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4部分 专题17 Ⅱ 突破一 借助导图打开思路行文要有方法 (含详解)

举报
资源描述
突破一 借助导图,打开思路,行文要有方法 [导语] 高考写作要求是:体现文体特征,结构完整。体现文体特征,就是写什么文体就像什么文体;结构完整,就是用清晰的思路来写作。而在议论文写作这方面考生已有所积累,学习中也有大量思路导图可供借鉴。如果能很好地借助这些思路导图,认真揣摩、熟练掌握,那么,就可以做到行文有章法,文体最规范,驱遣任我意。同时,在考场上节约时间,快速成文,易得高分。 一、并列式思路导图 1.思路导图及解说 思路导图 导图解说 引论 概述材料,提出论点 在“本论”部分,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并列关系的分论点分层论述,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在“结论”部分,深化、总结论点。并列组合方式是使文章有序的手段之一,这是一种并列地组织分论点或若干论据的结构布局,简称并列式。在论证时,几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分别从几个侧面来证明观点的正确性。并列式结构的主要好处在于,论证全面,有条有理,使阅卷者一目了然,容易把握作文的思路。 本论 并列分论点①+论据①+分析论证 并列分论点②+论据②+分析论证 并列分论点③+论据③+分析论证 结论 重申论点,总结全文    2.考场范文示例 考生根据试题要求,确立了“薪火中国梦,激昂家国情”的中心论点,采用并列式逻辑思路,围绕“怎么办”,确立三个筋骨句,采用相似联想,调动六个关键素材,依此行文思想通畅、内容充实。 3.运用注意事项 (1)紧密围绕中心论点思考,可从中心论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任选一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 (2)筋骨句(分论点)之间,不可有交叉、包容的关系;句式保持一致,显得结构整齐、严谨。 (3)关键材料,在内涵与中心论点一致的前提下,追求典型、新颖,如这里引入的武汉前线84岁高龄的抗疫功臣钟南山的材料,就典型而新颖。 边练边悟1 请以“做人要心存敬畏”为中心论点,画出并列式思路导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 二、对比(对照)式思路导图 1.思路导图及解说 思路导图 导图解说 引论 提出中心论点 分论点对比式就是在论证过程中,把两种性质、特征截然相反或者有差异的事物加以比较,通过比较来讲清道理,阐明观点。正反对照式有“纵比”和“横比”之分:(1)纵比,即把历史和现状、过去和现在对比;(2)横比,即把这种现象和那种现象,这个人和那个人进行对比,一般都是同一个时期的人和事。 本论 分论点+正面论证 分论点+反面论证 正反论证+分析点题 结论 总结全文    2.考场范文示例 考生根据试题要求,拟定“将军立马,遮面琵琶”这个标题,形象地昭示了全文中心——欣赏中国雄浑豪放、柔婉细腻两种不同风格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形态的差异决定了不同段落内容的对比关系。据此,考生设立“欣赏中国,欣赏她最广阔的苍漠”“欣赏中国,欣赏她最细致的温柔”两个含有对比关系的分论点,分别选取敦煌、长城,李清照、林黛玉为例分析论述,在鲜明的对比中,让读者品味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3.运用注意事项 (1)围绕中心论点确定对比点,选择对比材料。 (2)对比对象必须是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明显差异的事物。 (3)对比分析,要围绕对比点进行,揭示对比对象鲜明的个性。 边练边悟2 请以“做人要心存敬畏”为中心论点,画出对比式思路导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 三、递进式思路导图 1.思路导图及解说 思路导图 导图解说 导图一 引材料—议本质—联现实—结全文 将审题、立论时分解出的几个有递进关系的分论点,在本论部分按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关系安排层次,这种布局叫作递进式。递进式结构中各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前后顺序有内在的紧密联系,不能随意变动。这种布局的好处是反映了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使阅卷者随着学生的思路步步深入,尽得“风光之盛”。 导图二 摆现象—析危害(或意义)—挖根源—提建议 导图三 引材料—析意义(或危害)—提建议—结全篇    2.考场范文示例 作者的思维体现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引入“吃野味”的材料,分析其危害,提出彻底瓦解民众“吃野味”心理的建议,提倡拒绝“吃野味”。逐层深入,有条不紊。 3.运用注意事项 (1)本论部分段落之间体现由浅到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的关系。 (2)如果设置分论点,其间要体现出逐层递进的关系,逻辑思维严密。 (3)紧扣现象、问题写作,不要节外生枝,影响文章的深刻性。 边练边悟3 请以“做人要心存敬畏”为中心论点,画出递进式思路导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 一、“点—正—反—深—联—总”六字联珠思路导图 1.思路导图及解说 思路导图 导图解说 点 开门见山,点明中心论点(或论题);略写。 “点正反深联总”六字联珠经典结构是一种建构文章结构的综合形式,它集对照式和递进式于一体,全文分六个层次,纵横结合,层层深入,行文便捷,利于操作。 正 正面举例论述;较详(排比列举事例,段的首尾要勾联论点)。 反 反面举例论述;较略(举例有三种形式:举实例,概括举例,假设举例)。 深 对中心和事例进行深入分析、开掘; 最详(方法:辨是非,挖原因,引哲理,换论证,提办法,用驳论等)。 联 紧密联系现实,展开议论;较略(一般联系时代与文化)。 总 总收全文,呼应中心;略写(或重申论点,或发出号召……)。 (说明:导图中的“正”与“反”位置相对灵活,也可“反”“正”。) 2.考场范文示例 (2020·浙江)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范文 审定自我,包容落差 个人对自我的预期和定位是内在思考的结果,即便足够明确清晰,往往也会受到家庭、社会等外界态度的置喙,这种外在的他人要求和期望与个体本身相异时,会导致落差和错位,这就要求我们冷静思考,理性择取,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落差。 反观当下,面对落差,有两种非理性的态度。一部分人对自己的目标过于肯定,死死咬住不肯放松,耳目闭塞,对外界的合理建议置之不理,这就造成了盲目的、绝对自我化的态度,导致落差加大;另一类则正好相反,个人的地位遭到弱化,被强硬地灌输外部经验,自我的表现力被压抑,这是外部力量强制性地抹平了落差,表面和谐,实则以牺牲自我为代价。 由此观之,合理的定位和规划必须理性考虑双方的因素,既要坚持自我追求,也要敞开心怀,正视落差,吸收家庭与社会的评价和预期。个人的看法是内在的、清晰的、最符合自我发展方向的,即便不是最适合的,也满足了内心真实的期望和获得感。卡夫卡《变形记》中的甲虫,是失去自己的人生坐标和美好的期望,被家庭需求绑架,一味地满足他人的异化产物,这种可悲的落差正是推动他变形的因素。这是放弃自我的悲剧。 外界的预期和社会赋予的角色也应被列入考虑承担的范围,合理纳入个人追求之中,尽可能地缩小落差与错位,落差有时可以通过融合的方式来消除,既满足了自我价值,又承担了家庭和社会责任。例如中科院院士张存浩,在美学成归国之后应国家需求多次转行,先是应社会需要投身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的研究,再转向固液和固体火箭推进剂的研究,之后又转向化学激光研究,并在多个行业取得巨大成就,既满足了个人职业成就感,也满足了社会需要,完美“协调”了落差与错位。 落差往往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我们妥善地认识落差,在自我与家庭、社会之间寻求平衡点,实现准确定位,在接受和被接受之间化解落差。作为正要面对人生转折点的时代青年,我们应审定自我,认知清晰,也应善于接纳和聆听家庭与社会的需要,在不违背初心的前提下,用包容的态度理性对待落差,化解落差;反对以非理性、情绪化、极端化、狭隘化的态度去面对。 简评 本文有如下亮点。首先,审题精准。抓住“个人与家庭、社会”“落差或错位”两组关键词集中论证,深入挖掘。其次,论述思路清晰,驳立结合,层次丰满。首段引题,点明观点;第2段驳斥错误做法;第3、4段从两个方面论证观点,用例妥当;结尾两段重申观点,联系自我。再次,语言理性而晓畅,朴实且有力,为文章增色不少。 边练边悟 请以“做人要心存敬畏”为中心论点,画出六字联珠思路导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二、情境任务型思路导图 1.思路导图及解说 思路导图 导图解说 开头 用简洁的语言转述材料,引出内容任务;选好角度作简单分析,提出论点或论题。 写法有:①选好角度,对所引材料、内容任务作简单分析,再提出自己的观点。(类似新材料作文) ②选好角度,对所引材料、内容任务作简单分析,并对核心概念作必要阐释后再提出观点。 主体 紧扣上文观点或问题进行多方位、多层面的分析,就事论事,一以贯之,追求透彻思维。要求具有一到两次拓展,两到三个层次。 (1)①明析原因(根源、本质);②辨是非;③直指利害。 (2)拓展层次:正反对比、横向展开、逐层深入…… (3)注意文明交流,包容并尊重他人权利,反对打压不同意见;要通过自己的独立判断来支撑文章观点、看法,避免自说自话。 结尾 回应所引材料、内容任务。 或总结全文,升华主旨;或寻找对策(措施、办法),倡议劝勉、呼吁号召。    2.考场范文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某高中学校校园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橱窗中,宣传文字内容配有一张惨烈的车祸现场图片。小王同学就此上书校长,认为学校里的安全教育宣传“给图给真相”用意虽好,但视觉冲击力太强,不太适宜,建议另换其他图片,如漫画等。校长回复说,漫画太“温馨”,不能给人多少触动;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安全教育宣传,只有“触目”才能“惊心”。当然,也欢迎大家提出更加完善的建议。校园安全宣传是“温馨提示”好,还是“触目惊心”好?同学们展开了热烈地讨论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或建议。 如果你是该校学生,也参与这场讨论,那么,你的立场是什么?或者对此有什么具体建议?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看法或建议。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范文 我看宣传图片中的智慧 某高中校园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橱窗中,文字的内容配有一张惨烈的车祸现场的图片,其用意是警告同学们生命只有一次,通过“给图给真相”,用“触目”的方法让同学们“惊心”,而小王同学则认为“触目惊心”的图片视觉冲击力太强,建议换为其他图片,如漫画等的“温馨提示”,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 首先,在我看来,“触目惊心”的现场图片的确会起到警醒的作用,但同时也可能会对同学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报道说,据统计,有不少学生因广告栏、宣传报上事故的惨烈图像,而产生畏惧心理,不敢乘坐公交车,甚至不敢过马路。这样看来,在校园宣传橱窗中放这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图片,实在不是最佳之举。 其次,又如小王同学所说,将“触目惊心”的照片换作如漫画的“温馨提示”虽然起到了宣传作用,但其效果显然不佳。同学们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