的资料,说明其可信度。 任务4 网络交流与信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