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2《位置》 单元整体作业设计

举报
资源描述
目 录 第二单元 位置 1 一、单元信息 1 二、教材分析 1 三、单元学习目标 2 四、单元作业目标 2 五、单元作业整体设计思路 3 六、课时作业+单元综合练习设计 4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4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12 单元综合练习设计 20 1 第二单元位置 一、单元信息 基 本 信 息 学科 年级 学期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 数学 一年级 第一学期 人教版 位置 单元组织方 式 þ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 课时信息 序号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 1 上、下、前、后 第 9 页 2 左右 第 10 页 3 练习二 第 11-13 页 二、单元分析 (一)课标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第一学段综合与实践的学业要求中提出: 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现实生活中物体的相对位置;了解物体间位置的相对性,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教材分析 1.知识网络 1 2.内容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科书第 9~13 页的内容。教材是按照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难易程度来安排的,其顺序是:“上、下”“前、后”“左、右”。 本单元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在一条直线上的两个物体之间具有相对的位置关系,常用三组相对的方位词“上、下”“前、后”“左、右” 来表示。这“两个物体”一方面指现实生活中的两个物体,另一方面也指“平面图”上的两个物体。 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认识“左、右”的难度最大,为了降低理解的难度,教材以“活动者”为参照点,根据儿童认知左右的心理特点及规律安排教学内容:将左右同自己的左右手建立联系——感知身体的左右——以自己为中心辨别左右。 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顺序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使他们一方面亲身体验到生活和学习环境中的方位,另一方面又体会到空间方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辨认位置关系,激发他们主动探索、交流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学会用比较规范的语言表达“上、下”“前、后”“左、右”这三组位置关系。 本单元用 2 课时进行教学,具体安排如下: 教学内容 课时 1.上、下、前、后 1 课时 2.左、右 1 课时 三、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学生能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判断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4.结合生活实践,学习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并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争做文明学生。 四、单元作业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游戏活动、综合实践等,学生认识“上、下”“前、后” “左、右”的基本含义,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9 2.通过练习巩固,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并做到表达准确。 3.在动手、游戏及综合活动中,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通过“动一动”“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发展学生的观察、判断、合作与语言表达能力。 5.在活动中丰富学生个性体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五、单元作业整体设计思路 (一)学生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一年级学生入学第 3 课所学习的数学内容,对于他们来说有一定的学习难度。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上、下”和“前、后”比较容易,而认识“左、右”的难度最大。因此,教材是按照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难易程度来安排的,其顺序是:“上、下”“前、后”“左、右”。 根据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设计了两课时的课时作业和一课时的综合练习。 (二)作业设计原则 1.作业的多样性。 作业设计做到题量不多,题型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以下三个层面:一看: 通过观察生活,让学生找一找日常生活中与位置有关系的具体事例;二说: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里经常用到“上、下”“前、后”与“左、右”;三做:通过实际操作(如游戏活动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上、下”“前、后” “左、右”的认识。 2.作业的分层性。 练习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形式完成作业。通过作业练习,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本单元知识,另一方面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上、下”“前、后”“左、右”的掌握情况,及时查漏补缺。 3.教、学、评的一致性。 作业设计做到紧扣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学情,题量适中,分层要求,分层完成,形式多样,适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技术,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教师及时参与学生完成练习和作业的过程,做到及时批改、讲评,并给学生作出合理评价,帮助他们分析对错的原因,讲解做题的思路和方法,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尤其是对“左、右”问题的判断与思考。 (三)作业设计成效 通过以上作业,引导学生利用“上、下”“前、后”“左、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让他们在动手操作及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上、下”“前、后”“左、右” 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六、课时作业+单元综合练习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学习内容上下、前后。 (二)学习目标 能正确辨别“上下”和“前后”位置关系及其相对性。 (三)学习重难点 重点:会使用“上下”和“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难点:感受“上下”、“前后”的相对性。 (四)作业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辨别“上下”“前后”的方法,加深对物体“上下”“前后”位置关系的理解。 2.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充分领悟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 (五)作业用时 8 分钟(3+2+3) (六)具体内容 1.圈一圈 2.说一说 3.大家跟我一起来运动 (七)作业分析  1.1 作业名称:圈一圈 作业内容 作业目标 通过生活中红绿灯情境进一步熟练使用“上下”描述物体位置。 布置时机 课中 作业所用时间 3 分钟 完成方式 独立完成 作业用具 作业纸、铅笔、橡皮 作业分析 核心素养 空间观念 推理能力 应用意识 关键能力 数学分析 逻辑推理能力 水平层次 识记¨ 理解þ 应用þ 分析þ 综合¨ 评价¨ 分析阐述 设计生活中的竖向红绿灯情境,让学生辨别“上下”,体会上下的相对性。 “绿灯的上面是( )灯”的答案有三种:黄灯或红灯,也可以是黄灯和红灯。这一设计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利用过红绿灯的生活情境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小朋友们要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停一停。” 设计意图 1.利用生活情境让学生初步认识上下的关系,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物体相对位置。 2.通过学习,让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珍爱生命。 评价 自我评价(评价主体:学生) 我喜欢这道题 ☆☆☆☆☆ 我完成的情况 ☆☆☆☆☆ 教师评价(评价主体:教师) 完成的情况 ☆☆☆☆☆ 作业反馈 练习中前两问学生完成度很高,第三问绿灯上面是什么灯,完成的不是很好,这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只有少数学生想到黄灯和红灯都算绿灯上面。 附:评价标准 喜欢程度:5 颗星——非常喜欢; 4 颗星——比较喜欢; 3 颗星——一般; 2 颗星——比较不喜欢; 1 颗星——非常不喜欢。完成情况:5 颗星——语言表述流利; 4 颗星——语言表述比较流利; 3 颗星——语言表述有困难; 2 颗星——语言表述比较困难; 1 颗星——需要在他人的帮助下完成语言表述。 1.2 作业名称:说一说 作业内容 作业目标 通过游戏进一步熟练使用“前后”描述物体位置。 布置时机 课中 作业所用时间 3 分钟 完成方式 合作完成 作业分析 核心素养 空间观念 推理能力 应用意识 关键能力 数学分析 逻辑推理能力 水平层次 识记¨ 理解þ 应用þ 分析þ 综合¨ 评价¨ 分析阐述 一年级学生刚入学不久,课堂专注力难以长时间保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设计了接龙回复游戏这项作业。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意识的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能够亲自参加有趣的数学活动。在游戏中辨别“前后”,体会前后的相对性,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 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堂专注力。接龙回复“谁的前面或后面是谁呀?”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难,但是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新知,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 设计意图 1.利用教室座位设计接龙游戏,让学生建立前后的方向感,体会前后的相对性。 2.此游戏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也可以全体学生参与,扩大了学生的参与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评价 自我评价(评价主体:学生) 我喜欢这道题 ☆☆☆☆☆ 我完成的情况 ☆☆☆☆☆ 教师评价(评价主体:教师) 完成的情况 ☆☆☆☆☆ 作业展示 扫一扫观看视频 → 作业反馈 游戏中学生参与热情高,注意力集中,绝大部分同学可以做到流利接龙,个别同学思考有延时。 附:评价标准 喜欢程度:5 颗星——非常喜欢; 4 颗星——比较喜欢; 3 颗星——一般; 2 颗星——比较不喜欢; 1 颗星——非常不喜欢。完成情况:5 颗星——语言表述流利; 4 颗星——语言表述比较流利; 3 颗星——语言表述有困难; 2 颗星——语言表述比较困难; 1 颗星——需要在他人的帮助下完成语言表述。 1.3 作业名称:动一动 作业内容 作业目标 通过“动一动”的游戏,熟练表示出自身的上下、前后。 布置时机 新授结束后 作业所用时间 3 分钟 完成方式 合作完成 作业分析 核心素养 空间观念 推理能力 应用意识 关键能力 直观想象 语言表达能力 水平层次 识记¨ 理解þ 应用þ 分析þ 综合þ 评价¨ 分析阐述 这个课间操安排在课尾,在学生学习完 “上下、前后”快要下课时,学生已经有一些疲惫,注意力不集中,这时为了巩固新知,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设计了课间操“大家一起来运动”。在动一动的过程中发展儿童的观察、判断、合作与语言表达能力。 19 设计意图 1.以游戏活动形式,让学生获得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初步体验,学生劳逸结合,在游戏中巩固新知。 2.全体同学参与的课间操,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评价 自我评价(评价主体:学生) 我喜欢这道题 ☆☆☆☆☆ 我完成的情况 ☆☆☆☆☆ 教师评价(评价主体:教师) 完成的情况 ☆☆☆☆☆ 作业展示 扫一扫观看视频 → 作业反馈 课中活动让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同学们不仅判断准 确,而且语言表达流利,在愉悦的活动氛围中,加深了对上下、前后的理解。 附:评价标准 喜欢程度:5 颗星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