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部分 专题16 Ⅲ 核心突破 突破三 紧扣语境层层深入精准把握词句内涵 (含详解)

举报
资源描述
突破三 紧扣语境,层层深入,精准把握词句内涵 [导语] 理解词句内涵一直是高考的重要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主要是指:理解表现文章主旨、反映深层含义、反映语言环境、具有临时指代意义的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主要是指:理解意义含蓄、内涵丰富、蕴含深意的句子的含意,理解含有修辞的句子的含意,理解由一定的语境赋予临时意义的句子的含意,理解在表达效果上有特殊作用、结构较复杂、有一定难度的句子的含意,理解有哲理性、起警策作用的句子的含意。无论是词义理解还是句意理解,都需要紧扣语境,由表及里,由实到虚,方能准确、全面地把握。 一、准确理解词语的语境义 一个词语总有两种意义:一是本义,即词典上的含义;二是语境义,就是词语在动态使用时所体现出来的意义。高考重在考其语境义。 词语的语境义一般包括三种: 1.词语的具体言语义。即词语在言语运用中的具体化、个别化。如“车”表示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工具,放在具体语境中,就不再是它的概括义了。如“他骑车来”中的“车”是指自行车等,“他坐车来”中的“车”指公交车等。词语的具体言语义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都是具体有所指的,虽然有变化,但意义基本是相近的。它不是高考所考的重点。 2.词语的转移言语义。即在具体语境中有意用表示甲义的词转而表示出乙义。如“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冰心《一日的春光》),这里的“吞咽”,本义是“一般指吃东西又猛又急,不加咀嚼而直接经食道入胃的样子”,如成语“狼吞虎咽”。但在这个语境中,“北平的春天”显然不是囫囵吞下去的,而是它的转移义——尽情地享受。词义发生转移,就可以生出“意外之意”。 3.词语的补充言语义。即词在使用时临时补充添加的意义。最重要的是“情景补充义”。“情景”包括情与景,“情”就是作者在言语表达和理解时产生的主观感受、意图、动机、思想感情等;“景”指言语所处的特定环境,包括交际的时间、地点以及言语所涉及的社会文化背景。这些情景因素都会渗透在语义中,对词义加以充实和补充。“情”的因素属于主观方面,是主观情景义,就是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感受、思想感情寓于字里行间,往往给词语添上丰富的含义。如“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入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是可爱的江南水乡”。这里的“突然”,本来是一个平常的形容词,语表意义是“短时间内发生,出乎意料”。但在这个语境中就隐含了作者心理方面的意义,表示“一种惊喜的感觉”。从平沙千里的戈壁突然进入了万木争春的林带,给人一种惊喜的感觉。 高考重点考查后两种语境义。 二、掌握理解分析词语语境义的方法 1.思考方法:“一借三看四联” (1)“一借”,即借助词语的本义。有的词语在特定语境中与本义相去甚远,但大多数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与本义还是密切相关的。通常既要结合上下文,又要借助本义,才能正确理解。 (2)“三看” ①看词性: 名词(名词性短语):本义(实指义)→语境义(虚指、隐含义)→指代义(情感倾向)。 形容词(形容词性短语):形容词的特征义(形、色、姿、貌、态、味)→语境义(修辞义)→引申义(褒或贬、赞扬或反对)。 动词(动词性短语):动作(动态细节)→性格特征含义→主旨义(形象、性格)。 虚词:虚词本指(作用)→语境义(手法)→写作意图(情感倾向)。 ②看位置:标题(线索、主旨)→文首(开门见山、统领全文、阅读兴趣)→文末(点题、观点、主旨);段首(角度、对象)→段中(勾连上下文)→段末(承上启下)。 ③看效果:实写(人物形象,景、物的形、色、姿、味等)→虚写(人物性格,景、物的质、貌、态)的修辞效果、描写效果、抒情效果。 (3)“四联” ①“联”系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应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对于某些关键词还要兼顾其表面意思和深层意思。 ②“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时依据此法。 ③“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创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 ④“联”系手法揣摩。通过分析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揣摩词语背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和达到的效果。 理解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蒙古人的祖先习惯随着季节迁徙,在北方荒漠的土地上一代一代地走过来。后来,选定一个牧草还算肥美的地方落脚,许多小小的、兴旺的牧村就这样诞生了。然而,土地实在广阔,人实在稀少,千百年的演变未曾改变这一点。那里的山雄健、厚实,但是光秃秃的缺乏色彩,草地奈何不了天灾人祸,留给牲畜的只有山羊胡子一般的茸茸纤草,而稀疏的草地里乱石兽骨比比皆是,一派荒凉。时间湮没了发生在那里的无数故事,横亘在荒山野岭的历史早在这群人到来之前就已经是赤裸裸的了,历史袒胸露背,而他们无法装饰山头。 小时候,常听热布吉玛额嬷干完活后唱歌。她唱,有时她哼唱的是没有歌词的歌,也许是词语不如音乐之声更能表达额嬷的内心?额嬷的歌,出落在那片土地,出落在传统的蒙古调式里,仍旧带着无法抗拒的沧桑感,在高亢、辽远中,在自由、奔放中,在大幅度的回旋、跳跃中,仍旧潜藏着深深的忧郁。那时节,草原上行进的只有额嬷的歌,万物祥和、静谧,额嬷回过头来看望我们,我们才知道还有自己的呼吸。(节选自冯秋子《蒙古人》,有删改)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历史袒胸露背,而他们无法装饰山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额嬷的歌,出落在那片土地,出落在传统的蒙古调式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装饰”本义是修饰美化,在这里指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2)“出落”说明额嬷的歌唱带有强烈的蒙古色彩,源自对生活的感触和蒙古族独特文化的熏陶,越来越动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处暑以后,天气渐凉。 漫山遍野都是疲倦,犹如门前的野茉莉,克勤克俭开了一夏,真的累了。蜀葵差不多全部枯谢,芦苇叶子自根部一点点枯竭,濒临枯瘦,仿佛焦墨的点点勾画。桦树叶子,每天“哗哗哗”地往下掉,铭黄色系,锦障一般华丽,衬得原本萧瑟的秋天有了贝壳的脆响。地上的草尚绿着,但这种绿,再也不是蓬勃的绿,是不出声的哑绿,克制的绿,如人到中年,苦的,冷的,历经得多了,一颗心难免荒凉苍老,身体里也装了一卡车的疲惫。 秋天成了果实的天下,小区里,柿子、石榴、无花果一日日地收服自己,渐渐饱满。微风振枝,熟果坠地,是木槿的紫白缤纷,也是糖炒栗子的幽香甜洌……银杏树上白果累累,疲倦而幸福地等待着圆满的凋落。鸟雀们吃柿子、石榴、无花果,在飞行的过程中排泄,粪便一旦落入泥土,尚未消化掉的籽实则发起芽来,于草丛里层出不穷地生长。自然万物的循环该有多么幽微和奇妙。(节选自《秋有信》,有删改) 2.结合文章,说明文中的两个“疲倦”分别具有怎样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个“疲倦”是指没有生气,没有精神。第二个“疲倦”是指果实累累,压迫树枝,让树枝承受不住的样子。 2.四种重要词语的理解分析方法 词语类型 理解方法 具体分析 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思想主旨的词语 联系作者创作意图,分层次理解 这类词语含义往往比较丰富,除了理解其在语境中的意义外,还要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其深层含义。如对《荷塘月色》中“颇不宁静”的理解,就需联系朱自清的创作意图。 运用写作手法的词语 联系手法,挖掘背后意义 需借助这些手法,挖掘词语的意义,分析其表达效果。如理解《荷塘月色》中“酣眠”“小睡”的真正含义,就需解释其比喻义。 有特殊指代意义的词语 结合语境,明确指代内容 凡是使用代词的地方,所指代的内容前后必有交代。阅读时要多加注意,明确指代内容。 有临时词义的词语 分析语境,理解临时词义 这类词语要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 理解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节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3.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悲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对死难青年竟遭无耻的诬蔑,觉得悲哀;②对“文人学者”的“阴险论调”,觉得愤怒。 (2)指反动派和那些“学者文人”,用“它们”而不用“他们”,暗含这些人不配做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奈保尔在《米格尔街》中写道: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横八字巷里的人们也是。他们生活在那个荒凉又贫瘠的年代,随波逐流地游荡在这个世界上,生命中从来没有“希望”这个奢华的词语,却也竭尽所能把自己的日子过出了动静。 春节时父母回家,家里必定要晒腊肉灌香肠,做馒头蒸米糕,自制花生糖芝麻糖。清明摊一锅杨柳叶子油香饼。端午包粽子,熏艾草。中秋吃月饼。重阳买一块枣泥糕。立冬要吃汤圆。腊八肯定煮腊八粥。此外,春天要吃杨梅,夏天用井水冰西瓜,秋天菱角上市,冬天萝卜赛梨。一个季节有一个季节的新鲜,一样下市了,另一样再上桌,有板有眼,纹丝不乱。那些日子虽然清贫寒酸,我们却过得一丝不苟,庄严排场。(节选自黄蓓佳《横八字巷的人们》,有删改) 4.分析文中加点词语“庄严排场”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生活态度:不苟且,不绝望。②生活方式:有板有眼,恪守传统。 三、掌握理解分析词语含义题的审答规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种感受的降临,一种觉悟的到来,和植物的开花结果一样,是有着自己的特定时间的。 生命行进到中途,好像一首曲子,由轻拢慢拨,转入急管繁弦。 几年前读美国作家厄普代克的一个短篇,看到这样一个句子——“这些三十五六岁、生活中已经没有多少可能性的人们”。我好像被一根小棒杵了一下,有一些钝痛,一些忐忑。 但或许因为乐观和自信在那时尚有足够的储备吧,那一缕不安很快就散去了,又觉得这个说法未免颓唐了些。 然而,那种种不切实际的念头,总有一天会被证明是浮浅且盲目的。液态的水,可以汽化,也可以变成固体的冰,因为分别到达了两个不同的临界点,一百度和零度。自然界的规律也可以写照人生。只要到了合适的时间,生命面孔上那些伪饰虚假的成分也会剥落殆尽,像一堵被风侵雨蚀而褪掉了彩绘的墙壁,显露出原本的颜色。 总之,秋风拂面的感觉,此刻是鲜活酣畅地体会到了。 失去了完整和恢弘,时间的流淌自然会让人觉得快了。日子与日子之间,面目模糊,大同小异,相互重叠交叉,好像一条没有落差、体现不出跌宕之势的河流。一家人围坐着吃年夜饭时,还记得去年此时饭桌上的情形,一些细节,某个戏谑的说法出自谁的口中,而中间却分明已经隔开了三百六十个日子。现在再来读朱自清的《匆匆》,感慨甚至比作者本人还要深切。他写这篇文章时,还只有二十多岁,少年的轻愁,毕竟难比中年的悲凉。 足音已逝的青年时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