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 专题11 Ⅱ 真题研练 (含详解)

举报
资源描述
[导语] 高考真题是最好的复习资源,它反映了命题者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考生水平的客观评价。与其大量做题,不如抽时间研练、研究这些真题。通过对真题的训练,在做题过程中不断总结和体会,可以理解命题专家的思路,知道他们是如何设置陷阱的,效果绝对立竿见影。同时,做高考题能提前感受高考氛围,提高应试实战经验,无论是对考试时间的把握、解题方法的灵活应用,还是解答过程的规范性,都可以在做真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为真正的高考奠定基础。因此,真题是最好的检验题目,做真题更是检验水平的绝佳机会。 卷别 篇名 朝代 作者 体裁 题材 2020 卷Ⅰ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唐 陆龟蒙 七律 酬和诗 卷Ⅱ 读史 宋 王安石 七律 说理诗 卷Ⅲ 苦笋 宋 陆游 七律 咏物诗 2019 卷Ⅰ 题许道宁画 宋 陈与义 五律 题画诗 卷Ⅱ 投长沙裴侍郎 唐 杜荀鹤 七律 干谒诗 卷Ⅲ 插田歌(节选) 唐 刘禹锡 古体诗 田园诗 2018 卷Ⅰ 野歌 唐 李贺 七律 即事诗 卷Ⅱ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宋 陆游 古体诗 即事诗 卷Ⅲ 精卫词 唐 王建 古体诗 咏物诗 纵览上面三年考情,我的复习启示: (1)选诗特点 ①体裁:以律诗为主,偶有古体诗。 ②题材:范围较大,有题画诗、干谒诗、田园诗等,但更偏爱即事(景)抒情诗;选材关注家国情怀。 ③时代:几乎全为唐宋时期诗歌。 ④作家:主要以名家的非名篇为主,兼及非名家的名篇。 (2)复习启示 应以唐宋近体诗为主。复习唐诗,要以李杜为中心,辐射到边塞诗、山水田园诗、题画诗、干谒诗等题材类型;复习宋词,要以苏轼、陆游为中心,辐射到婉约、豪放的名家名篇或常家名篇。不宜读、练太长太难太偏的诗作。 全国卷Ⅰ 1.(2020·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④。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 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鉴赏 诗歌首句表达了诗人因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欣赏春色而深感遗憾。第二句则写自己一直在教书育人,没有和人一起赋诗。言外之意,因为你不在,所以我只能教书而不想写诗,要写诗也得和你一起啊。第三句借用《楚辞》之句,写自己正好趁此机会培育优秀学子。言外之意,其实我也并未闲着,我正在努力地教书,培育人才。第四句借用“伯夷和叔齐采薇”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生活朴素,却清高坚贞自守。言外之意,希望好友不用担心自己,即使吃着野菜,我也坚定不移。第五句写自己如野鹤一般,不受约束。言外之意,自己现在没有在官场,也并不会期待投身官场。第六句写诗人虽然吃着朴素的饭菜,但心安理得,非常惬意。言外之意是,虽然贫穷,生活朴素,有才难现,但我内心宽阔,没有束缚。第七句,诗人期待友人的眼疾能尽快好起来。言外之意,我很担心你,希望你一定要战胜病患。第八句写诗人对未来的美好展望,用“不怕”二字表达对好友的信心。言外之意,你要快快好起来,我们再相约痛饮,看江花满枝,看后生成才,我们还有好多美好的事情没有完成呢。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答案 A 解析 “与外界不通音讯”错。标题中“奉和”指作诗词与别人相唱和,“见寄”指“寄给我”。皮日休先写诗给作者,并没有与外界不通音讯。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第①点2分;第②点4分,“和”字前后各2分) 解析 把握诗歌的情感,一方面可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分析,另一方面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首联“失”“未”二字,表达“遗憾”之情。尾联“但医”“不怕”,表达“宽慰”“信心”“展望”之感。另外,中间两联别有怀抱:①“郢岸”“商崖”之典,表达了尽心尽力培育人才的愿望;②“鹤笼”“僧饭”之喻,表达了甘于清贫隐逸生活的情怀;③同时,这两联也富有象征意味,表达了诗人对高洁情操的追求。陆龟蒙身处晚唐乱世,举进士不第,隐居松江甫里,自号“天随子”“江湖散人”,在诗中表达这样一些思想情感是可以理解的。 2.(2019·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 许道宁:北宋画家。 鉴赏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起笔两句,使画中山水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尤妙在以“满眼”强调水之浩浩荡荡,用“何郡”的疑问把对画技的赞叹隐在其中。起笔十字,独造其妙,意境全出。三、四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承接上两句意脉,作一小结:万里的山水,万里的意境,竟被画家凝固在尺幅画间。仍将掩饰不住的赞叹溢于诗表。不同的是,前之赞叹是对山水而发,此之赞叹是对画的意境而发。及至五、六句“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其物与心之互相感发的关系,至此已脱颖而出。末两句作一种总结式的感叹,“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颇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风,同时也是对深一层意境之引发。全诗到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又都在不言之中,真所谓“尽而不尽”。 全诗写景兼抒情,通篇未用一典,却于简淡中见新奇。古人认为“天下事有意为之,辄不能尽妙,而文章尤然,文章之间,诗尤然”,简斋(陈与义号)此诗,可证此论。全诗自然至极,淡泊至极。然而这淡泊却是“豪华落尽见真淳”之淡,是“淡极始知花更艳”之淡。绝非索然寡味,深远就寓在这淡泊之中。无限的绚烂,也融于淡泊之中,真乃淡而有致,淡而有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答案 C 解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一窗间”是指画的尺寸如窗一般大小,意指画的尺幅小,反衬出了前句中的“万里意”,说明了画作技艺的高超。诗人表达的意思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第一问3分,意思表达到即可;第二问3分,每句1分) 解析 尾联“此有中佳句,吟断不相关”,这里的“此”指的是许道宁的画作,“佳句”则指诗人陈与义创作的诗歌。陶渊明《饮酒》中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句式与此类似。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后半句内容与此相似。第一问:尾联说,“这幅画里隐藏着妙不可言的诗句,可是愚笨的我吟来吟去,绞尽脑汁都看不出江水、郡山、众木和孤云有什么关联”。陈与义谦逊地表示,画面之美富有诗意,惹人遐思,只是自己能力有限,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更吟咏不尽画中包含的丰富意蕴。联系到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爱国诗人,则家国沦丧在即的悲苦也必定弥漫在画面之中,诗人不是看不出画面中“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的悲凉意境,只是诗人不忍道也道不尽罢了;但诗人不忍道也道不尽的情感却在画面中得以充分体现,所以只能怪自己不能道尽画面深意,是自己本领不济,而与画作无关了。诗人九曲回肠,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悲苦,不尽之意尽在言外。第二问:这一问意在探究诗人对画作的评价。许道宁能够在画面之中寄寓诗人想要表达而又不忍道也道不尽的情感,可见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全国卷Ⅱ 1.(2020·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①,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 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鉴赏 这首诗直言不讳地表达了王安石的历史观。诗人针对当时俗儒歪曲历史事实的现象进行抨击,表现了一个改革家的战斗精神。 诗的开头四句说,自古以来一个人的功名是经过一番艰难才得到的,却不知谁能如实记载他们的事迹。历史从来都是难以说清的,即便是在当时也是非难辨,在遥远的后世就更是如此了。后四句说有人把古人流传下来的糟粕当作精华,而真正美好的东西是很难流传下来的。即便是最出色的画师,也无法描绘出人的精神。因而史书不过是故纸堆而已,并不能真正表达出历代高贤的品格。王安石不只是替古人感慨,也是为自己担忧,他已经预感到那些守旧势力不可能轻易放过自己,后世强泼向他的污水肯定不会少。他提醒人们,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正史”对他的评价,应当透过层层迷雾追寻历史的真相。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答案 B 解析 “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曲解文意。“行藏终欲付何人”意为一生的行事(事迹)最终交给何人评说。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问: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第二问: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第一问2分;第二问4分,其中第1句2分,后半部分2分) 解析 第一问是理解性阅读,答案实难唯一。本诗题目是“读史”,从史书的角度归纳可以与本诗一致:史书所记历代高贤生平,并非全部真实准确,常常有谬误。第二问属发散性阅读,可以从今天读书者的角度说,如何来读书(如本答案);可以从诗人的角度说,如何准确理解与评价历史高贤与建功立业者;也可以从今天读诗人的角度来说,如何准确理解与评价王安石写诗的动机目的;还可以从国家体制与评价体系的角度谈,如何在今天建立公信可靠的史志体系。 2.(2019·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