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密训资料

举报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目录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1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3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3 第四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其本质 5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6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7 第七章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9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知识点名称 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中期。 2、三大工人运动:1831 年法国里昂起义、1836 年英国“人民宪章”运动、1844 年德国西里西亚起义。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 1、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在 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 实践中不断发 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展★ 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4、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是因为:时代特征与具体实际结合;开放 的理论体系,兼容并包;具有自我批评意识,不断自我完善。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 的后继者所发展的,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 3、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革 命性:彻底的批判精神、鲜明的政治立场。 科学性:不带任何偏见;理论是深刻的;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 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5、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学习、运用和发 1、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 展马克思主义 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 ★ 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知识点名称 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如何回答这 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2)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 一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世界是统一的 2、唯物主义 VS 唯心主义: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辩证法 物质世界★★ VS 形而上学:世界的存在是怎样的。可知论 VS 不可知论:世界可否被认识。 ★★★ 一元论 VS 二元论: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3、唯物主义哲学经历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原子论、元气说)、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是本原、机械运动)、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物质是万物本原)。 4、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心外无物”、 “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客观唯心主义:理在事先。 1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 1、列宁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 客观实在。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否认物质的运动和运动的绝对性,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否认物质是运动承 担者或主体,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4、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1、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2、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 无限和有限的统一。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 ★★★★ 1、本质: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形式: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 实验。 4、作用:实践是人类社会生产、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1、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 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3、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 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 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 发展的动力。 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6、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对立统一规律 ★★★★★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指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2、“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矛盾的特殊性。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 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4、矛盾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方法论:抓住主要矛盾,同时不忽略次要矛盾, 并且注意二者的相互转化。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方法论:抓住主流,同时不忽视支流,并且注意主流和支流的相互转化。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和“重点论”(抓住主要矛盾; 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统一(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 质量互变规律 ★★ 1、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2、体现适度原则的有: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否定之否定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的主要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 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扬弃。 2、我国对于传统文化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体现了辩证的否定观。 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 1、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 实性、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关系:都是对立统一。 2、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2 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 规律的特点★ 规律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客观性;第二,普遍性。 意识及其能动作用★★★★ 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客观世界 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3、意识的能动作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第三,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第四, 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最突出的表现是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实现的根本途径是人的社会实践。 4、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辩证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前提。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知识点名称 内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 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具体关系★★ 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具体关系:实践关系,认识关系,相互作用。 认识的辩证运动★★★ 1、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 理三种形式。 2、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 合于实际。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 3、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 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 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用理性认识指导实践) 属性★★★ 真理的属性: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1、唯心主义哲学在真理标准上的两种错误观点:提出用伟人、圣人之言作为 衡量真理的标准。实用主义哲学提出的“有用即真理”。 2、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进到认识论中来,提出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3、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是确定性与不确 定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1、真理与价值:对立统一。 2、真理的价值表现在真理的功能上:指导实践的功能;再认识的功能;教育 和激励的功能(真理在手,所向披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 法治”。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 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 2、“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精髓和活的灵魂,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 3、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核心),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知识点名称 内容 社会存在与社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 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3 会意识★★★ 2、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 绝大部分社会科学。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 。 3、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 根本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1、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四类要素: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 料和劳动对象。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 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生产关系必须 2、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它包括三项内容: 适合生产力性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交换); 质的规律★★ 产品的分配方式。这三项内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生产关系体系,其中 ★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着决定作用,它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 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