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传》读后感2篇

举报
资源描述
《孔子传》读后感 回望历史,一位老人站在历史长河的对岸,安静地注视着我们。我缓缓往回走,浮动在这条路上的是车轮过处卷起的尘埃,它们静静地弥漫着,氤氲成我的断想。 透过那尘埃,我看到了孔子...... 能否用一句话概括孔子的一生呢?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许许多多,有人生的高潮;有人生的低谷;有人生的无奈;有人生的悲痛... 十五岁时,孔子有志于做学问,到了二十岁可谓是风生水起,但在这之前三岁丧父,十七岁时,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去世;三十岁的孔子向老子请教,得出很多道理;四十岁,他的善恶,对错,也就是争论,让我明白了:只是角度不同,观点也就自然不同,不能把事情做到极端,这反而是恶;五十岁时,孔子敬畏天命,履行天命,后来因为美色而出丑,离开。接下来向他走来的是十四年的周游列国,在他国漂泊的他,怎么会不思念家乡呢到了六十岁,孔子在冉求的推荐下,回到了故乡,但在回去的前一年,他的妻子去世了,这令孔子感到自责;在晚年,上天把他的儿子和亲如儿子的颜回从他身边夺走,接着又带走了忠心耿耿的子路,我不由的感叹:上天啊!你太贪婪......一次又一次的打击让孔子感受如梦一般的迷惑,最后给孔子留下了子贡,不久后,孔子逝世,在子贡的主持下葬礼办的算圆满,弟子守孝3年,在离别时,每个人都是泪流满面啊!子贡一个人守孝六年,在走时是一步一哭一步一哭..孔子的一些弟子,以及当地的住民,因为尊崇孔子,便在孔墓周围居住,形成了一个村落,名为孔里。 随着一页页书页的翻动,我再次回到了那个场景...... 六十三岁的孔子去楚途中,被围困在陈、蔡之间,绝粮七日。就在这样的危难之际,他还和他的弟子们讨论“君子之穷”。当然,这个“穷”,并不是穷困,而是“走投无路”。 是的,春秋时代,狼烟四起,杀伐不断。诸侯各自为政,吞噬邻国,争霸天下。在礼崩乐坏的危机之下,孔子的一套治国理念只能是“走投无路”。连最衷心追随的弟子们也产生了疑惑:我们这样做究竟有没有意义?我们的追求有没有价值? 孔子的回答很通透:君子固穷。君子本来就应该常常走投无路。 穷且益坚,穷不失志。 一个人,在动荡不安的时代里,要能找准自己的心声谈何容易啊,更不要说,还要以自己超强的定力去影响其他人,鼓舞身边人!这样的矢志不渝何其珍贵! 我从那段尘埃中退回来,随着历史的风,回头一望,那一幕幕仍在眼前...... 《孔子传》读后感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有些人会说孔子他从来都不是政治家,因为他在鲁国当政也没有当几年,去别的国周游时,想发展自己的一些地方,却没有国君愿意重用他,所以他不是。曾经有一位人说过一句话,很好:真正的有影响的人物是对社会一直产生影响的,只不过他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只是一个缺席者。而这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当中,儒家学说不是被历代王朝所引用?不是一直处于思想学说的主导地位吗?所以说孔子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中国的几千年,孔子的精神文化是一直影响着我们的。 在某种意义上,孔子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来源。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理想的政治,理想的人格,理想的价值观。都是来源于孔子。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当洪水滔天的时候,西方人有方舟,我们有什么?我们有杏坛--孔子的杏坛就是中国的思想方舟,就算我们的思想一败涂地,那么孔子的思想永远一直引领着让我们到正确的道路上前进! 他终身兢兢业业,百折不挠,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是值得我们永远尊敬和敬仰的圣人。小半生周游列国,寻找被贤君赏识重用 的机会,却终未实现,令人唏嘘。 好好活,好好做人,好好做事,仰不愧天,俯不愧地,中不愧人,坦坦荡荡,兢兢业业,孜孜吃吃,努力努力在努力,勤奋勤奋再勤奋,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话,这不能体现孔子他伟大的精神吗?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下求而上达。坚持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惠,要做到无愧无悔,为苍生谋求幸福,为天下谋求太平,尽心尽力,死而后已,这不能体现孔子他高尚的思想品德吗?孔子他一直都在,孔子的精神流传至今,孔子精神永垂不朽。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