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部分 专题13 Ⅱ 真题研练 (含详解)

举报
资源描述
[导语]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高考真题是最具核心价值的部分。不仅仅是因为它命题严谨、质量极高,更在于它上关乎考点,下关乎复习方向。所以,任何师生在高三复习的任何时段都必须时刻装着高考真题。我们并没有像其他教辅那样把高考题分散在各个考点考题部分,或者轻描淡写地处理,而是把它们集中起来,集中研练,反复研练,并在此基础上把握考情考势,研究命题特点,校准复习方向。 年份 卷别 文题 题材类型 阅读量 题型及考点 2020 卷Ⅰ 《“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伦理学 1 107字 共有三道单项选择题,共9分。 第1题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第2题考点: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第3题考点:(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卷Ⅱ 《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美术学 1 125字 卷Ⅲ 《谈谈〈古文观止〉》 古籍学 1 118字 2019 卷Ⅰ 《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文艺学 1 252字 卷Ⅱ 《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古典文学 1 203字 卷Ⅲ 《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文艺学 1 028字 2018 卷Ⅰ 《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历史学 990字 卷Ⅱ 《“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法学 969字 卷Ⅲ 《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社会学 1 003字 纵览上面三年考情,我的复习启示: 1.选文:以专业论文为主,话题集中在社会科学领域,带有语文学科知识情境。 2.阅读量:多在1 000字左右,且文字量大致呈逐年增加之势。 3.考点:集中在筛选并整合信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以及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三点上。 全国卷Ⅰ 一、(2020·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对长辈的爱敬,对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为子纲”说,提出:“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请在圈点阅读、概括思路和主旨的基础上完成下面的结构导图。(请根据提示概括相应的内容,个别内容也可以在原文中圈出或简写) 答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 B.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 C.根据儒家思想,“孝”不仅是家庭内的规范,而且在社会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D.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 答案 C 解析 A项“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曲解文意。由原文第3段“‘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可知,社会伦理制度以家庭伦理规范为基础并进一步发展。B项“决定”表述绝对化。原文第2段“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并未言明“(这套)家庭伦理规范”必须是“孝”。同时,“古代社会特有的”表述绝对化。由原文第5段“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可知,“孝”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家庭伦理意义。D项“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表述绝对化。由原文第5段“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可知,“无提倡必要”的只是“某些形式”,并非所有“传统‘孝’的形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 B.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 D.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答案 A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等。A项“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错。第2段引用孔子的一段话,目的是论证“‘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第3段引用《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的话,目的是证论“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根据;第5段引用鲁迅的话,目的是论证“‘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古代的“礼”,既有伦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结合。 B.儒家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看待“孝”,这体现了哲理与伦理的统一。 C.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 D.鲁迅从“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角度批评“父为子纲”说,体现了对旧说的反思。 答案 C 解析 “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于文无据。原文第4段“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并未提及“自觉自愿”。 二、(2019·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请在圈点阅读、概括思路和主旨的基础上完成下面的结构导图。(请根据提示概括相应的内容,个别内容也可以在原文中圈出或简写) 答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答案 B 解析 A项“就”表述绝对化。原文第2段“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之后,用“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进行转折,说明作家的“理念”与“创作实践”存在脱节现象,二者并不存在充分条件的关系。C项强加因果。“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并非“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