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公司企业战略目标决策

举报
资源描述
泓域/钢铁公司企业战略目标决策 钢铁公司 企业战略目标决策 目录 一、 产业环境分析 1 二、 钢铁供需概况 3 三、 必要性分析 11 四、 企业战略目标的构成及战略目标决策的内容 12 五、 企业战略目标的含义与作用 14 六、 企业使命决策应考虑的因素和重要问题 15 七、 企业使命决策的内容和方案 18 八、 项目基本情况 21 九、 组织机构管理 27 劳动定员一览表 27 十、 法人治理结构 29 十一、 发展规划 40 十二、 项目风险分析 43 十三、 项目风险对策 45 一、 产业环境分析 “十三五”时期,对照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要求和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愿景,合肥发展的战略目标定位为: ——全国高端产业集聚区。以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新产业、新业态为导向,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为引领,实施一批居于产业链核心环节和价值链中高端的重大项目,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国际有影响力的创新之都。率先通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改革试验,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努力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发展动力实现新转换,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 ——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统筹推进全国性综合铁路枢纽、高等级公路枢纽、航空门户枢纽、江淮航运中心等建设,促进各种交通方式有效衔接,畅通人流物流渠道,为聚集国内外资源,促进枢纽型经济发展、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筑牢基础。 ——全国内陆开放新高地。加强与“一带一路”的对接,推动与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建设一批互联互通、基地型、服务型开放平台,扩大对外投资贸易规模,推进城市的国际化建设,完善接轨国际的投资贸易体制机制,打造全国重要的对外开放新高地。 ——全国生态文化旅游名城。以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重点,打造城湖共生、生态宜居的典范。挖掘城市文化内涵,集成全国乃至世界先进文化成果,整合周边生态旅游等资源,加快建设以大湖、温泉、湿地、名镇为特色的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 二、 钢铁供需概况 (一)国内需求 我国是钢铁第一大消费国,近年来消费增速保持稳定。2021年我国钢铁消费量约为10亿吨,占全球钢铁消费的51.9%,其次是印度(5.8%)和日本(3.1%)。2013-2015年四万亿刺激退潮,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钢铁消费需求减弱,增速从2013年的2%下滑到2015年的-0.9%。2016年后国家大力推行供给侧改革,调整经济结构,拉动钢铁消费需求快速回暖,消费增速快速上升,2020年升至9.1%。 建筑业和制造业是消费两大支柱,房地产是驱动钢铁消费变化的主要行业。我国钢铁下游消费主要为建筑业和制造业两大支柱,其中建筑业包括基建和地产,制造业包括机械、汽车、家电、造船、集装箱和能源化工等。从细分行业来看,地产、基建和机械是钢铁下游消费的主要领域,三者占比占整体消费的七成以上。从往年的情况来看,三大行业消费占比变化较为稳定。其中房地产消费占比最高,2021年占比为36.5%;其次为基建和机械,占比分别为21.1%和16.1%。2021年基建和房地产需求增速减弱带动整体消费增速下滑,导致消费增速从2020年的9.1%下滑至2021年的0.4%。 (二)国内生产 1、产量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粗钢生产国家。2021年我国粗钢产量10.33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52.9%,远超其他国家。其他主要钢铁生产国家还包括印度(6.1%)、日本(4.9%)、美国(4.4%)、俄罗斯(3.9%)和韩国(3.6%)。 政策调控是导致钢铁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2013年至今,国家对于钢铁行业产能产量的管控愈发严格。2020年我国粗钢产能10.86亿吨,相较于2013年的11.05亿吨下降0.19亿吨。在产量产能双控政策之下,2021年粗钢产量进一步减少3000万吨。在双碳目标下,政策对于钢铁行业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整体来看,国家对于钢铁产量的调控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2013年-2015年去产能时期;(2)2016年-2020年产能置换时期;(3)2021年进入产能产量双控时期。 2013-2015年去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但未严控新增产能,产量减但产能增,产能利用率下滑。2009年四万亿刺激拉动了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从2009年的0.5%迅速拉升至2011年的14.6%。但2012年刺激退潮后,经济增速下滑导致需求减弱,而前期投资的产能在这一时间段快速释放,行业出现产能过剩问题。针对这一问题,2013年10月发布《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压缩钢铁产能8000万吨以上。从2013年至2015年,我国共淘汰落后产能0.57亿吨。但这一阶段并未对钢铁行业新增产能进行管控,我国粗钢表内产能从2013年的11.42亿上升到2015年的12亿,产能利用率从2013年的72%下降到2015年的67%。此外,这一时期未纳入统计的表外地条钢发展迅速,导致实际行业产能的快速增加,产能过剩情况越发严重。 2016-2020年产能置换,严控新增产能,产能利用率回升,产量快速增加。为解决边减边增问题,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国家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基础上,提出产能置换,严控新增产能。具体来看,一方面,政策继续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2016年印发《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在近年来淘汰落后产能的基础上,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另一方面,强调通过产能置换来严控新增产能。工信部发布《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严禁新增钢铁产能,结构调整及改造项目必须严格执行产能减量置换。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环境敏感区域要求置换比例不低于1.25:1,其他地区实施减量置换。此外,对于生产地条钢的企业,要立即关停、拆除设备、并依法处罚。与此同时,人民银行2016年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要求不得对未取得合法手续的新增产能建设项目给予授信。与此同时,环保政策趋严,对钢铁产能和碳排放管控进一步加强。2019年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指出到2020年,重点区域严禁新增钢铁产能,严格执行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办法。2020年生态环境部接连发布《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技术指南》、《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应急减排措施制定技术指南》等环保指南,要求钢企进行超低排放改造,实现大气污染物的源头削减。这一阶段在淘汰落后产能,增加先进产能的政策导向下,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大幅提升,从2015年的67%回升至80%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产能置换政策要求下,2016-2018年粗钢产能保持稳定,但由于政策管制趋松以及电炉产能集中投放以等因素,2019-2020年出现大幅上升。严控新增产能要求下,2016年粗钢产能从2015年的12亿吨迅速下降至11.26亿吨,随后缓慢回升至2018年的12亿吨左右,产能年均增速约为3.2%。但2019-2020年粗钢产能却出现大幅上升,两年粗钢产能分别为12.44亿吨和13.51亿吨,同比增速分别为4.5%和8.6%,相较于2018年前的增速大幅提升。这一阶段产能的快速上升主要来自于政策执行不严以及电炉产能集中投放的影响。具体来看,在政策执行方面,2020年发改委和工信部《关于完善钢铁产能置换和项目备案工作的通知》以及2021年工信部《<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解读》中明确提到修订2017年产能置换实施办法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产能置换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产能置换手续不完善,存在打擦边球阶级扩大产能的问题;以及存在产能转换比例偏低、产能认定标准不统一、全流程监管体系不健全、僵尸企业复活等问题;在电炉产能增加方面,根据2017年版的钢铁产能置换政策,退出转炉建设电炉可实施等量置换而非1.25:1的置换标准,且政策鼓励企业建设电炉产能,企业开始积极置换电炉产能,2018-2019年电炉产能在整体产能中的占比有所提升。产能增加叠加产能利用率提升,2016-2020年钢铁产量大幅回升,从2016年的8.08亿吨上升至2020年的10.65亿吨,年均增速达到7%左右。 2021年至今产能产量双控,粗钢产能产量双双回落,产能利用率稳步回升。这一阶段延续且加强了前一阶段对产能的管控政策。淘汰落后产能方面,《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明确规定了钢铁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遏制高耗能落后项目的不合理使用;产能置换方面,为了进一步巩固化解过剩产能工作成效,继续要求产能等量置换和减量置换,钢铁产能置换比例提升,且覆盖范围扩大。《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2021)》要求大气污染防止重点区域19置换比例不低于1.5:1,其他地区置换比例不低于1.25:1。政策要求趋严下,粗钢产能有所下滑,从2020年的13.51亿吨下滑到2021年的13.04亿吨。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国家首次提出压减全年粗钢产量,行业管控从严控产能升级为产能产量双控。2021年压减粗钢产量3000万吨,粗钢产量相较于2020年同比下降3%。产能产量双控下,产能利用率较2020年有所上升,稳定在80%左右。 2、区域 东部沿海、京津冀和长三角产量集中,河北、江苏、辽宁和山东是我国钢铁主产区。2021年共有两个省份粗钢产量过亿,分别是河北(2.25亿吨)和江苏(1.19亿吨)。除此之外,粗钢产量超过5000万吨的省份还有山东、辽宁和山西,五省粗钢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4%。从区域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是全国产量最为集中的区域。铁矿石成本优势和消费需求是形成我国粗钢产量区域集中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我国铁矿石进口依赖度高达81%,进口铁矿石的物流成本是影响钢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对外购铁矿石依赖度高的钢铁厂更倾向于建设在毗邻深水码头的沿海地区。举例来说,江苏省本土几乎没有铁矿石资源,但受益于沿江港口的优势,粗钢产量位于全国第二位;另一方面,钢铁需求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发达地区的高钢铁消费需求形成了钢铁产量的区域分布。 3、结构 当前钢铁产品以高炉炼钢为主,未来电炉炼钢量在整体产量中的占比将逐步提升。如前所述,基于冶炼成本优势,当前我国钢铁生产仍然以高炉炼钢为主。2021年高炉炼钢占比为89.4%,远高于电炉炼钢占比10.6%。但在双碳目标的要求下,高炉炼钢将受限于碳排放量的要求,未来电炉炼钢将成为双碳目标下钢铁行业主要的冶金工艺路线,电炉炼钢量在整体产量中的占比将逐步提升。《三部委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后称《指导意见》)提出,要有序引导电炉炼钢发展,鼓励有条件的高炉-转炉长流程企业就地改造发展电力短流程炼钢。积极发展新型电炉装备,加快完善电炉炼钢相关标准体系。值得注意的是,《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电炉炼钢的量化目标,即到2025年,电炉钢产量占粗钢总产量比例要从目前的10.6%左右提升到15%以上,布局结构更趋合理。 (三)进出口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出口国,2021年出口增速自2016年后首度转正。2021年我国粗钢出口量为0.71亿吨,居全球首位,占比约为14%;其次为日本(7.4%)、俄罗斯(7.1%)和韩国(5.8%)。2021年全球经济修复带动钢铁外需增长,国际价格上涨导致国内外价差增大,出口价格优势显现,出口量结束连续5年的同比下滑,较去年同比增长24.6%。 2019年后我国进口量大幅增长,成为全球前三大进口国之一。2020年前,全球前三大进口国分别为欧洲28国、美国和德国。受益于疫后国内经济的快速修复,用钢需求增长下我国进口量大幅增加。2020年我国粗钢进口量为0.21亿吨,跃居全球首位。源于国际钢价上涨,2021年我国粗钢进口量增速有所下滑,进口量为0.28亿吨,约占全球总进口量的6%,仅次于欧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