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4《比》 单元整体作业设计

举报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 作业设计 目录 一、单元信息 1 二、单元分析 1 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 2 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3 五、课时作业 第一课时 比的意义 4 第二课时 比的基本性质 7 第三课时 比的应用 10 六、单元学科核心素养训练 14 七、阅读推荐 15 附录: 1.作业单 16 2.参考答案 25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作业设计 一、单元信息 基本 信息 学科 年级 学期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 数学 六年级 第一学期 人教版 比 单 元 组织方式 R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 课时信息 序号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 1 比的意义 P48-49 2 比的基本性质 P50-53 3 比的应用 P54 二、单元分析 (一)课标要求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及按比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化简比,能解答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体会类比法、培养推理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学业要求:能在具体情景中判断两个量的比,会计算比值,化简比,能解决按比分配的简单问题。 11 (二)教材分析1.知识网络  比的意义 求比值 " 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例 1) 比的应用 按比分配(例 2) 2.内容分析 《比》是小学数学第三学段“数与代数”中“数量关系”中的内容。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认识比的意义,二是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三是应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求比值、化简比和按比分配等知识的学习与分数乘、除法的计算密不可分,同时,比的知识又是学习比例相关知识的必要 基础。通过“比”这一单元的学习正好为这些知识点的复习、迁移、对比、应用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与此同时,把它单独设立单元,有利于学生从量与量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去认识比,而不仅仅从运算的角度去理解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代数思想。为后面学习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除法的意义与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会进行分数乘、除法计算,会解答有关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在生活中虽然见过比,但对于比的意义及性质等理 解远远不够。学生以前掌握的是具体量的计算,而现在是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去认识比,这将是数学抽象思维的一次飞跃。 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 (一)单元学习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求比值。 2.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会化简比。 3.能解答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4.体会类比法、培养推理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二)单元作业目标 根据上述学习目标,特制订以下作业目标: 1. 通过多层次的作业练习,使学生能够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深入理解比的意义,并会求比值。(第一课时作业目标) 2. 学生在练习中加深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并利用这个性质灵活地化简比或解决问题。(第二课时作业目标) 3. 通过独立思考 、合作交流,使学生能够利用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自主探索按比分配问题的解决方法,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体会数学 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第三课时作业目标) 4. 通过书面作业、操作性作业、阅读性作业、实践性作业、自主性作业等类型,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点的同时,领会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 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预习作业  常规练习整合运用 作业设计体系 基础性作业 思维提升 易错题 探究性作业发展性作业 操作性作业 个性化作业跨学科作业 1、编写原则:坚持以生为本,坚持分层设计,坚持拓展延伸,坚持开放创新, 充分考虑学情,坚持书面和非书面,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坚持课堂与课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硬性与弹性,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2、作业层次:根据每一课时的知识特点,设置预习作业、基础性作业、发展性作业三个板块。基于单元一体化的视角,各个板块的作业既独立承担功能, 又相互联系,梯度推进,形成完整统一的作业体系。其中预习作业、基础性作业为硬性作业,所有的学生均要全部完成。而发展性作业可根据自己的层次来选择独立思考完成、与他人合作完成或部分完成。 3、评价标准:根据每一课时、每一板块的知识特点,在作业栏的右侧设置作业评价标准。以科学性、针对性、多样性为原则,重视结果性评价的同时,同样重视过程性评价。作业评价标准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自己在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与方法,数学思想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优缺点。便于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在教师评价环节,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对学生学习态度、作业完成质量与数学知识灵活运用等方面的评价,以切实达到多元化评价的目的。 五、课时作业 你准备好了吗?欢迎走进“比”的世界! 第一课时 比的意义 作业 层次 作业内容 作业分析与 设计意图 作业评价 标准 预习作业 大家好,我是冰墩墩,我可 是 2022 年冬奥会的吉祥物呢!请根据图片,进一步来了解我吧。 这个冰墩墩玩偶的高和宽的比是( )。在这个比中, 前项是( ),后项是( ),比值是( )。 在情境中了解比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 会写比,能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答案正确。 : 会写比,能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答案不完全正确。 基础性作业6 分钟 (1)晶晶同学参加了学校课后服务的跳绳队。在一次训练中,她 3 分钟跳了 354 下,她跳的次数和 时 间 的 比是 ( ) , 比值是 ( ) ( ),这个比值代表的意义是 ( )。 (2)六(1)班有男生 28 人,女 生 24 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你还能找到那些数据的比? (3)判断 ①如果 A:B=3:5,那 A=3,B=5( ) ②10 千克:1 吨的比值是 10。 ( ) ③ 足球比赛中的比分有 3:0,说明比的后项可以是 0。 ( ) 本课时基础性作业设计了具有层次性的 3 道练习。 第(1)题: 巩固理解两个不同类量的比的意义:表示一个新量。 第(2)题: 直接(或间接)写出同类量的比,为后续学习抛砖引玉,打开思路,想出更多的比。 第(3)题:易错题通过三种形式,使 学生深入理解比的意义。 ①②小题从量与量的角度去理解比。第 ③小题让学生明确生活中的差比与数学中 的倍数比是不同的。 : 概念理解透彻,解题思路很清晰, 答案正确。 : 概念理解透彻,解题思路清晰,答案不完全正确。 : 概念理解透彻,解题思路不太清 晰,答案不完全正确。 发 展 性 作 业 14 分钟 (1)计算前两列,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能不能运用这个规律直接写出第三列的比值? 5:1=5 24:6=4 4:8= 1 2 10:2= 12:3= 8:16= 15:3= 8:2= 16:32= (2)“学科+”·阅读 你听说过“黄金比”吗? 把一条线段分成两部分,如果较短部分与较长部分长度之比等于较长部分与整体长度之比,我们把这个比称为黄金比( 约为 0.618∶1)。当一个物体的两个部分长度的比大致符合黄金比时, 常常会给人以一种优美的视觉感受。所以,设计许多物品时都含有黄金比这一因素。如维纳斯女 神像…… a:b≈0.618:1 ①请根据妈妈的身高与下半身长度,帮妈妈选择她穿大约多高的高跟鞋才能达到黄金比呢? ②找一找我们生活中的黄金比。 ③请你运用黄金比的知识来做一副优美的图画吧。(可选做) ④你知道吗?除了黄金比,我们 的身体里还藏着很多其他关于 第(1)题:探究性作业 通过计算、探究、归纳、推理,感受比的基本性质。 培养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与推理意识,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2)题:阅读理解性、实践性、跨学科作业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解决生活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 中无处不在,感受数学带来的和谐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比”的兴趣。 : 解题思路很清晰,表述完整答案完全正 确,能独立完成所有题目。 : 解题思路清 晰,表述完整答案不完全正确,部分题目需要他人帮 助。 : 解题有思路, 但表述不够完整,不够清晰答案不完全正确。 “比”的知识: 将拳头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 1:1 身高与双臂平伸的比大约是 1:1 腿长与头长的比大约是 4:1 脚长和身高的比是 1:7 血液和体重的比大约是 1:13 …… (其中第②、③题解答时间不包含在 14 分钟内) 核心 素养 数感、量感、符号意识、推理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 错题分析 错题及错解 错误原因 正确解法 同类型练习 (再做一题我一定能行!) 自我评价 想对今天的自己说些什么? 自评: 颗星 生生互评 同学想对我说些什么? 他评: 颗星 老师评价 综合评价标准: 1.答题正确率高。 2.解法有新意或独到之处。 3.格式书写规范。 4.认真订正、及时反思。 师评: 颗星 第二课时 比的基本性质 作业层次 作业内容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作业评价标准 预习作业 填空: (1) 3 ¸ 2=6 ¸ ( )= ( ) ¸ 6 3 = ( ) = 9 (2) 4 8 ( ) 观察上面两组题 目,大胆猜测比具有什么性质呢? 引导学生回顾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规律,大胆猜测比具有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 : 能猜测出比的性质,并能用数学语言完整表述。 : 能猜测出比的性质,但语言表述不完整。 基础性作业 6 分 钟 (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①15:12 ② 1 : 1 2 3 ③ 0.25:0.2 ④ 2.8 米:40 厘米 (2)在 3 : 7 中,前项加 6,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加( )。 (3) 12: 20 = 6 : ( ) = 3 ¸ ( ) = ( ): 40 = ( ) 100 本课时基础性作业设计了 3 道具有层次性的练习: 第(1)题: 通过化简四种不同类型的比,考察学生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的运算能力。第④题使学生明确,在表示同类量的比时, 单位要统一才能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第(2)题: 需要学生借助比的基本性质将“加 6” 转换成“乘 3”,检验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培养思维能力。 第(3)题:易错题强调比和除法、分 数的内在联系,理解它们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