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微专题1 精准分析句式效果掌握句式变换技巧 (含详解)

举报
资源描述
微专题一 精准分析句式效果,掌握句式变换技巧大一轮复习讲义 现代汉语表情达意有丰富的句式可供选择,不同的句式表达,其效果肯定会有所区别。2020年新高考试卷中“句式”关键词的出现,意味着对“句式表达”这一基本的语言技能的重视。当然,在新课改新高考的大背景下,“句式表达”单独设题考查可能性不大,而是设置一定的情境,与其他考点一起综合考查。因此,复习时要以“句式表达”为中心,掌握常见句式的特点及表达效果,以及一些句式变换技巧。【微导语】一、掌握四组句式的特点和表达效果(一)常式句与变式句常式句就是按照汉语惯常的结构规律来组合的句子。变式句是为了突出强调某一方面的意思而改变了惯常的结构形式的句子。这里主要讲一讲变式句,因为变式句往往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常见的变式句有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状语前(后)置等几种。句式效果 精准掌握先看第一个例子:变式句: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朱自清荷塘月色)这个句子就是变式句,属于定语后置类型。变换了句子的结构和顺序后,表达的效果显然不一样,把“没精打采”后置,是为了强调夜深人静,也是为了强调文中“我”的百无聊赖。这样一分析,语言的效果就凸显出来了。我们将这个句子按照正常语序和结构复原一下:常式句: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没精打采的路灯光,是渴睡人的眼。显然,变为常式句后就没有原来句子的表达效果了。因为它没有要特别强调什么,只是在单纯地描摹景物;而且把修饰语“没精打采”放到了正常位置上,读起来反而不那么上口了,有一种拖沓冗长之感。再看看状语前置或后置类型:变式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再别康桥)这是一个状语前置的诗句,将“轻轻的”置于主语之前,打破了平衡,突破了沉闷,使诗句也显得活泼多姿。这就是打破正常语序后语言的魅力,让读者回味无穷。变式句: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鲁迅伤逝)这个句子中,作者将“为子君,为自己”这个状语后置,就是为了突出悔恨和悲哀的对象,强调悔恨和悲哀的程度之深。理解运用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我的车子渐渐离开这草原深处,离开这些真正默默无闻的人间天才,我心里的决定却愈来愈坚决:为这草原上的剪花娘子印一本画册,让更多人看到她们,知道她们。一定!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定要为这草原上的剪花娘子印一本画册,让更多人看到她们,知道她们。”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原文运用倒装,更能突出强调“我”想印画册让更多人了解剪花娘子的决心。原文“一定”单独成句,且使用感叹句式,表达感情强烈,强化了作者对民间艺人和剪纸艺术的喜爱、赞叹之情。(二)长句与短句长句是指结构复杂、字数多、容量大的句子。短句是指结构简单、字数少、简洁明快的句子。比如下面几个例子:短句: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余光中听听那冷雨)长句: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余光中听听那冷雨)长、短句结合使用: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是自然有这样的力量!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的水藻上飘荡着,使你不由的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老舍趵突泉的欣赏)长句和短句的语言表达效果各有不同。第一个例子,给人的感觉是轻松、明快、节奏感很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另外,通过“听听”“看看”“嗅嗅”“闻闻”“舔舔”这些动词,可以让人从不同方面来感受“冷雨”的味道。第二个例子,读起来悠扬又绵长,像五线谱的高低音错落,充满音韵感;同时,句子的内涵很丰富,充满了张力,充分表达了清明时节“冷雨”的淅淅沥沥和铺天盖地,不仅写出了“冷雨”范围之广大,更写出了“冷雨”给人带来的心情的变化。第三个例子,长、短句的结合使句式灵活多样,错落有致;“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一字一顿,与后面“在深绿的长的水藻上飘荡着,使你不由的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这个长句的舒缓语气紧密配合,造就了长、短句的自然融合和灵动气息,朗读起来也有了明显的快慢节奏,情感也随之产生了起伏变化,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趵突泉的喜爱之情。理解运用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制陶人老李头总是忙碌的,从不停下手中的活和客人说话。四爷是小镇唯一有文人气度的人,着青衫,留长髯,踱方步。他总是在制陶人面前冲最好的珍藏,让制陶人艳羡不已,多了对壶的留念和感知,有了不舍和爱惜。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四爷是小镇唯一着青衫、留长髯、踱方步的有文人气度的人。”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在内容上突出的重点不同:原句重点落在“着青衫,留长髯,踱方步”的外在衣着和神态上;改句重点落在“有文人气度的人”上。在句式选择上特点和效果不同:原句为短句,表意灵活,简洁明快,节奏感强;改句为长句,表意虽然严密,但读起来比较拗口。修辞手法的使用使表达效果有差别:原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出四爷的神情和气质,凸显出他的性格特征;改句仅是概括性的平实说明。所以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强。(三)整句与散句整句是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对或一组句子,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等都属于整句。散句是句式灵活、富有变化、长短不一的句子。比如下面几个例子:整句: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郁达夫故都的秋)散句: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支一支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汪曾祺受戒)整、散句结合使用: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朱自清匆匆)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整句的效果体现在结构和形式上就是整齐之美,在朗读的时候音韵和谐,节奏协调,气势贯通,适合于加强语势,强调语意。第一个例子,“譬如”后面几乎都是整句,读起来很上口,一气呵成,韵律十足。作者把南方、北方的秋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不但从色彩方面,更从具体事物的比较中读出了二者的不同,印象格外深刻。这就是整句的魅力所在。散句就不同了,它形式灵活、自由活泼,能够使文章语气舒缓、节奏得到调节。第二个例子,就充分体现了散句的优势,简短又明快,读起来轻松、简洁。多种具体事物的不同描述,不同色彩的搭配,不同形容词的有机组合,句子和词语的交叉运用,使读者在阅读到此的时候,能够迅速联想到春天各种生物的勃勃生机。虽然是散句,却并没有让人感觉到“散了架”,这让我们不由得佩服汪曾祺先生驾驭语言的强大功力。由此看来,文学评论家们都说汪曾祺的语言“拯救了汉语”,是有道理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句式的灵活使用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体验。一篇文章,如果基本是由整句组成的,就有可能导致语言花哨,只讲究结构和形式美,而忽视了内容的表达和情感的真挚;如果基本是由散句组成的,长久阅读也会让读者感觉索然乏味,视觉疲劳,削弱阅读的效果。而整、散句的恰当结合可以使文章语言错落有致,富于变化,更适于传达写作者丰富的感情。第三个例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整、散句结合表达的效果,犹如山涧流水,回环往复,灵动,跳跃,欢快,悦耳。作者用燕子、杨柳、桃花等具体事物的整句,同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日子”的散句一组合、一比较,语言的灵动之美便跃然纸上。也恰恰因此,近百年来,朱自清的这篇散文才为我们所熟读甚至成诵。理解运用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游同里古镇,听到一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作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环一样贴身随嫁,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亲昵。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为什么不写成“多么暖心、私密、亲昵”?请简要分析。答案“多么暖心、私密、亲昵”,看似表达更简练,但流失了原排比短句分别强调的强烈情感。原句句式更整齐,所用逗号的停顿较顿号舒缓,所产生的亲切美感更符合选文语境的整体风格。(四)口语句式与书面语句式经常出现在口语里的句式,叫口语句式。它较为短小,结构简单,少用关联词,显得活泼而自然。经常出现在书面语里的句式,叫书面语句式。它多用长句,结构较复杂,关联词语用得较多,因而显得严谨、周密。另外,口语句和书面语句在用词上也具有明显的区别:口语句式大都使用通俗易懂的词语,书面语句则多由文雅庄重的词语组成。例如:祝您身体好!(口语句)祝您安康!(书面语句)理解运用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沿着靠村边的池塘,摆着一溜的洗衣石头,大的小的,圆的方的,形态各异。清晨,洗衣的妇女姑娘们,提着一篮衣服,来到自家的洗衣石前,放下篮子,拿出棒槌、肥皂、衣服。然后一屁股坐在草凳上,把两只赤脚丫子伸进凉意未退的池水里,就着眼前的荷叶、小鱼儿洗衣,说事。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然后坐在草凳上,把两只赤脚伸进池水里,就开始洗衣,说事。”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原文内容表达更加口语化,句子节奏也更为舒缓。原文既突出了池水的凉意和池塘的生机,也给人以生活的画面感和惬意感。二、掌握以句式为主的表达效果比较分析题的答题要点以句式为主的表达效果比较分析题,是新高考全国卷中的新题型。这种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这种题型是融合了各种表达知识甚至结构的综合赏析题,而“句式效果”是其中一个主要考查点。1.还是爱喝中国的茶,情感特别体贴。铁观音外刚内柔,佛手春暖花开,柚茶苦口婆心,_,至于龙须茶,真像圣旨驾到,五脏六腑统统下跪。文中处的句子,有两种表达供你选择,结合文意,你会选择哪一种?并简要阐释如此选择的理由。A.陈年普洱,好比刚毅果决之侠士,在时光的沉淀中,仿佛又回到了过去B.陈年普洱,好比走进王谢堂内,蛛网恢恢,疏而不失答案B。B项句式上,采用四字短语,朗朗上口,与前文节奏一致;用词上,和“陈年”的时间感相符,体现岁月沧桑。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往田垄深处走去,小麦的清香和着土地的芬芳沁人心脾。极目远眺,一块块麦田密如绒毡,棋盘般整齐,像是心灵手巧的裁缝修剪过一样。微风吹过,麦叶沙沙作响,麦浪起起伏伏,绸缎般绵延向远方。身前身后,一株株青绿色的麦秆,叶片修长挺拔;一粒粒鼓胀饱满的麦粒,密密匝匝,结成小穗。每穗有多少颗麦粒就有多少根麦芒,像战士紧握的钢枪。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远处是整齐的麦田,微风吹起阵阵麦浪。”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原句用了比喻手法,更加形象生动;原句用了“极目远眺”“沙沙作响”等词语,调动视觉和听觉器官,更有现场感和参与感;原句用了“一块块”“沙沙”“起起伏伏”等叠音词,富有节奏感。点拨关键对于这种题型,答题可分三步:第一步:看出原句与改句不同句子成分位置的变化看突出强调了什么。各种句式的变化分析原句句式的表达效果。语序的变化分析原句语序的合理之处。用词的变化分析原句用词的妙处。修辞的变化分析原句使用某种修辞手法的妙处。标点的变化分析标点的表达作用。第二步:关联语段的语境原句在语段中的位置。如段中或段尾,则有可能关注位置不同,句子不同。注意原句、改句与语段的语意、重点、上下文句式甚至褒贬协调一致问题。第三步:多角度分析效果主要从以下角度作比较分析:句式效果(重点);修辞效果;词语运用;描写角度;结构角度。当然,还有不少角度,要视句子本身而定。句式变换 精准掌握一、长短句互换(一)长句变短句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