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制造强省创新成果转化

举报
资源描述
促进制造强省创新成果转化 一、 绿色转型持续推进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基本建立碳排放计量或测算体系,符合条件的行业和企业全部纳入碳交易,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等指标持续下降;绿色低碳技术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应用,重点行业基本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初步构建起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二、 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发展情况 十三五期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强力推动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坚定不移淘汰落后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制造业生态体系更趋完备,数字化发展全面提速,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 1、规模总量稳居前列 十三五期间,全部工业增加值五年持续增长,2020年达到23111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为31.6%,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比27.2%。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43万亿元、利润4283亿元,其中制造业分别实现7.59万亿元、3907亿元。县域工业经济实力居全国前列,14个县(市)、11个区入围《中国县域工业竞争力地图》百强。 2、动能转换成效明显 十三五期间,累计压减粗钢产能2110万吨,整合转移和淘汰炼油产能4000万吨以上,推动落实1936万吨粗钢产能转移计划,转移电解铝产能241.4万吨,退出焦化产能2800万吨,压减合成氨产能147万吨,退出轮胎产能折标胎2200余万条;化工园区由199家压减到84家,关闭退出不达标化工生产企业2069家、危化品仓储经营企业168家,化工企业入园率由不足20%提升至34%。累计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7万余个,完成技改投资超过4万亿元,裕龙岛炼化一体化、先进钢铁制造基地、世界铝谷、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等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开工建设。2017年至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业、高端装备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8.9%、25.7%和34%。 3、技术创新成果丰硕 截至2020年,累计培育省级及以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53家,创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工业设计中心24家,培育省制造业创新中心15家、工业设计中心340家。十三五期间,年均实施省级技术创新项目4000项以上,高热效率柴油机、大型冲压机床、己二腈制备、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等一批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技术实现突破,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前置前驱8档自动变速器等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5.1%,较十二五末提高12.6个百分点。 4、数字赋能持续深化 截至2020年,累计开通5G基站5.1万个,实现设区市主城区全覆盖;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等一批国家级平台获批建设,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成为全国重要的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上云用云企业达到22.6万家。数字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近20%,其中软件业务收入5848.5亿元。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率分别达到82.3%和55.7%,较十二五末分别提高8.2和13.6个百分点;企业发展水平达到62.4,较十二五末提高12.93。 5、市场主体实力增强 截至2020年,市场主体达到1185.8万户,较十二五末增加近570万户,其中民营主体比重超过98%;中小企业达到360万户,较十二五末翻了一番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468家,其中营业收入过百亿元企业109家;5家企业入围世界500强,76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十三五期间,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和产品130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1家,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534家、瞪羚企业709家、独角兽企业13家、新跨越民营企业20家。 6、工业能耗大幅降低 截至2020年,工业能耗占全社会能耗总量的比重为75.6%,较十二五末降低3.3个百分点;工业用电占全社会用电总量的比重为76.8%,较十二五末降低3.6个百分点。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煤炭消费量比2015年减少4100多万吨。 尽管十三五期间我省制造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优多而不精的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仍需优化,重化工业占比大、新兴产业支撑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解决。二是技术创新能力偏弱,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不高,创新人才支撑不足,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三是集聚发展水平不高,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产业生态尚未有效形成。四是传统要素制约加剧,腾挪发展空间的难度越来越大。五是数字化转型亟待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倍增效应尚未有效发挥,构建以数据为核心驱动要素的新型制造业体系任重道远。 (二)十四五形势研判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取得突破塑成优势,加快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奋力实现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的关键时期。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相互影响,制造强省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1、面临的重大机遇 一是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科学技术加速迭代,人类进入互联互通新时代,全球化可能放缓但不会停滞。二是凭借社会制度、治理效能、综合国力等显著优势,我国将有效汇集全球要素资源,成为中国制造从跟跑转向并跑再到领跑的重大机遇。三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发展韧性强大,未来空间广阔。四是我省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雄厚的产业基础,形成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并具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国家创新示范区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叠加优势,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黄金期。 2、存在的主要挑战 一是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受国际环境冲击愈发明显。二是我国制造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动力加快从利用国际技术溢出的外部带动向自主创新的内生驱动转变,生产模式加快从传统生产方式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转变,支撑要素加快从以初级生产要素投入为主向依托知识、技术、数据、人力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为主转变,组织关系加快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生产关系向各类主体网络化协同配合转变,形成了未来一个时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逻辑。三是国内区域竞争加剧,我省正面临标兵越走越快,追兵越赶越近和不进则大退,慢进则小退的严峻考验。 总体上看,十四五时期仍是我省加快建设制造强省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只要我们坚持系统观念,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形势,用好产业升级、消费升级、技术革命、全球格局变化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市场优势、规模优势、人才优势和配套优势,全力以赴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就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三、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新旧动能转换塑成优势为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建设制造强省,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有机结合 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国内国际双嵌入,构建高效贯通、合作共赢的开放发展格局。 2、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高效联动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动源头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全国重要的创新高地。构建科技、教育、产业紧密结合的创新生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3、规模增长与质效提升协调推进 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持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持合理的制造业增长速度,更好支撑服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原则,建立健全高质量标准体系,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先进产能比例,推进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4、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大幅提升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加快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重构。积极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为培育新经济发展、形成发展新动能提供有力支撑。 5、培强企业与优化生态紧密衔接 加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推动龙头企业增强对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引领整合能力,提升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打造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资源共享、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提升全行业创新、制造、服务能力。 6、产业发展与产业安全统筹兼顾 坚持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发扬斗争精神,着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筑牢产业安全屏障。持续提升制造业安全生产水平、生态环保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制造强省,制造业生产模式、组织方式、产业形态实现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革,具有山东特色的现代制造业体系初步形成,引领和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始终走在全国第一方阵,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中心。 1、经济运行平稳健康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中有升,争取达到28%以上;年度工业投资增速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技术改造投资增速高于工业投资增速;制造业亩产效益指标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6%左右。 2、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2.2%左右,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达到50%左右,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占比达到3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左右,重点领域问题基本解决。 3、产业生态更加优化 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初步建成,领航型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先进标准、质量管理和自主品牌体系更加健全,制造业产业生态进一步优化。营业收入五千亿级以上企业达到4家左右,千亿级企业达到15家以上;企业国内先进水平工艺装备占比达到80%以上,主导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居全国首位的200个以上。 4、数字赋能全面深化 产业数字化水平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率达到70%以上,数字化设备联网率达到70%左右;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达到集成提升阶段(工业3.0)以上水平的占比32%左右,达到综合集成阶段(工业4.0)以上水平的占比15%左右。数字产业化步伐全面加快,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左右。 5、绿色转型持续推进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基本建立碳排放计量或测算体系,符合条件的行业和企业全部纳入碳交易,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等指标持续下降;绿色低碳技术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应用,重点行业基本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初步构建起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四、 保障措施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1、创新发展治理方式 切实发挥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作用,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建立健全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机制。各级各部门要将制造强省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