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 专题11 Ⅲ 核心突破 突破二 咀词嚼句鉴赏语言艺术 (含详解)

举报
资源描述
突破二 咀词嚼句,鉴赏语言艺术 当代文学评论家袁行霈如是说:诗歌的艺术分析第一步就是语言分析。如果从语言学的角度给诗歌下一个定义,不妨说诗歌是语言的变形,它离开了口语和一般的书面语,成为一种特异的语言形式。 [导语]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联想、想象、比较等多种方法,领悟诗歌语言的精妙。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鉴赏诗歌的词句、诗眼、语言特色。分析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因此,仔细品味诗歌的词语,认真分析诗歌的句法,准确把握诗歌的语言风格,对于提升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至关重要。 一、理解炼字必备知识 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一般来说,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炼字类别 主要功用 动词 化静为动,化凡为美,有动态感 形容词(修饰词) 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名词 叠加意象,可使意境有情韵 特殊词 叠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拟声词 使诗词生动形象,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表色彩的词 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数量词 经作者精心提炼的数量词,能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副词 有疏通文气、开合呼应、化板滞为流畅的美学效果 理解运用 1.试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韵味。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穿”字,化静为动,写出了乱石的陡峭、尖锐;“拍”字,运用拟人手法,点出了江流湍急的气势;“卷”字,写江涛冲击堤岸后激起的浪花像一堆堆雪,形容力度之大。这三个动词,形象生动地描摹出了赤壁山势的险要高峻和水势的汹涌澎湃,有声有色地展现了古战场雄壮的画面。 2.(1)请简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阔”字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阔”字既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又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七组十四个叠字,形象、细致而深入地表达了词人在遭受深创剧痛后的愁苦之情,为全词奠定了悲苦愁绝的感情基调。十四个字中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蕴愁,创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读来仿佛可以听到词人那迟缓沉重的足音。“寻”“觅”“冷”“清”“凄”“惨”“戚”,本是富有形象色彩和感情色彩的词,把它们重叠起来,集中在一起,就更加强了它们的艺术效果。 3.请赏析《琵琶行并序》中“犹抱琵琶半遮面”中“半”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半”字写出了琵琶女在“千呼万唤”形势下一方面盛情难却,一方面又有几分羞涩、戒备的形态与心态,非常传神。 4.阅读李煜《虞美人》词的上片,然后回答问题。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又”字表示多次,承接“何时了”,怕见“春花秋月”偏“东风”又吹,写出了词人的无奈与痛苦。 二、掌握赏析炼字艺术的角度与步骤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唐]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 注 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鉴赏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诗人是在静寂的夜间,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西楼的。“凉风发”,暗示季节是秋天,与下文的“秋月”相呼应。“望吴越”,点出了诗人登楼的目的。从“夜寂”“独上”“望吴越”等词语中,隐隐地透露出诗人登楼时孤寂、抑郁、怅惘的心情。诗人正是怀着这种心情来写“望”中之景的。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上句写俯视,下句写仰观。俯视白云和城垣的影子倒映在江面上,微波涌动,恍若白云、城垣在轻轻摇荡;仰观遥空垂落的露珠,在月光的映照下,像珍珠般晶莹,仿佛是从月亮中滴出。短短十四个字,就把秋月下临江古城特殊的夜景,描绘得非常逼真传神。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诗人伫立月下,沉思默想,久久不归。原来他是在慨叹人世混浊,知音难遇。一个“稀”字,吐露了诗人一生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苦闷心情。知音者“眼中”既然“稀”,诗人很自然地怀念起他所敬慕的历史人物。这里“眼中”二字对尾联,在结构上又起了“金针暗度”的作用,暗示下面将要写的内容。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李白一生对谢朓十分敬慕,因为谢朓的诗风清新秀逸,他孤直、傲岸的性格和不幸遭遇同李白相似。这两句话中有“话”,其“潜台词”是:李白与谢朓精神“相接”,谢朓的诗李白能理解;此时李白写此诗,与谢朓当年的心境相同,可是已经没有人能“解道”,能“长忆”了。可见李白“长忆”谢朓,乃是感慨自己身处暗世,缺少知音,孤寂难耐。这正是此诗的命意,在结处含蓄地点出,与开头的“独上”相呼应,蕴含了“月下沉吟”的诗人无比的寂寞和忧愁。 从炼字的角度来说,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摇”“滴”二字用得极好。(2)此二字化静为动,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内宴奉诏作 [宋]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④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 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鉴赏 首联,诗人回忆了自己三十年前的事情,学习古代兵书,在战场上赢得英名,成为当代俊杰。颔联,写诗人当年为了保家卫国而披坚执锐,如今即便家庭贫困也保留着杀敌的佩刀。颈联,写岁月流逝,诗人虽然已经年老,但身体依然强健,随时都能冲锋陷阵,表现了诗人甘愿为国驱驰、杀敌报国的思想。尾联,点明写诗的季节,主要表明诗人因为如今不能杀敌报国而感到羞愧。全诗通过今昔对比,表现了诗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 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解析 本题从炼字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首先,找到要比较的内容,即比较原诗颈联中的“健”“明”和题干中的“弱”“昏”哪两个字效果更好。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每组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区别。用“健”“明”,诗句的意思是虽然时过三十年,但“我”的手臂还很强健,目光依旧敏锐,还具有冲锋陷阵的能力,表达了作者虽老之将至,但犹存报国之念。“臂弱”“眼昏”表明作者年事已高;“尚嫌”“犹识”话锋一转,强调“我”虽已年老,但拉弓射箭臂力不减,仍能辨识阵云,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的精神。在本诗中,不管用哪两个字,都能表达作者的杀敌报国之心。答题时一定要先亮明自己的观点,然后作具体分析。 1.赏析炼字之妙五个角度: (1)看表意是否丰富凝练。诗歌语言,贵在字约意丰,以少胜多。不少字词之所以用得好,就在于用最少的语言传达出最丰富的意蕴。有的字词有表面义、暗指义、双关义等,赏析时,要赏出其丰富意蕴,读出其弦外之音。 (2)看传情是否准确精妙。诗歌语言不但注重生动形象、凝练传神,更要借助字词来表情达意。赏析时,要善于结合全诗揣摩字词准确传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意愿。 (3)看是否能营造意境。所谓“造境”,就是利用词语的凝练与含蓄来营造诗歌的意境。古人写诗很讲究意境,而字词的妙用就能给全诗营造美好的意境。 (4)看表达上是否有特别之处。如是否活用词性,是否为叠字,是否化静为动,是否化无形为有形,有无使用比喻、比拟、借代、双关等手法。这一角度极为重要,因为高考不选平常语言,总是选富有表达特色的字词来考查。 (5)看结构上是否有特别作用。如照应、过渡、对比、点出题旨等。 2.答题三步骤 三、重点赏析诗眼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注] [金]元好问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少年鞍马适相宜。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侯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归期犹及柳依依。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注 嵩山:古称“中岳”,在河南省登封市北。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元好问因避战乱从三乡(河南省宜阳三乡镇)移家登封嵩山。 鉴赏 本词上片以豪语绘塞上秋景,起调便营造出一个苍茫雄浑的境界。“塞上秋风鼓角”化用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词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四面边声连角起”,描写边塞特有的风光,变原词意中的悲凉为雄壮之音。“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边塞特有的意象叠加,展现出了一支已经做好战争准备、严整待发的军队和一幅雄浑苍茫的边塞景象。接着便展开了人物的出场,“少年鞍马”以下三句,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年轻勇士横跨战马、威武出征的画面,笔势恣肆腾挪,抒写出想要为国立功的豪壮情怀。 下片极写从军之乐。“侯骑”二句,轻快跳脱,意谓侦察的骑兵才通过蓟北,而部队的威名已震动辽西。“才”和“已”二字相呼应,表现了边塞部队威名远扬,使敌人望风而逃的气势。后三句虚写遥远后方的情事,将秋风鼓角和落日旌旗变换成依依杨柳和春闺初月,鞍马侯骑亦为红袖佳人所代替,一张一弛,情趣盎然。而“犹”字承前两句“侯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之余势,以健笔写韵事,刻画出少年多情的性格;“不须啼”三字既呼应“莫问”句,又以婉媚达壮意,颇有词情变化之妙,显得意蕴丰厚深长。 全词以高昂乐观的基调,唱出了立志报国的壮怀,堪称一首胜利前景的畅想曲。作品先以边地威严雄武的特有景象,烘托出全身戎装的英雄“少年”激情鼓荡、跃跃欲试的情态。他忠诚报国,无论“所从谁”,都乐于效命沙场,万死不辞。其洒脱、旷达的豪迈情怀,于此可见。正因为有出师必捷的信念,才说“归期犹及柳依依”。结尾劝慰闺妇,没有丝毫悲戚惜别之态,却能动人肺腑。该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